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麗,韓守武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人文與經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山西大同大學美術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民間美術形式多樣,是中華民族淳樸厚重的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經過幾代油畫人對“油畫民族化”堅持不懈的探索,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觀格局中,中國油畫找準自身文化的坐標,堅定信仰和追求,證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間美術是相對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宗教美術的一個概念,是由勞動者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藝術形式。[1]民間美術中包含了豐富的色彩,每種色彩的背后都有其本身所代表的主觀意識與裝飾性,也代表了人們對當時以及未來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如吉祥、平安、歡慶等,是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的寄托和承載。
民間美術中所采用的色彩一般來說較為濃烈和夸張,具有強烈的對比性,民間木版年畫以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關系為設色基礎,大紅大綠,對比鮮明,如“紅色”是生活中的常見色彩,主要運用于慶典、年節(jié)以及婚慶當中,增加喜慶、熱烈氣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間美術色彩所具有的代表性以及裝飾性能夠激發(fā)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想象力和色彩的運用力,以畫家董希文和王沂東油畫作品創(chuàng)作為例,很多作品中體現民間美術典型的色彩元素。[2]
董希文在創(chuàng)作時充分運用和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民間美術的繪畫手法和色彩元素,大面積紅色的利用,濃烈的色彩對比營造一種氣勢磅礴、恢宏壯觀的畫面,表現了開國大典中人們歡慶中國成立的壯麗場景。王沂東的作品《雪落無聲》將大片的紅色運用到場景與人物當中,讓作品呈現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染力,透過油畫作品能夠清晰感知歡樂的場景和氣氛,極大的增強了作品的審美價值,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中國式的共嗚。
董希文 油畫《開國大典》230×405cm 1952
王沂東 油畫《山里的媳婦》190x185cm 1997年
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將油畫的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的審美意趣、民間美術的色彩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民族性和時代性混合交織,讓作品更具有中國式意韻。[3]除此之外,王沂東其他的油畫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充分發(fā)揮民間美術造型以及色彩方面的元素,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和色彩文化。
民間美術與西方油畫技法在造型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較大的差別,民間美術更喜歡運用夸張變形手法,重視點、線、面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表達和體現美。尤其在造型方面追求和諧統(tǒng)一,對稱留白,將吉慶、歡快和喜悅等情感蘊含其中,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更具有裝飾性,視覺性更強烈,充分吸收和運用民間美術的造型手法能增強油畫創(chuàng)作的表現形式。如秦大虎的《花衣女》《農家女》,畫家把民間美術中的剪紙、年畫、服飾和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與造型藝術相融合,使畫面具有典型的民俗趣味性,彰顯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秦大虎 油畫《花衣女》
洞穴壁畫也是最早的民間美術,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用來記錄當時的生活。我國從西周以來,歷代宮室乃至墓室留下了大量的廟堂壁畫。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巔峰,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也是文化自信的時代,各種藝術百花齊放,達到了最高水平。因此壁畫的造詣也非常高,敦煌莫高窟就是見證。壁畫題材范圍比起之前變得更加廣泛,繪制場面宏大,所用色彩瑰麗,無論是人物造型、風格技巧,以及設色敷彩都達到了最高水平。其中壁畫中繪畫線條自由奔放,猶如書法中的行草。尤其是永樂宮壁畫,規(guī)模宏大,描繪人物眾多,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為存世古代道教壁畫之最佳作品。古代許多著名畫家,如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等,都曾作過寺觀壁畫。[4]這些線條和意境的表現也成為了我們現代藝術家們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的圣殿。林風眠、吳冠中、靳尚誼、魏天里、徐里、忻東旺等都曾多次去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去考察、臨摹,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作品。
林風眠作為“中西合璧”最早的倡導者,力求把中國和西方的藝術結合起來,是融合中西藝術的成功者之一。他對魏晉至唐代的繪畫、民間藝術,瓷器繪畫和原始繪畫有很深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無題》中直接找到魏晉時的敦煌壁畫的痕跡。[5]
吳冠中和趙無極、朱德群被稱為“留法三劍客”,他們的成功和民間美術的影響密不可分。吳冠中的油畫一看就很中國式,充滿著中國的詩意、大量的留白、線性的表現等等,與西方繪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手法。[6]因此他的作品同時受到西方和東方觀眾的共同喜愛。吳冠中的《紅蓮》以大筆觸繪寫荷葉自由生長的肆意之美,點綴其間的朵朵紅色如同跳躍的音符為畫面增添了動感;作品無論是手法還是觀念,均體現了東方的寫意之美。藝術家們積極面對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融合著自身獨特思想經驗的藝術作品。
紅蓮(油畫)吳冠中 1974年
靳尚誼《探索》
靳尚誼對中國形式的探索,其中就有對永樂宮以及敦煌壁畫的借鑒吸收,他被傳統(tǒng)藝術中的線條、造型及平面裝飾的效果所吸引。嘗試將中國文人畫寫意技法與古典油畫語言結合起來,這一轉變顯示了他在尋找融合中西繪畫的新的支點。《探索》就是吸收壁畫的特點,壁畫的線,畫面的背景用的就是永樂宮壁畫。
忻東旺的繪畫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具有民族的氣質,在他繪畫的后期,他在很多的筆法上都富有永樂宮壁畫的線條意味。
忻東旺 《微笑》 油畫 73cm×54cm 1994年
漆器屬于民間美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將傳統(tǒng)工藝和現代藝術完美融合在一起,主要在繪畫過程中引入鑲嵌技術,將金銀箔片和螺母、銅絲等材料貼、嵌進畫面,創(chuàng)造出鑲嵌繪畫,既有表現主義的形式,也具有中國藝術的裝飾趣味和神秘主義的氣氛。漆畫主要是用漆,半透明狀,與油畫的經久不變色,兩者共有易保存的特點,將其與油畫創(chuàng)作進行結合,可以發(fā)揮油畫很好的附著力,給觀眾以神秘之感,兩者有效融合,是為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開辟的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藝術道路。如今,不少美術愛好者正在嘗試這種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展現出獨特的民族藝術魅力。如高宏的《黑門山路》系列,呈現出一種含蓄、質樸之感,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的意境之美。
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在各民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其產生的民族服飾、民族節(jié)日活動以及其他活動中亦包含著豐富的美術特征,二者相輔相成,極大地促進了民間美術的發(fā)展與傳承。[7]
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民間藝術的學習借鑒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民間美術的吸收,二是對民間美術的轉化。藝術作品的美,不僅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而且也能參與到時代精神的建構過程之中去,最終成為時代精神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油畫人通過這一百多年來的學習積累,在摸索過程當中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的發(fā)展路徑。[8]用民間美術的藝術精華推動“油畫民族化”,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勢必會創(chuàng)出一番全新的天地,真正體現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來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