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保主
摘要:本教是青藏高原上早期的原始宗教,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很長一個時期內(nèi),為高原居民所普遍信仰。而畢摩是彝語音譯,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祭師。但是, 一個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從宗教的要素來講:其一為宗教的思想觀念及感情體驗(教義),二為宗教的崇拜行為及禮儀規(guī)范(教儀),三為宗教的教職制度及社會組織(教團)。畢摩的信仰對象基本是萬物有靈與祖先崇拜。因此畢摩應該算是一種原始巫術的職業(yè)特性。
關鍵詞:原始宗教;西藏本教;彝族畢摩
西藏早期的原始本教與彝族的畢摩都屬于原始“萬物有靈”崇拜,在宗教觀念與儀式上都體現(xiàn)出早期人類思維活動的共性特征,同時因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原始宗教差異性。
一、西藏原始本教與彝族畢摩的原始崇拜。
(一)自然崇拜。
西藏原始本教和彝族畢摩都有崇拜自然的內(nèi)容,首先是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即對“萬物有靈”的崇拜。在最初自然具有一種強大的異己力量,以及有無限的威力與不可戰(zhàn)勝的超強力量與人類對立存在,因此,早期的人類面對自然的各種超自然的力量與現(xiàn)象時,無力抗拒自然的神秘力量。并服從與支配自然的各種權力,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從而對其產(chǎn)生敬畏感與崇拜感。首先是大山威嚴龐大、灌木叢生,早期人類對其的獲取中產(chǎn)生了感激與崇拜感,其次大河大江的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強大力量,以及滋養(yǎng)了早期人類的生命,從而對其產(chǎn)生崇拜。此外就是對大地的崇拜,這是與早期原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和發(fā)展,從土地中得到的豐收與饋贈,因此,早期人類對土地的依賴越來越專注,通過大地的豐產(chǎn)與回饋并對其產(chǎn)生的崇拜感。山川、大地、河流的崇拜也極為普遍,方式頗為繁多。人們不擇方式地膜拜自然界的各種神靈,希望得到他們的保佑和關照以及生活的美好回贈。由此,早期西藏本教與彝族畢摩都具有原始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崇拜觀念??梢姡匀怀绨菰谠甲诮讨姓加型怀龅闹鲗У匚?。正如費爾巴哈所言:“自然不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對象,而且還是宗教的不變基礎、宗教的潛伏而永久的背景”[2]
(二)圖騰崇拜。
人類從認識自然再到氏族部落集體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對崇拜的對象發(fā)生了轉變:從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中開始注重以動物崇拜為基本對象的圖騰崇拜。這主要取決于動物與人的相似性以及人以動物的依賴性。正如有學者所言:“圖騰教(Totemism)是由印第安族的語言而來的,并不是一種有組織的宗教,乃是一種野蠻人中自然的迷信。他們信仰一類物質(zhì)的東西或動物,是與社會及個人有密切的關系的。有宗族的圖騰與個人的圖騰的分別。所謂宗族的圖騰者,即某一種族的人類,認其祖宗是出于某一種圖騰,或即是某一種圖騰的化身。其圖騰為蛇尾熊,或為牛為龜,則其族人必崇拜蛇、熊、牛、龜?shù)任?,而奉之為神?!盵5] 可見在早期集體社會的環(huán)境當中,人與動物處在相同的生活習慣,以及人類與動物的思維方式?jīng)]有完全分開處在朦朧的意識階段,從而慢慢變成氏族共同的圖騰崇拜。所以,在早期不同的環(huán)境與社會生產(chǎn)力的條件下,每個氏族部落都有自己地域特點的圖騰崇拜。在早期藏族本教與神話中,主要的圖騰有大鵬鳥、獼猴、牦牛等動物。椐本教史籍《嘉言寶藏》記載,瓊氏家族起源于“大鵬鳥”,之后大鵬鳥飛往空中,留下三只蛋卵,從三只蛋卵中生出三個孩子。而在原始彝族宗教中,也有形象繁多的圖騰崇拜。如把虎視為圖騰的祖先,也將鷹當成自己的圖騰始祖?!耙妥宓幕D騰崇拜觀念也也反映在彝族民間的神話傳說。而著名的史詩《梅葛》則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有虎尸肢解而產(chǎn)生的。因此,在圖騰崇拜方面,藏族原始本教與彝族圖騰崇拜也有相同之處。
二、西藏原始本教和彝族畢摩間的異同。
綜上所述藏族原始本教和彝族畢摩之間又有差異性,具體而言,主要有這樣幾點:其一,早期藏族本教中缺乏對火崇拜的神圣性,而彝族宗教則對火的崇拜最為廣泛。他們認為火是最神圣最親切的東西,為一切宗教儀式的核心。其二,藏族原始本教崇拜神山圣湖比彝族原始宗教較為突出。正因藏族生活的環(huán)境青藏高原雪山聳立,環(huán)境高寒,自然現(xiàn)象與條件變幻莫測。這在早期藏族人的內(nèi)心深處對超自然的力量充滿了驚異與敬畏,對神山圣湖賦予神圣性,并對其產(chǎn)生崇拜,而這在西南彝族地區(qū)較為少見。其三,在彝族宗教中,祖先崇拜占有最為重要的地位,藏原始本教雖也注重祖先崇拜,但更加注重天地神靈的崇拜。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本教徒受到的沖擊和政治影響比彝族畢摩更大。在同佛教的斗爭中教理迅速形成,由自發(fā)原始宗教變?yōu)樽杂X的制度宗教。而彝族畢摩沒有受到外來宗教的沖擊和削弱,直到現(xiàn)在還保持著原來的宗教的原始性。
從藏族原始本教與彝族畢摩的眾多儀式的比較中,二者都有相同的基本特征,都具有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傳達神的旨意,是一種職業(yè)巫師。都能夠履行祭祀、占卜等宗教職能,并且都有特定的法衣法器,為氏族群體社會服務。都參雜有原始的醫(yī)學、氣功等科技成份。本教徒與畢摩借助種種法術乃至原始科技知識來增加其神秘性,大量的殺牲血祭現(xiàn)象十分突出。而在喪葬方面,原始本教與畢摩都十分鋪張而隆重,大量的祭祀殺生從根本上破壞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和生產(chǎn)力。
三、結語。
我們可以從藏族原始本教與彝族畢摩的宗教儀式中。首先,祭祀是早期人類對祖先或自然神靈的感恩與紀念,通過這種精神上的關懷與洗禮,早期氏族部落增強了氏族的凝聚力與信念,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其次,藏族本教與彝族畢摩都有祭祀神靈的儀式,都是群體共同舉行的方式,以至達到團結氏族部落之間的力量與精神;因此,原始宗教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矛盾、以及共生共存的思維意識,都具有人類自身的生存問題,本教徒或畢摩都是為追求入世的世俗世界的追求與人生理想的向往,至于為原始人祈福,求雨、求子等更直接地關注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社會作用與功效。另一方面,如牲殉牲祭及人殉人祭,嚴重地妨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孫爾康《本教初探》,載《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
[2] [德]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zhì)》,商務印書館,2010年10月版.
[3] 王麗珠 《彝族祖先崇拜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馬學良《云南彝族禮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5]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商務印書館出版,2015年12月版,第1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