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仙
有個女孩在羽毛球館看人打球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兩對夫妻混合雙打,兩位先生各自搭配自己的太太。夫妻“同一邊”打球時,經(jīng)常是丈夫指責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兩人氣得無法再打下去。于是,女孩走過去建議他們更換搭檔,即要各自的太太換到對方那邊去,充當“敵人”繼續(xù)打球。調(diào)換之后,兩邊打得興高采烈,沒有一點埋怨之聲。其實,人們總是習慣于對自己身邊的親人過分苛刻,卻把寬容和客套留給了外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國平說道: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發(fā)脾氣,是一種教養(yǎng)。親人之間有著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挑剔,稍不順意,就會大發(fā)雷霆。家人之間血脈相連,無論如何發(fā)脾氣,他們都會寬諒,所以我們越發(fā)肆無忌憚。老話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面對家人日復一日的支持與幫助,我們要心懷感恩之心。和親人之間相處,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懂得感恩,學會感恩,一個人才能收住自己的脾氣。為了能與親人和諧相處,我們當努力克服親情的局限性,改善與親人的關(guān)系,不再苛刻。
首先,尊重家人的自主權(quán)。親人之間人格平等,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都有獨立解決和處理問題的權(quán)利。給了親人自由,就給了他們成長的機會,他們就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承受問題可能帶來的后果。否則,指責總是伴隨著更多逆反。
其次,分析問題盡量客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出現(xiàn)了不如意,不能總是先入為主,應該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即便著急,也得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盡量寬容、忍耐,等待對方真正明白。
最后,善于欣賞親人。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鼓勵,尤其希望得到親人的認同,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勇氣去面對過失,面對未來。在相互認同的過程當中,親情也會更加濃厚。
(摘自《家庭雜志》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