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夷
東吳大學法學院,1915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國教授中國法之外唯一系統(tǒng)地講授英美法的學院,也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法學院之一。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國際法院一共有過6位中國籍法官,從顧維鈞開始,一直到1997年的聯(lián)合國前南國際事務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東吳法學院的教授或畢業(yè)生。東吳大學法學院的學生選拔和培訓以高標準和嚴要求著稱,而獨特的英美法系式的教學使得其所培養(yǎng)的學生能迅速理解英美法系的司法體系。
經(jīng)由英美法系模式培養(yǎng)的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生在東京審判中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中方人員多半出身東吳大學法學院,包括:向哲浚(檢察官)、倪征燠(首席顧問)、裘邵恒(首任檢察官秘書)、高文彬(翻譯、檢察官秘書)、方福樞、楊壽林(法官秘書)、劉繼盛、鄭魯達(翻譯)。正是因為他們對于英美司法體系的熟悉與理解,使得中方在東京審判中不致落于下風,并最終推動了對甲級戰(zhàn)犯的嚴厲懲罰。
然而,東吳大學法學院在1949年以后被拆分殆盡。她的教學理念和方式被長久遺忘,無以告慰,唯有于長夜追憶。
上海會審公廨原址位于浙江北路191號。自1843年租界在上海開辟后,各國憑借各條約中關于領事裁判權的規(guī)定,在租界內(nèi)設立了領事法庭(Consular Courts)。當時租界內(nèi)的中國人違法犯罪,仍由清政府的上海地方官(上海知縣和蘇松太兵備道)審理,而租界內(nèi)的外國人違法犯罪則可以完全不受中國法律的制裁,由各國駐滬領事自行審理。接著在1868年4月,根據(jù)上海道臺和英美等領事商訂的《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在英美租界設立了會審公廨(也稱會審公堂,Mixed Court),根據(jù)中外雙方的約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傭的華籍仆人,由外國領事參加會審或觀審;純粹華人案件,由中國讞員獨自審斷。
會審公廨的誕生使得中華法系的傳統(tǒng)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重視刑法而民商法律相對不足的中華法系通過這一種獨特的法律移植方式得到了補充與修正。在當時上海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而中國民商事法律缺乏的情況下,會審公廨審理過的很多買賣、抵押、租賃等案件,使得基本的契約精神得以堅守和貫徹。1906年沈家本在《奏進呈訴訟法擬請先行試辦折》中即說“中國近來通商各埠已準外國律師辦案,甚至公署間亦引諸顧問之列”。
1949年后,此處仍然作為一處重要的法庭審理過一系列重要案件,當然,此時的判例的法理意義已經(jīng)和晚清時代的判例大有不同了。
原上海公共租界總巡捕房,現(xiàn)上海市公安局駐地之一,位于福州路185號。
紅頭阿三在上海話中指的是來自印度的巡捕,有一說認為,因為其經(jīng)常對英國的長官回答“yes sir”被上海人誤聽成阿三而得此稱號。而這些所謂的紅頭阿三隸屬于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SMP,美國人常稱為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lice),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下設的武裝警察部門,成立于1854年8月。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在現(xiàn)代警察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其警官改進了刀具格斗、徒手格斗的技術,也進一步拓展了對集會人群進行分割、控制、抓捕的戰(zhàn)術,這些技術在二戰(zhàn)后逐漸被世界各國所采用。更具有傳奇色彩的是,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在現(xiàn)代間諜史上也占據(jù)著一席之地。在1931年牛蘭夫婦案中,上海公共租界巡捕發(fā)現(xiàn)了佐爾格——被譽為間諜之王的男人從上海逃脫。
會審公廨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最為浪漫的馬路是哪一條呢?筆者以為是萬航渡路。萬航渡路一開始叫做極斯菲爾(Jessfield)路,得名于一個傳奇般的愛情故事:有一位葡萄牙商人路過虹口一馬戲場,聽到帳內(nèi)有一少女哭聲甚哀,于是就付贖金為之贖身,并托付于一位美國傳教士。后來這位少女隨傳教士赴美,就讀后復回上海,嫁給傳教士。這傳教士即為她在滬西購地建屋,因為這位女子英文名叫極司(Jess),所以這里的地名叫“Jessfield”,意即“極司之地”。在這樣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路上有著兩處法律人值得一去的地方:臭名昭著的極斯菲爾路76號“魔窟”和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部。
極斯菲爾路76號(現(xiàn)萬航渡路435號)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特工總部”的駐址,它完全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僅1939年至1943年,不足四年的時間內(nèi),“76”號制造的暗殺、綁架事件達三千余件,每年近一千起,并在“76號”設置大量的酷刑拷打折磨愛國進步人士,堪稱黑暗的“魔窟”。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部位于萬航渡路1517號,原來是上海圣約翰大學,國際法巨擘顧維鈞先生和中國新聞巨子之一的鄒韜奮先生即是此校畢業(yè)生。上海圣約翰大學的學生曾十分活躍地參與了五四運動等政治運動。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曾有17名教職員及553名學生因?qū)W校當局不滿而離開圣約翰大學另行創(chuàng)辦新的學校。雖然上海圣約翰大學在1949年之后被解散,但是繼承其精華的華東政法大學依舊是上海地區(qū)最重要的法學院之一,當代上海法律職業(yè)群體大多數(shù)皆出自于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
以史為鑒足以照亮未來:兼容并包可以成就一流制度,但這座城市的獨立自強才能讓一流的制度普照于大眾。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