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媚
我國的史詩主要存在于少數民族文化中,廣泛分布在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qū)。各少數民族史詩的類型多種多樣,北方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多以長篇英雄史詩為主,而如西南傣族、彝族、苗族、壯族等民族的史詩多為中小篇幅的創(chuàng)世史詩。北方民族居于交通便利的中亞大草原,流動性大,容易形成大帝國,產生眾多兼并戰(zhàn)爭,出現著名英雄。而南方民族農業(yè)生產較為平和,交通不便,互相聯系不多,未出現國家政權組織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另外,南方氣候、地形復雜,容易引起想象,在神話思維影響下形成創(chuàng)世史詩。相比北方民族史詩,西南少數民族史詩雖然篇幅短小,缺少慷慨恢弘的氣勢,但勝在其優(yōu)美的語言和豐富綺麗的想象上。
文章中以西南少數民族史詩為論述內容,以本人收集的17篇相關文獻為例,對西南少數民族史詩的研究文獻綜述進行粗略梳理。在這17篇文獻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西南少數民族史詩的整體研究,共有9篇,涉及到史詩類型、成因、母體、圖騰、宗教等,其中有關西南少數民族史詩的類型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另一類是對各民族史詩的單獨論述,共有8篇,涉及到4個民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和彝族)和9部史詩(苗族的《亞魯王》、侗族的《侗族元祖歌》和《人類的來源》、布依族的《安王和祖王》、彝族的《支格阿魯王》《查姆》《梅葛》《夜郎史傳》《俄索折怒王》),有關彝族史詩的文獻遠遠多于其他民族,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關注的一個問題。
西南少數民族史詩的類型研究。這一類研究的文獻數量最多。在李世武的《西部少數民族史詩的類型及其特征》中,他將西部少數民族史詩分為創(chuàng)世史詩、英雄史詩和遷徙史詩三類,并指出英雄史詩多集中于西北地區(qū),而創(chuàng)世史詩和遷徙史詩則以西南地區(qū)見長。這種類型劃分方式在史詩研究中是較為常見和具有普遍意義的。第一類創(chuàng)世史詩主要講述天地的開辟、萬物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結構宏大深邃,充滿綺麗的想象。如苗族的《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和《查姆》、布依族的《賽胡細妹造人煙》、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來》等。在劉亞虎的《大山魂 民族根——南方民族神話史詩》中,他以史詩《梅葛》為例,把天神或巨人創(chuàng)世的過程分為初創(chuàng)天地、拉天縮地、補天補地、撐天撐地、造化萬物這幾個程序?!啊睹犯稹窋⑹?,補好的天還在擺,補好的地還在搖,公魚捉來撐地角,母魚捉來撐地邊。用虎的脊梁骨撐天心,用虎的腳桿骨撐天的四邊?!绷硗馑€把人類起源概括為卵生(苗族:蝴蝶媽媽的十二個蛋;侗族:龜婆孵蛋)、感生(彝族:龍女和鷹的三滴血)和胎生三種,并指出創(chuàng)世史詩中一般包含洪水神話,具體分為洪水緣起、躲避洪水、延續(xù)后代三個環(huán)節(jié)。劉亞虎的這篇文獻論證詳細,舉例生動,是我們了解西南民族創(chuàng)世史詩的一個優(yōu)秀參考文本。第二類英雄史詩主要歌頌民族英雄的英勇斗爭和部族部落產生的過程,風格慷慨激昂,振奮人心。如彝族的《支格阿魯王》和侗族的《薩歲之歌》等。在雅琥的《神奇瑰麗的南方英雄史詩》中,他指出英雄史詩大都反映的是民族先民從原始社會解體到階級社會初期的社會生活,一般包括氏族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和反抗封建王朝的斗爭兩大類,文章還描繪了英雄史詩中創(chuàng)造的一大批英雄群像,如彝族的支格阿魯、彝族的薩歲等,這些英雄形象中包含的祖先崇拜意義在今天的少數民族地區(qū)還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第三類遷徙史詩主要描寫民族部落遷徙艱難曲折的過程,充滿背井離鄉(xiāng)的隱隱哀傷,如彝族的《賒榷濮》、苗族的《溯河西遷》和侗族《祖先之歌》等。朱飛鏑的《西南少數民族遷徙史詩述略》探究了民族遷徙的原因: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開拓新的疆域、戰(zhàn)爭失利逃難等。最后,在楊杰宏的《南方民族史詩的類型問題探析》中,他指出南方民族史詩類型研究經歷了一個不斷拓展、不斷深化的過程(從神話史詩到原始性史詩再到復合型史詩),對史詩類型研究作出一定貢獻。
西南少數民族史詩的成因研究和母題研究。有關這兩類的研究成果較少,各選取一篇為例進行說明。李子賢的《略論南方少數民族原始性史詩發(fā)達的歷史根源》首先指出南方少數民族原始性史詩發(fā)展的現狀,并將其分為四種類型:創(chuàng)世神話型、創(chuàng)世——文化發(fā)展史型、戰(zhàn)爭型和遷徙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文獻寫作年代較為久遠,因此對于史詩類型的分類和如今有一定差別。在第一部分結尾點明,與北方民族相比,南方民族原始性史詩極為發(fā)達,為下文的原因探析做好了鋪墊。之后,從社會發(fā)展、民族關系和民族心理探究了南方少數民族原始性史詩發(fā)達的原因:南方自古地處山區(qū),交通閉塞,生產水平落后,導致社會發(fā)展緩慢,原始社會的解體較晚,所以原始神話思維被保留下來而不易消失;南方各少數民族都較早進入農業(yè)社會,因此較少發(fā)生部落兼并戰(zhàn)爭和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各民族之間關系和睦,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南方少數民族對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有一種古老而神圣的心理自豪感,因此需要史詩的形式來幫助記錄和傳承。原因論證有理有據,為后來的學者和研究者們在南方民族史詩成因研究方面提供了一個便利。關于母題研究的論文有范靜的《南方創(chuàng)世史詩的母題系列特點》,作者指出南方少數民族史詩在情節(jié)和人物方面都存在大量母題,在情節(jié)方面有天地形成、萬物生成、人類起源、洪水泛濫、兄妹成婚、繼續(xù)繁衍人類等母題,在人物方面有造物主、圓形物體、羞澀兄妹等母題。對“母題”概念的把握比較模糊,因此列舉眾家之言,來探究“母題”概念的定義和使用。美國學者湯普森在《民間文學母題索引》一書對母題的概念作過權威性的解釋:“一個母題是一個故事中最小的,能夠持續(xù)在傳統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須具有某種不尋常的和動人的力量。”陳建章在《論比較神話學的“母題”概念》中給“母題”下的定義是:“母題是構成神話作品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傳統中獨立存在,不斷復制。它們的數量是有限的,但通過不同排列組合,可以轉換出無數作品,并能組合入其他文學體裁和文化形態(tài)之中。母題表現了人類共同體 (氏族、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集體意識,并常常成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蓖鯌椪言凇睹褡迳裨捬芯恐械哪割}分析法》中指出:“母題是敘事過程中最自然的基本元素,可以作為一個特定的單位或標準對神話故事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在文學乃至文化關系方面,能在多種渠道的傳承中獨立存在,能在后世其他文體中重復或復制,能在不同的敘事結構中流動并可以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新的鏈結,表達出一定的主題或其他意義?!?從以上三位學者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母題”是獨立存在的、能夠排列組合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敘事最小單位。這為我們進行神話和史詩的母題研究提供了一定思路,而顯然類似“繼續(xù)繁衍人類”“羞澀兄妹”等語句作為母題使用不太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