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莉,陳芳芳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因多種因素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綜合癥,產科DIC患者由于身心的特殊性,所以病情更加兇險[1]。隨著患者凝血功能的持續(xù)惡化,大量的血小板被消耗殆盡,最終出現凝血障礙性出血。資料表明[2]:DIC通常發(fā)病緊急,當患者處于高凝期的時候,臨床癥狀通常不具備特異性,一旦進入血小板大量消耗的低凝期,患者的病情會迅速惡化,健康狀況也會急轉直下,甚至面臨生命危險。子宮切除術在產科DIC患者中的應用非常廣泛,而科學、全面的護理干預則是保障手術效果的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手術室急救護理在產科DIC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參與研究的50例產科DIC患者的最早入組時間是2017年1月,最晚是2019年8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子宮切除術治療,患者具備手術指征,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25例,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29.36±1.78)歲;其中18例初產婦、7例經產婦。觀察組25例,年齡 22~40歲,平均年齡(28.94±1.63)歲;初產婦、經產婦分別有20例、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全部接受子宮切除術治療,在盆腔的殘端墊紗布止血,術中積極做好抗休克干預,為患者輸注大量的晶體、膠體、新鮮的冰凍血漿、濃縮紅細胞、纖維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動態(tài)觀察患者的尿量、出血量、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參考患者的臨床指標靈活采用對癥急救措施,做好強心利尿、擴容、臟器灌注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開展手術室急救護理:①心理干預:如果患者尚存在意識,則主動與之交流,簡單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通過眼神、肢體動作、語言給予患者關愛、鼓勵和安慰,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提高臨床配合程度。言簡意賅的進行健康教育,講解DIC的癥狀和治療措施,手術切除術的必要性。術中娩出胎兒后,患者會存在大出血、血不凝等癥狀,如果患者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那么手術全過程患者都將保持清晰的意識,為了避免患者的情緒出現波動,醫(yī)護人員在交流時,應盡可能的避開有關患者病情和手術風險性的話題,以免患者因過度緊張而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3],導致血流動力學和生命體征的改變。
②加強臨床觀察:動態(tài)監(jiān)測并記錄患者的出血量、尿量,以此作為評價患者擴容效果的參考指標,從而能夠準確的判斷患者的病情變化?;鶎俞t(yī)院通常沒有配備監(jiān)測CUP的專業(yè)設備,所以需要護理人員加強巡視,在巡視過程中觀察、記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如心率、血壓、尿路和出血情況等,準確計算出需要輸注的液體量,為科學擴容提供參考[4]。手術室護理人員要掌握一個紗布墊、一個紗布塊可以儲存的血量,對六層斜紋紗布濕透后的的直徑和吸血量能夠了如指掌,可以準確的掌握吸引瓶的吸水量。通過紗布墊、紗布塊的使用數量以及吸引瓶內的血量來計算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對于尿量比較少的患者,為了更好的觀察尿量,可以不使用尿袋,而是在滅菌量杯內放置引流管,然后把量杯放在手術臺的旁邊,以便隨時收集、計量尿量。
③血容量的補充:為患者開通靜脈補液通道或者使用留置針,由于患者有效循環(huán)的血容量明顯下降,導致外周靜脈塌陷[5],所以會給靜脈穿刺帶來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取頸外靜脈穿刺,以便在第一時間補充紅細胞、生理鹽水、血漿和膠體等,紅細胞和血漿之間的比例通常保持2:3。參考患者的心率、尿量、血壓等指標來靈活調整補液和輸血的速度,做好心力衰竭以及肺水腫等并發(fā)癥的預防措施,尤其要預防低體溫癥狀,因為低體溫會加重患者的病情。護理人員應合理調節(jié)手術室的溫濕度,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皮膚裸露,用護肩棉被為患者保暖,沖洗腹腔的水溫不宜過低,通過觀察患者的皮膚溫度、顏色來預防低體溫的發(fā)生。
④全面落實無菌操作:子宮切除術的過程中,由于侵入性操作、大量失血、缺氧等因素,患者的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會有所下降,格外容易發(fā)生感染。因此,術中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及時倒掉患者的尿液,妥善連接引流袋,完善各種醫(yī)療器械和工具,保證隨時都可以展開搶救。
①臨床療效:治愈: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水平均恢復正常;各項生命體征穩(wěn)定。有效:凝血功能障礙顯著改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明顯提高;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無效:患者的生命體征、凝血功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水平都沒有明顯改善,甚至病情進一步惡化??傆行?治愈率+有效率。
②護理效果: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價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與生活質量。SAS、SDS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SF-36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是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68.00%(P<0.05),如表 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的SAS、SDS與SF-36三個量表的評分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 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分,±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SAS評分 SDS評分 SF-36評分觀察組(n=25)護理前 54.97±3.16 55.89±2.23 71.37±3.51護理后 48.62±2.59 46.92±2.84 81.27±4.48護理前 55.28±2.48 56.38±2.45 70.85±2.59護理后 35.47±1.68 37.62±2.17 91.32±4.28對照組(n=25)
產科DIC是一種極為兇險的疾病,如果產婦不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搶救,很可能因此失去生命。對于DIC的高危產婦,必須完善各項產前檢查,剖宮產手術之前備好各種止血藥物和搶救用品,保證在DIC出現的第一時間,醫(yī)護人員可以立刻投入到急救工作中,為患者提供抗休克和手術治療,維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在接到手術通知后,手術室護理人員迅速備好留置針、輸血工具,在手術臺上鋪好三層中單,擺好滅菌量杯,同時與血庫取得聯系。消耗性的低凝血狀態(tài)是失血性休克合并DIC患者的主要癥狀,所以在實施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應該迅速的為患者補充成分血,以提高血容量,改善凝血因子水平,如果有條件,最好為患者輸注含有維生素K以及凝血因子II、VII、IX、X的凝血酶原復合物[7],一次性的輸入量約為400~800血漿當量單位。在以往的手術中,主要通過新鮮的血液為患者補充凝血因子,但研究顯示[8]:血液離開機體后,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會迅速減少,一旦離開機體的時間>7d,應用于DIC患者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臨床應格外重視這一問題。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效果和護理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手術室急救護理在產科DIC子宮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是可行、有效的,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