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嚴忠
得益于始自1月下旬的空前的圍堵措施,目前中國很多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數已經歸零。方艙醫(yī)院的停止運行也表明,疫情在湖北已基本得到控制。中國采取的積極防疫措施有效遏止了病毒蔓延,也為其他國家抵御疫情贏得了時間。
盡管如此,現在就談論“輕舟已過萬重山”可能還為時過早。在中國疫情趨穩(wěn)的情況下,境外病例傳入的風險大增,這種形勢使中國面臨類似于2009年初夏H1N1豬流感時期的局面。因而,加強對輸入性病例的圍堵防控勢在必行。
境外病例傳入的風險主要由三個因素疊加而成。第一,自2月27日開始,境外日增病例首次超過國內。3月15日,境外累積病例數也首次超過中國。意大利、伊朗、西班牙等國儼然成為新冠肺炎的重災區(qū)。美、法、德也有后來居上之勢。由于中國與這些國家有密切的經貿聯系和人員往來,境外傳入病例將進一步增加。第二,在新冠病毒已成全球大流行病的背景下,中國似乎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片綠洲,其他國家的居民(特別是海外華人)可能會更多地進入中國這一安全港“避疫”,現有防控措施的壓力因而進一步加大。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國家可能采取的防控措施,不僅意味著中國必須推遲放棄或放松現有圍堵措施,而且原有圍堵取得的成果還存在功虧一簣的風險。
英國首相約翰遜提及的“延緩”策略,不主張政府采取疾風暴雨般的防控措施,而是通過“輕推”措施延緩病毒蔓延。同時,讓大多數人在感染病毒并出現輕微癥狀后居家治療,以期痊愈后形成“群體免疫力”。這一貌似一廂情愿的策略,旨在將有限的醫(yī)療資源用于重癥患者、易感人群的防護和救治,減緩疫情向峰值攀升的坡度和速度,避免形成醫(yī)療資源的擠兌。如果能建立起一道群體免疫屏障,也為疫苗研制贏得時間。如有更多國家有意無意地仿效英國的做法,中國就可能必須在未來數月繼續(xù)維持甚至強化圍堵措施。
更糟糕的情形是,當病毒在這些國家傳開、很大一部分人獲得免疫力后,中國卻因絕大多數人從未被感染而對病毒缺乏免疫力。這將形成“免疫落差”(immunity gap),如同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一旦決口或放開控制,容易形成大流行,并使其他國家有理由繼續(xù)維持甚至擴大對華貿易及旅行限制。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先例的。歷史上,16世紀初大部分歐洲成年人已獲得對天花病毒的免疫,而美洲印第安人卻從未接觸過該病毒。數百名歐洲殖民者傳入的天花病毒讓300萬印第安人喪生。
目前,為了維持已有的防控成果,中國可能不得不繼續(xù)追加資源和人力投入,但這又會對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往造成進一步傷害。有鑒于此,中國必須加速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fā)進度,爭取在較短時間內使國內大部分人都能接種疫苗。其次,需要完善防控設施,使其更具針對性并注重成本效益。第三,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幫助其他國家盡快在較短時間控制疫情的同時,通過相關國際機制和機構,在協(xié)調全球防控措施上起到領導作用,進而將病毒全球流行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努力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