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茵 張琴
秀延河奔流向東方,
懷念英雄謝子長。
他把陜北根據(jù)地來開創(chuàng),
迎來了中央紅軍揮師北上。
毛主席瓦窯堡會議指方向,
革命圣火點燃信仰和理想。
紅軍精神永傳唱,
新時代綻放紅色光芒。
1934年冬月雪茫茫,
北風(fēng)呼嘯繞山梁。
燈盞灣,半夜更深入夢鄉(xiāng),
窯洞里,油燈如豆閃微光。
熱炕上,一名紅軍傷員斜坐靠著墻,
灶火前,一位白發(fā)大媽添柴忙。
她熱一熱鍋里的半碗雞湯,
手捧瓷碗輕喚后生快喝湯。
哎呀啊,哎呀,
大媽兩手凍得冰涼涼。
(白)“大媽,您先喝幾口暖暖身子吧?!?/p>
(白)“不,大媽不愛喝。你快趁熱喝,喝了傷就好啦,快些喝吧。”
(白)“好,我喝!大媽,看把你凍得成甚了,快上炕,把被子捂上?!?/p>
大媽她收起碗又燒熱了炕,
傷病員拉著大媽坐在身旁。
一條棉被搭在腿腿上,
娘兒倆盤腿拉起了家常。
(白)“大媽,我在您家住了7天,真是享了福啦,可您受了7天累呀。您每天挨家挨戶給我尋吃尋喝,喂水喂飯,還用南瓜子給我敷槍傷。鄉(xiāng)親們把家里的雞蛋、口糧、種子都省下來給我吃,還把村里僅有的幾只雞都殺了,我……”
(白)“看你說的是個甚。雖說咱陜北連年鬧饑荒,鄉(xiāng)親們?nèi)背陨俅?,可我們就認準了紅軍,要把最后一斗米送給紅軍當(dāng)軍糧,把最后一尺布送給紅軍做衣裳。最后一個兒子,也要讓他當(dāng)紅軍,送他殺敵上戰(zhàn)場?!?/p>
(白)“大媽,您放心,我、不,我們紅軍,一定要讓陜北得解放,讓咱受苦人都過上好日子?!?/p>
(白)“后生啊,我的3個兒子跟你一樣都是紅軍。老大老二犧牲了,老三還在謝子長的隊伍上。提起這個謝子長呀,他真是我們的謝青天,只要有他的紅軍在,我們老百姓甚也不怕。”
(白)“大媽,我這條命是鄉(xiāng)親們給的,我今生今世永遠銘記在心?!?/p>
(白)“記個甚,我家里窮得什么也沒有,也沒甚好東西招待你,這些天讓娃娃受苦了。聽說天一亮,你就要走啦?”
(白)“對,天一亮,同志們就來接我?!?/p>
(白)“大媽舍不得你?。 ?/p>
(白)“大媽,我也舍不得您啊?!?/p>
金雞破曉東方亮,
依依不舍淚成行。
我給大媽留下真名姓,
我就是紅軍戰(zhàn)士謝子長。
(白)“啊?你就是謝青天?”
(白)“不,我是您的兒子謝子長!”
(白)“兒啊!”
(白)“娘!”
娘啊娘,你獨守破窯房,
沒米沒面被子也沒一床。
這條棉被是劉志丹來相送,
今天把它留給我的娘。
(白)“這怎么行?這條棉被是劉志丹送給你的,我堅決不能要?!?/p>
(白)“娘,您收下吧,就當(dāng)兒子一直陪在娘身旁,等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我一定再回來看看娘?!?/p>
大媽她懷抱棉被熱淚淌,
謝子長咬緊鋼牙頭高昂。
他強忍傷痛出門邁大步,
走過了一道道黃土圪梁梁。
回頭望,燈盞灣依稀燈火閃,
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朝陽。
陜北道情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流傳于陜北子長、清澗、延川、子州、橫山等縣,是深受當(dāng)?shù)厝嗣袢罕娤矏鄣膫鹘y(tǒng)曲藝形式。近年來,陜北道情作品多以道情劇、小戲等為主,而《一條棉被》以傳統(tǒng)道情表演形式唱響人間大愛之情,弘揚了紅軍精神。
本作以1934年河口戰(zhàn)役為背景,講述了“雖死猶生”“民族英雄”(毛澤東語)、陜北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謝子長在大媽家養(yǎng)傷,臨行前把劉志丹所送棉被留給大媽的故事。作品的立意較高,避開了歌頌謝子長豐功偉績的套路,而是以“一條棉被”為線索,以謝子長和大媽娘兒倆親切拉家常的方式展現(xiàn)出了謝子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和魚水深情。這一條棉被,是謝子長和劉志丹革命友誼的見證,更是謝子長赤子之心的寫照。文本結(jié)尾處頗具點睛之意,以燈盞灣的點點燈火,寓意中國革命燎原之火必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帶來勝利的曙光,尤顯意味深長。
個人認為,作品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打磨提升。第一,圍繞“一條棉被”多做些文章,使謝子長送棉被、大媽收棉被的情節(jié)更加合理、感人;第二,再融入一些更加生活化、口語化的陜北語言,使曲本的語言更具有鮮活的鄉(xiāng)土氣息;第三,建議以地道的陜北老道情唱腔音樂為元素進行編曲,進一步豐富和增強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
在迎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作者以深情的筆墨講述謝子長的紅色故事,彰顯了陜西青年曲藝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衷心希望在作者用心的打磨提升后,本作能夠成為一個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優(yōu)秀曲藝作品。
(點評人:國家一級編劇 曹伯植)
(責(zé)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