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嘉偉
摘 要:在我國民航事業(yè)逐步發(fā)展的大背景下,航線的維護任務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傳統(tǒng)的工作制度究竟是否適合現(xiàn)在日益增加的航班量成為了一個主要的課題。利用YAAHP軟件對各種制度進行層次分析法的對比優(yōu)選,分析了不同因素會對工作造成的安全性影響。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工作制度;安全;航線;機務
機務人員負責著民航運輸?shù)陌踩U希瑱C務的體能、精神都影響著工作效率、人員積極性、差錯率等因素。面對與日激增的航班量,目前的機務工作模式能否使機務人員得到切實的休整以保障安全運營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一、航線機務工作制度匯總
(一)航線機務工作的發(fā)展情況
“上一歇二或歇三”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適用在執(zhí)管飛機較少的情況下。。而隨著航班數(shù)量的激增?!吧弦恍蛐本筒辉龠m用了,原因就是人員承受的工作強度超出了負荷。改進到“白夜休休”以后,白班主要面臨的任務就是過站,而夜班主要負責的就是航后和一些排故的工作。有的單位采取了應對夜班將人員分成6個工段,采用“白夜休休夜休”,使夜班承擔了主要的工作,這樣的結果就是夜班有兩個工段的人在執(zhí)勤,加強了夜班的保障能力,使得人員疲勞度可以適當減輕,維護質量得以提升。此外針對于機務通常是在離家較遠的情況下的一種模式,稱作“十白十夜十歇”的模式。這種模式對那些外地人員較多的情況是一種好的情形,可以用十天左右的時間回家探望,但相對應的必須要付出連續(xù)工作20天的代價。最新的一種排班模式可稱作“十二天模式”,目前只存在于概念中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采用制度是“白白白夜休夜休休休休夜休”。此制度要盡量壓縮白班時間因為連續(xù)的三天白班會承受巨大的連續(xù)值班的壓力,與之相對應的結果可以換來很長的夜班修整時間,即近乎帶來四天左右的休息時間。而鑒于“十二天模式”下白班連續(xù)工作日較長容易使人疲勞,夜班又過于松散會使人產生懈怠感,筆者推出了一種“八天工作模式”——白白夜休休夜休休,將休整與適度工作充分結合。
(二)不同作業(yè)制度下的工作壓力來源
機務維修領域的研究表示維修差錯是直接或簡接導致飛行事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過高的工作壓力是導致機務維修人員在工作中出現(xiàn)差錯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會由于作業(yè)時間而有變化的會有這么幾種:白夜班采用不同的人員分配、白夜班工作量、在家時間改變引起的連續(xù)自主時間的改變,睡眠質量的改變,以及由此導致員工滿意度的浮動。
(三)不同制度下人員差錯的情況
在本文討論的階段,挑選出因工作制度導致的差錯可能包括以下幾種:在連續(xù)白班時產生的負荷感;連續(xù)夜班作業(yè)能否使身體恢復;工期拉長后夜班是否會出現(xiàn)工作緊張度不夠的現(xiàn)象;不同制度下人員的工作氣氛;不同制度下哪種缺陷比較明顯。
二、層次分析法分析各種工作制度的影響因素
本實驗需要對11個判斷矩陣進行賦值,期間還要驗證每個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本實驗的一致性上限設定為0.1。
匯總的答案如下:“十二天工作模式”>“八天工作模式”>“上一歇二”=“白夜休休”>“長白長夜長歇”賦值情況如下圖1。
該方法得出的矩陣一致性為0.0166<.0.1,符合一致性理論。
得到各判斷矩陣見各表。
各表的最大一致性為0.0988,均小于0.1該調查可信,經YAAHP軟件所得出的計算結果如下圖2。
方案層中的數(shù)值越高者,表示產生的不安全可能性越大??梢钥闯觯骸伴L白長夜長歇”這種模式一方面夜班的過度勞累使得錯誤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連續(xù)白班、連續(xù)夜班所產生的壓力累積和睡眠質量都不盡人意,實為下下選擇。而新推出的“十二天工作模式”與“白夜休休”相比較有利有弊,其中利處占多,主要體現(xiàn)在與夜班相關的因素中。而“八天模式”在與“十二天模式”相比較略微占優(yōu),因為夜班的各項指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有效的降低了白班的各項負荷感、壓力等參數(shù),與預期相同。
三、關于本行業(yè)工作制度的展望以及結論
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的理論對機務工作制度所影響的安全要素展開分析,通過調查實驗將統(tǒng)計后的數(shù)據(jù)帶入YAAHP軟件計算以印證結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系統(tǒng)化的維修制度的督察監(jiān)審機制,首先要對加班超時進行嚴懲;在員工范圍內進行普查,從員工本身角度提出建議來探討。再次,可以在維修基地的范圍內實行一些改善型排班制度的試運行。然后通過專業(yè)的醫(yī)療機構和安全評測機構來對不同制度下的人員狀況和安全狀況進行客觀的評測,來說明實際的問題,使得不同狀況是否切實得到改善得以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劉鳳強,孫志強,謝紅衛(wèi),史秀建.航空維修人為差錯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模糊層次分析法[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8(07)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