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丹霞,楊春超,黃云平,冼觀秀
湛江中心人民醫(yī)院,廣東 湛江524054
肺隱球菌?。≒CD)是由隱球菌屬中新生隱球菌引起的一種肺部真菌感染,臨床上主要以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多見。該病起病隱匿,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也缺乏簡單有效的診斷手段,常被誤診為肺癌或其他肺部疾?。?]。隱球菌進入人體后菌體外周莢膜明顯增厚,而莢膜為隱球菌主要致病物質,與菌體的繁殖、定植密切相關,且具有抗原性[2]。血清乳膠凝集試驗(LAT)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的常用檢測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等特點,且對肺部隱球菌感染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3]。本研究針對疑似PCD患者采用LAT檢測新型隱球菌莢膜多糖,探討新型隱球菌莢膜多糖檢測對PCD的診斷價值,旨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可靠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湛江中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疑似PCD患者83例,其中男58例,女25例;年齡19~78歲,平均年齡(48.95±5.73)歲;所有患者年齡>18歲,均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器官移植史,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及臨床資料不全者。
83例患者入院后治療前均行LAT、肺組織鏡檢及培養(yǎng)、肺組織病理檢查。(1)LAT?;颊呷〕科鹂崭轨o脈血4 ml置于無菌無抗凝管中,1 0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內冰凍保存待檢。試劑盒來源于美國Immuno-Mycologics公司,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2)肺組織鏡檢及培養(yǎng)。采用CT或B超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將取出部分肺穿組織標本注入培養(yǎng)皿內送檢病原學培養(yǎng),再抽取少量肺組織標本涂片后直接鏡檢和細胞學檢查。(3)肺組織病理檢查。肺穿刺活檢中取少量組織應用4%甲醛液固定,石蠟包埋、組織切片后進行HE染色和特殊染色如抗酸染色、六胺銀染色(GSM)、過碘酸雪夫染色(PSA)檢查等。
經肺組織病理活檢或者組織培養(yǎng)出隱球菌結合特殊染色GSM、過PSA陽性及抗酸染色陰性確診。
(1)根據(jù)PCD診斷金標準,觀察3種檢測方法對PCD的檢測結果;(2)根據(jù)PCD診斷金標準,3種檢測方法對PCD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PCD診斷金標準,83例患者診斷為PCD 26例(31.32%)。3種檢測方法對肺隱球菌病的檢測結果見表1、表2、表3。
表1 LAT對肺隱球菌病的檢測結果 例
表2 肺組織培養(yǎng)對肺隱球菌病的檢測結果 例
表3 肺組織病理檢查對肺隱球菌病的檢測結果 例
LAT對PCD的準確性、敏感性明顯高于肺組織培養(yǎng)、肺組織病理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種檢測方法對PCD的特異性均較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種檢測方法對PCD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 %
以往文獻報道,PCD主要發(fā)生于免疫功能下降或存在免疫缺陷者[4]。隨著近年來社會老齡化,心、肺、內分泌等系統(tǒng)常見慢性病發(fā)病率上升及免疫抑制劑、腫瘤化療等藥物的使用,使得PCD病例亦呈增多趨勢[5]。該病表現(xiàn)為慢性隱匿起病,臨床癥狀不典型,但病情嚴重時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或引起呼吸衰竭導致死亡[6]。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對PCD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當前臨床檢驗技術不斷提升,但免疫狀態(tài)不同患者PCD臨床特點、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等早期均無明顯特異性,給早期診斷帶來困擾,易發(fā)生漏診、誤診,影響患者預后[7]。目前臨床上主要靠肺組織病理活檢或者經組織培養(yǎng)確診PCD,因診斷主要是靠有創(chuàng)操作取得肺組織,具有一定風險性,在早期患者、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及重癥患者中開展受到限制[8];同時組織真菌培養(yǎng)時間較長,可能混有其他定植菌的生長,導致隱球菌培養(yǎng)陽性率低等問題[9],因此上述兩種檢測方式早期診誤率及漏診率仍較高[10]。
新型隱球菌屬于環(huán)境腐生菌,是一種機會性感染病原體,進入機體后菌體周圍會形成一層厚厚的莢膜,后者具有輔助菌體逃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11]。因此,莢膜為隱球菌主要致病物質及具有抗原性[12]。LAT作為一種新興的免疫檢測方法,以標準大小的乳膠顆粒為載體吸附高效價的隱球菌莢膜多糖抗體,可對血液中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進行早期篩查診斷,因其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等特點,且陽性率及特異性均較高,近年來已作為隱球菌感染輔助診斷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13-14]。研究證實,隱球菌莢膜抗原檢測不僅是一種高效、快速的PCD診斷方法,還可用于患者療效的評價[15]。本研究針對疑似PCD患者在入院后治療前均行LAT、肺組織培養(yǎng)、肺組織病理檢查,發(fā)現(xiàn)LAT對PCD的準確性、敏感性明顯高于肺組織培養(yǎng)、肺組織病理檢查,3種檢測方法對PCD的特異性均較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相較于病灶組織培養(yǎng)和病理檢查,LAT檢測隱球菌莢膜抗原對診斷PCD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可作為該病早期輔助診斷方法。但隱球菌莢膜抗原結果可受各種因素影響造成假陽性及假陰性[16],本研究中亦發(fā)現(xiàn)假陽性及假陰性。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試劑因素、標本污染、其他病原體感染等可造成隱球菌莢膜抗原結果假陽性或假陰性,類風濕因子陽性可出現(xiàn)假陽性,感染早期、莢膜抗原濃度低、莢膜抗原濃度過高導致前帶現(xiàn)象、感染菌株少造成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含量低等則可造成假陰性[17]。因此,隱球菌莢膜抗原檢測目前只限于PCD的定性診斷,并未達到金標準診斷水平,需進行更多的大型臨床研究來完善該檢查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