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淋
山東省威海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新都中學坐落于美麗的黃海之濱。2017年,伴隨著新教育改革的實踐浪潮,這所年輕的學校走上了基于學生發(fā)展的走班制分層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之路?!白鹬夭町?,發(fā)展個性,為每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自此成為所有新都人的教育信仰和價值追求。鑒于班級數(shù)量龐大、生源結構復雜的校情,學校以英語、數(shù)學為實驗科目,以點帶面、以低促高著力啟航。近三年的探索研究,分層走班教學模式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成就自我、發(fā)展個性的沃土,也成為教師們專業(yè)成長、提升素養(yǎng)的舞臺。一路走來,盡是風景皆好。
風景一:花開的生命最炫美
“今天是我上A班數(shù)學(基礎班)的第三個月,說實話我很享受現(xiàn)在的學習生活,升入初中以來,這段自主選班上課的時間是我內心最為放松的時候。還記得初一時,我的數(shù)學成績一直不理想,總在及格前后徘徊,上課跟的很吃力,為此我整整苦惱了兩年!升入初三時,作為第一批參與學校自主選班的學生,當我坐在基礎班的教室時,我感覺自己又滿血復活了,因為我終于擺脫了那種想跟上卻跟不上的糾結與壓力。聽著老師放緩速度和更加精細的講解,完成著老師精挑細選和有針對性的基礎練習,我的成績終于有了起色,這次檢測我考了87分,這使我學習數(shù)學越來越有信心,我準備轉入B班(發(fā)展班)……”這是一份來自于我校初三年級三班劉芮源同學在經(jīng)歷自主選班上課后所寫的心得體會。這份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感受正恰恰說明了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是符合學生自身實際、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適切渠道。
其實,在剛剛推行“分層走班制”時,學校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也非常慎重。因為很多家長都對此持有質疑:認為分層教學就是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設置快班慢班。
為此,學校通過分發(fā)致家長的一封信和家長會宣講的形式向家長們傳達學校的實踐理念: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發(fā)展孩子的個性需求,以此贏得家長們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對于學生的分層,學校一直堅持“教師指導,學生自愿”的原則,依據(jù)學生數(shù)學、英語的實際水平和基本能力,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家長給出指導意見,最終由學生自主選擇,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當然學生的分層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時序流動,當學生在C班“提高班”感覺力不從心、難以適應的時候可以向教師申請到B班“發(fā)展班”學習。當然如果他進入B班后感覺達不到預期,還是可以申請回到A班。所以說,這樣的時序流動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學生乃至不同階段的學習變化與需求,真正的為孩子們的個性化發(fā)展而實行動態(tài)調整。
風景二:勤勉的園丁最奪目
午休結束后,初三級部的辦公室內,紀麗麗老師、孫麗芬老師、劉艷華老師再次圍繞集體備課展開了激烈的研討與爭論。而這一幕在數(shù)學組幾乎天天都會上演。只見三位老師手里都拿了有關《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教案。仔細一看,三份教案從教學目標到任務評價再到學習活動都實行了分層設計。在A層教案中,孫麗芬老師把本課的學習目標闡述為“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借助教師演示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記住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而劉艷華老師手中B層教案的目標顯然要高于A層,對于平行四邊的性質不再依賴于教師的演示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證明來探究它的性質,關于計算公式也不再是簡單的記憶掌握而是引導學生研究公式的推導演繹過程。紀麗麗老師設計的C層學習目標梯度和層級更高,除了完成B層的目標之外,還增加了遷移運用、素養(yǎng)內化的環(huán)節(ji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掌握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能結合各種情景提出自己的問題”。
分層設計教學方案雖然增加了老師的備課難度,但是依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特點設計相應的學習方案,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能力,而且大大提升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和教學研究的格局。尤其是學校依托區(qū)教研中心“教學評一致性”主題研究的平臺,學校要求教師在分層備課時一定要遵循“基于課標、解析教材、分析學情”的三位一體研究思路進行學科整合,實現(xiàn)由年級學段設計到單元整體設計再到課時教學設計的序列化操作模式。通過學科統(tǒng)整,教師的目標意識增強了,教學研究能力提高了,教育的視野格局變寬了,專業(yè)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也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
除此之外,不僅是備課分層,上課分層、作業(yè)分層、輔導分層、評價分層都最大程度的考驗了教師的教育智慧與各項能力。在這個教學實踐的舞臺上,教師們就像一群勤勉的園丁,為了澆灌出最美花朵,努力的學習和研究著各鐘知識與技能,在堅持與磨礪中,成就孩子的同時也成就了自我。
2019年底,學校走班制分層教學的課題研究已慢慢接近尾聲,但是走班制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依舊還在路上。經(jīng)歷了三年的探索實施,盡管我們的研究還有許多需要克服和改進的地方,但是研究路上,我們的師生的確收獲了成長的豐厚碩果。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堅信沿途路上一定還會書寫風景萬千!
【本文系威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生發(fā)展的走班制教師資源整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Y2016216】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新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