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嚴全,戚靖羚,周 航,宋元美,劉光潤,余云湖
遵義市紅花崗區(qū)人民醫(yī)院,貴州 遵義563000
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發(fā)病率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但早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易誤診或漏診,破裂后可引發(fā)蛛網膜下腔出血,有數(shù)據統(tǒng)計,出血初期50%患者會病死,15%患者會出現(xiàn)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主要術式包括開顱夾閉術和血管內栓塞術,但關于兩種術式的優(yōu)缺點尚存在爭議[3]。本研究旨在探討探討顱內動脈瘤患者應用外科手術和血管內治療對并發(fā)癥和治療效果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月遵義市紅花崗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各25例。觀察組男10例,女15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52.73±6.38)歲;病灶位置:8例前交通動脈,10例后交通動脈,4例后循環(huán)動脈,3例其他。對照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26~77歲,平均年齡(53.14±6.73)歲;病灶位置:7例前交通動脈,9例后交通動脈,5例后循環(huán)動脈,4例其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經頭顱CT和血管造影確診;②病程<72 h;③患者家屬知情手術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臨床資料完整者。(2)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者;②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③手術禁忌者。
對照組采用開顱夾閉術治療,具體方法:行全麻后,根據DSA定位動脈瘤位置,選擇手術入路,做7~8 cm弧形切口,避開面部神經、顳淺動脈,逐層切開皮膚、腦膜,根據血管關系臨時阻斷,充分顯露動脈瘤頸后使用動脈瘤夾鉗夾閉動脈瘤頸,將60 mg罌粟堿(哈爾濱醫(yī)大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262)用生理鹽水稀釋后在動脈血管上濕敷止血,縫合腦膜,術后給予抗感染藥物。觀察組采用血管栓塞術治療,具體方法:術前2 h靜脈推注肝素鈉(百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4042)5 000~7 000U,術中持續(xù)給予1.25g/h肝素鈉并泵注20μg(kg·h)尼莫地平(江蘇神龍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009)。行全麻后,采用DSA定位動脈瘤位置,選擇合適的彈簧圈,經頸動脈置入6F引導管,在動脈瘤近瘤頸1/3處置入微導管,采用彈簧圈填塞瘤囊,通過DSA確認動脈瘤消失后解脫導管,縫合血管,術后給予抗感染、抗血管痙攣等治療,并保證患者24h絕對臥床休息。兩組術后均隨訪6個月。
(1)治療效果[4]:①恢復良好:患者可正常生活和工作;②輕度殘疾:有輕度神經功能缺損,但具有自理能力;③重度殘疾:有嚴重殘障缺陷,具有清醒意識,喪失生活自理能力;④植物人:腦干反射消失,存在呼吸和清醒周期;⑤死亡。(2)腦組織損傷:術前、術后6個月,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中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血髓鞘堿性蛋白(MBP)和S100B蛋白水平。(3)并發(fā)癥:統(tǒng)計術后患者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狀況。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恢復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指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SE、MBP和S100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神經功能對比()
表2 手術前后兩組神經功能對比()
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P 21.58±2.47 21.43±2.32 0.221 0.826 17.21±1.94 14.26±1.83 5.531 0.000 15.32±3.19 15.36±3.32 0.043 0.966 9.91±2.36 6.57±1.98 5.421 0.000 1.36±0.32 1.37±0.33 0.109 0.914 0.91±0.30 0.64±0.28 3.290 0.002
對照組出現(xiàn)2例腦積水,1例短暫性腦缺血,1例癲癇,1例腦血管痙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5/25),觀察組出現(xiàn)1例腦積水,1例短暫性腦缺血,1例腦血管痙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00%(3/2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49,P=0.440)。
顱內動脈瘤的病因較復雜,現(xiàn)代醫(yī)學普遍認為動脈管壁厚度較薄、動脈硬化、感染、創(chuàng)傷等因素致使動脈管壁出現(xiàn)局限性擴張,導致患者在正常情況下出現(xiàn)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增加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發(fā)病率[5]。因此,臨床對于顱內動脈瘤的重視度日趨升高。
NSE、MBP和S100B均可反映神經功能損傷,其中NSE分布于神經元細胞,當神經元細胞受損時進入血液;MBP有少突膠質細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維持髓鞘的完整性;S100B存是一種神經膠質細胞標志蛋白,當腦損傷時含量會降低,故三種生化指標的血清濃度越低,腦損傷越嚴重。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對照組,觀察組恢復良好率較高,腦組織損傷指標較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血管內栓塞術有助于減少神經損傷,促進患者恢復,安全性較高。開顱夾閉術的主要作用原理是通過分離腦組織間隙暴露動脈瘤,對其進行結扎以阻斷動脈瘤供血,從而阻止動脈瘤擴張和破裂,避免腦組織受損。因手術視野好,開顱夾閉術的夾閉率高,較少復發(fā),且術中可避免動脈瘤破裂,若發(fā)現(xiàn)顱內有血腫可通過引流管清除,但手術的切口較大,易引發(fā)機體的生理應激反應,不適用于高齡患者,同時術中需要進行牽拉、壓迫等操作,都可造成腦組織局部損傷,影響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的恢復[6]。血管內栓塞術是近年新興的治療方案,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利用彈簧圈栓塞動脈瘤以清除瘤囊內的血流,從而消除破裂出血風險[7]。相較于開顱夾閉術,血管內栓塞術完全在血管中進行操作,減少對瘤囊周圍組織的損傷,對患者的神經功能影響較小,同時對血管流動阻斷時間短,避免紅細胞聚集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故患者于術后神經功能恢復好,但費用高昂[8]。臨床一般根據動脈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手術方式,前循環(huán)動脈瘤可選擇任一術式治療,后循環(huán)動脈瘤和基底動脈瘤多采用血管內栓塞術治療。但本研究因納入樣本量較少,兩組手術醫(yī)師水平不一,致使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臨床需納入大樣本量研究以進一步證實研究結果的真實性。
綜上所述,相較于動脈瘤開顱夾閉術,血管內栓塞術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中對神經損傷,治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