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廣州511483)
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患者需長時間接受治療,且治療后復發(fā)率高,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一般來說,精神分裂癥患者不熟悉住院環(huán)境,且受醫(yī)院封閉管理的影響,大部分患者情感上處于被動狀態(tài),社會功能嚴重減退,自身情感日益冷漠。臨床治療該病主要給予藥物治療,但療效并不理想。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1],精神分裂癥疾病治療過程中,給予相應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暴力行為,改善其精神癥狀和社會功能。以往所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因僅重視配合治療,忽略了患者的心理舒適,護理效果不理想。近年來,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在該病的治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研究對8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分組護理,旨在探討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暴力行為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5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 例。對照組年齡20~59 歲,平均年齡(35.2±1.1)歲;男性21 例,女性19 例;病程5 個月~9 年,平均病程(4.3±0.5)年。研究組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35.6±1.2)歲;男性22 例,女性18 例;病程6 個月~9 年,平均病程(4.5±0.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滿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中精神分裂癥判定標準[2];接受藥物治療;患者與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診治、護理方案。(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損傷;無法正常溝通、交流;合并其他疾??;中途退出研究。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護理。口服利培酮片(國藥準字H20061072)治療,開始給藥劑量為:1 mg/次,2 次/d,持續(xù)服用1 周后,給藥劑量改為5 mg/d,持續(xù)治療12 周。護理過程中指導監(jiān)督患者用藥。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1)心理護理干預:在適當時機向患者
講解精神性疾病的知識,讓患者有正確的認知態(tài)度和理念,樹立治療信心;并與其分析出現(xiàn)暴力行為情緒時的狀態(tài),引導其分散注意力,控制情緒。(2)行為干預:與患者簽訂意見書,以降低暴力行為發(fā)生率,鼓勵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娛樂活動,引導其自行放松和掌握自己的情緒。培養(yǎng)其主觀能動性,引導患者適當做有氧運動,如跳繩、慢跑等,循序漸進,運動前適當熱身,每日運動時間>1 h。整個干預中,勿聯(lián)合使用抗精神病、抗抑郁、抗狂躁藥物。若患者出現(xiàn)軀體性疾病,則可對癥干預,癥狀嚴重者,及時停藥。若患者發(fā)生失眠、興奮躁動癥狀,可小劑量短時間給予氯硝西泮片(國藥準字H43020587)、阿普唑侖片(國藥準字H14021749)或艾司唑侖片(國藥準字H43020696)等藥物。
1.4 觀察指標 護理前、護理完成后1 周,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估患者的社會功能,包含日常生活能力、動性-交往情況、社會技能,5 級評分,分值為0~48 分,評分越低,社會功能越差。采用外顯攻擊行為量表(MOAS)評估患者暴力行為,包含語言攻擊、財產(chǎn)攻擊、自身攻擊、體力攻擊,評分為0~4 分,評分越低,外顯攻擊行為越良好。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患者的精神癥狀,無:1 分;很輕:2 分;輕度:3 分;中度:4分;偏重:5 分;重度:6 分;極重度:7 分。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3.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SSPI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SPI 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SSP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SSPI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SSPI 評分比較
?
2.2 兩組PANSS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PANS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精神病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ANS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PANSS 評分比較
?
2.3 兩組MOAS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MOA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MO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MOAS 評分比較
表3 兩組MOAS 評分比較
?
臨床中,精神性疾病較為常見的一種為精神分裂癥[3],該病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目前暫未完全明確。該病多發(fā)于早期成年或青年人群中,大部分患者均存在社會功能、思維、情感、知覺、認識、行為障礙,但自身對此無意識[4]。發(fā)病后,不僅患者需承受較大的困擾和負擔,臨床治療難度也較大,加之患者情緒易波動,長時間住院接受治療,社會功能嚴重喪失,不少患者會發(fā)生暴力行為。已有研究指出[5~8],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該病的作用突出。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SSPI 評分高于對照組,MOAS 評分及精神病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用更為突出。還有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接受認知療法干預,其有效率可達50%以上[9~11]。本研究通過行為干預,與患者簽訂意見書,讓患者矯正不良行為,重視自身行為,降低暴力行為,長時間運動干預等,可促進患者功能康復,提升其自信,減少暴力念頭和意識。通過心理護理干預,關(guān)注患者心理需求,可消除其負性情緒,適時滿足其需求,培養(yǎng)患者正確的認知態(tài)度和理念,樹立治療信心。并與患者本人分析出現(xiàn)暴力行為情緒時的狀態(tài),從而分散其注意力,有效控制其情緒。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接受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其精神癥狀、暴力行為,進而提升其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