梅秀鳳 陳俠樺 蘇 杰 金中偉 郭 怡 王 珍 汪明根
(1上海市寶山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1999;
2上海金山工業(yè)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服務站 201506)
稻飛虱是為害水稻生產(chǎn)的“三大害蟲”之首,也是上海市寶山區(qū)水稻生產(chǎn)上的重要害蟲之一,其常見種類有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其中褐飛虱和白背飛虱為遷飛性害蟲。稻飛虱主要以二、三代幼蟲為害水稻,發(fā)生嚴重時可造成水稻白葉,進而影響稻米產(chǎn)量和品質,故科學防治稻飛虱對保證水稻生長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1]。近年來,受氣候條件、耕作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寶山區(qū)水稻生產(chǎn)上稻飛虱遷入期早、發(fā)生量大,對水稻生產(chǎn)威脅嚴重。在此背景下,為篩選出防治稻飛虱的新型藥劑及掌握其適宜用量,筆者于2019年進行了多種藥劑防治稻飛虱的田間藥效比較試驗,以期為防治稻飛虱提供科學依據(jù)。現(xiàn)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防治對象為稻飛虱。
供試水稻品種為“秀水134”,該品種平均株高92.6 cm,株型集中、挺拔,耐肥、抗倒力強,葉色中綠,葉片挺直;穗直立,著粒較密;谷粒短圓,護穎、稃尖均無色,無芒;脫粒性中等,熟色好;適合在上海、浙江等地作單季晚粳稻和連作晚稻種植[2]。
試驗藥劑為50%氟啶蟲酰胺WDG(安徽四達農(nóng)藥化工有限公司)、40%吡蚜·呋蟲胺WG(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25%吡蚜酮WP(上海悅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烯啶蟲胺SG(江蘇豐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設在上海市寶山區(qū)羅涇鎮(zhèn)合建村一稻田內(nèi)進行。試驗田土壤類型為夾沙泥,pH 7.85,有機質含量為2.34%。試驗田種植水稻品種一致,采用機插秧栽培,肥水管理和其他栽培條件相同。試驗前后15 d內(nèi)均未用過其他殺蟲劑,施藥時水稻處于圓稈拔節(jié)期,長勢良好。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每667 m2用藥量):(1)50%氟啶蟲酰胺WDG 10 g,(2)40%吡蚜·呋蟲胺WG 20 g,(3)25%吡蚜酮WP 20 g,(4)60%烯啶蟲胺SG 10 g,(5)清水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小區(qū)面積為50 m2。
于田間稻飛虱低齡若蟲盛發(fā)期(2019年8月1日上午),選用上海思農(nóng)農(nóng)業(yè)機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3WBJ-18背負式多功能電動噴霧器(噴孔直徑0.7 mm)均勻噴霧,施藥1次,每667 m2用水量為45 kg。施藥時田間稻飛虱混發(fā),以灰飛虱、白背飛虱為主,蟲齡以低齡為主。
施藥當天天氣晴朗,風力為2~3級,平均溫度為31.5 ℃,最高溫度為36 ℃,最低溫度為27 ℃,相對濕度為58%。施藥后15 d,日平均溫度為29.9℃,日平均最高溫度為33.2 ℃,日平均最低溫度為26.6 ℃,日平均相對濕度為70.4%。施藥后15 d內(nèi)有2次降雨,降雨量共計96.8 mm。
施藥前調查田間稻飛虱蟲口基數(shù),施藥后3 d、7 d、15 d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每小區(qū)調查50叢(10點×5叢),各調查并記錄1次殘蟲數(shù),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計算公式: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shù)-施藥后活蟲數(shù))÷施藥前活蟲數(shù)]×100 ,防治效果(%)=[(藥劑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按P=0.05和0.01進行顯著性檢驗,對各處理間的防效進行差異性比較。
施藥后經(jīng)田間多次觀察,各施藥處理區(qū)的水稻均未有生長發(fā)育異常的現(xiàn)象發(fā)生,說明各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均對水稻生長安全。
由表1可知,施藥后3 d、7 d、15 d,每667 m2用50%氟啶蟲酰胺WDG 10 g對稻飛虱的防效均低于其他藥劑處理,分別為38.62%、69.87%、54.51%;而每667 m2用40%吡蚜·呋蟲胺WG 20 g對稻飛虱的防效較好,分別為74.58%、85.17%、75.28%,其施藥后3 d、7 d對稻飛虱的防效高于兩種對照藥劑,施藥后15 d對稻飛虱的防效高于60%烯啶蟲胺SG處理,但低于25%吡蚜酮WP處理。
表1 幾種藥劑防治稻飛虱藥效試驗結果
經(jīng)方差分析可知,施藥后3 d、7 d,每667 m2用50%氟啶蟲酰胺WDG 10 g和40%吡蚜·呋蟲胺WG 20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均與兩種對照藥劑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施藥后15 d,每667 m2用40%吡蚜·呋蟲胺WG 20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與兩種對照藥劑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但顯著高于每667 m2用50%氟啶蟲酰胺WDG 10 g處理。
試驗結果表明,40%吡蚜·呋蟲胺WG和50%氟啶蟲酰胺WDG對田間稻飛虱低齡若蟲的防治效果均較好,但以每667 m2用40%吡蚜·呋蟲胺WG 20 g對稻飛虱的防效更佳,該藥劑速效性好,防治效果穩(wěn)定,持效期不低于14 d,且對水稻生長安全,是防治稻飛虱的理想藥劑。在稻飛虱低齡(1~2齡)若蟲盛發(fā)期,每667 m2用40%吡蚜·呋蟲胺WG 20 g噴施1次,施藥后3~15 d對稻飛虱的殺蟲防效可達74.58%~85.17%;而每667 m2用50%氟啶蟲酰胺WDG 10 g,對稻飛虱的殺蟲防效一般,且速效性較差,最高防效僅持續(xù)到施藥后7 d,持效期較短。因此,40%吡蚜·呋蟲胺WG可用于農(nóng)業(yè)推廣,建議在稻飛虱卵孵高峰至低齡若蟲盛發(fā)期,每667 m2用20 g進行稻飛虱防治。
在本試驗開展過程中,未考察天敵蜘蛛在稻田內(nèi)的分布,而這可能造成稻飛虱在稻田的分布有定向差異,從而造成試驗誤差,宜在今后試驗中進一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