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宸 張圓星 譚智毅 李為民 王志德 宋昌盛*
(1.太倉海關綜合技術服務中心 江蘇太倉 215400;2.廣州海關技術中心;3.常州大學)
潤滑油是石油和化學工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繁多,目前已發(fā)展到19大類,成百上千種牌號。潤滑油的主要作用是在摩擦副之間形成一層油膜,起到降低摩擦、減少磨損、冷卻降溫、防止腐蝕、清潔沖洗、密封和環(huán)保等作用,此外還有減少振動和噪聲的效能[1]。
潤滑油通常由基礎油和添加劑組成,基礎油在潤滑油中占到70%~99%。因此,基礎油對潤滑油的性能起著重要作用。
基礎油可分為礦物油、加氫油和合成油[2]。礦物油是通過物理蒸餾方法從石油中提煉出的基礎油,價格低廉,是目前用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基礎油;加氫油是對礦物油通過加氫工藝(加氫處理、加氫裂化、加氫異構、加氫精制、催化脫蠟等)改變基礎油化學組成;合成油是通過化學反應將小分子物質制備成較高分子的物質,常見的合成油有聚α-烯烴(Polyalphaolefins,PAO)、合成酯、聚醚、聚硅氧烷(硅油)、含氟油、磷酸酯等,合成油具有很好的高溫性能、優(yōu)良的黏溫性能和低溫性能及化學穩(wěn)定性等優(yōu)點,但價格較高。在世界范圍內,美國石油學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API)于 1993 年將基礎油分為5類[3,4],詳見表 1。
表1 API基礎油分類
Ⅰ類、Ⅱ類和Ⅲ類基礎油是從原油提煉而成,統(tǒng)稱為礦物油。Ⅰ類基礎油是傳統(tǒng)溶劑精煉出來的礦物油;Ⅱ類基礎油為加氫裂解礦物油;Ⅲ類基礎油為高度加氫裂解或加氫異構化礦物油;Ⅳ類基礎油為合成油;Ⅴ類為除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基礎油以外的其他所有基礎油。
PAO是由一定碳數(shù)的α-烯烴在催化劑作用下齊聚再加氫精制飽和的烯烴低聚物,典型的PAO分子結構詳見圖1。與礦物油相比,PAO分子結構排列整齊,具有優(yōu)異的黏溫性能和低溫性能,表現(xiàn)出更高的黏度指數(shù)、更低的傾點、更好的低溫流動性、低蒸發(fā)損失、生物降解性好等優(yōu)點,用于汽車潤滑系統(tǒng)有利于減少摩擦、延長換油周期、節(jié)約燃油。使用不同類型車用發(fā)動機油的經濟成本詳見表2,合成油節(jié)能、節(jié)省時間等創(chuàng)造的價值以及本身的經濟性逐漸凸顯。
圖1 2種典型PAO分子結構示意圖
表2 車用發(fā)動機油的經濟效益
然而,Ⅲ類基礎油理化指標與PAO接近,PAO與相同黏度Ⅲ類基礎油的性質典型數(shù)據(jù)對比詳見表3。有些公司將Ⅲ類基礎油也貼上合成油(Synthetic)的標簽,造成市面上很多所謂的全合成油大多數(shù)屬于以Ⅲ類基礎油為主要成分的潤滑油。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合成油主要是指PAO和酯類油。酯類油由于成本非常高,目前市場上主要用來調和高檔潤滑脂,而用于生產發(fā)動機油(如汽油機油和柴油機油)的合成油主要是PAO。此外,還有“半合成油”的概念,它是一種以Ⅰ類基礎油和/或Ⅱ類基礎油為主,為了改善其某些性能加入一定比例的Ⅲ類基礎油或Ⅳ類基礎油的混合基礎油。
表3 PAO與相同黏度Ⅲ類基礎油的性質典型數(shù)據(jù)對比
目前,國內沒有相關檢測標準或方法鑒別基礎油屬于礦物油或合成油,也未見礦物油型與全合成型、半合成型發(fā)動機油鑒別方法的報道,而作為消費者,只能根據(jù)商品的標識來辨識,缺少科學分析方法來鑒別。據(jù)了解,國內發(fā)動機油品質良莠不齊,存在以次充好、銷售假冒偽劣等情況。開展本項目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種鑒別基礎油中礦物油和合成油的技術方法,從而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1.1 試驗樣品
基礎油樣品均由中國石油華東潤滑油廠提供,所有基礎油均由國外進口,不含任何添加劑。各型號基礎油的理化指標詳見表4。
表4 基礎油理化指標
3.1.2 試劑
正庚烷(Fisher Chemical公司):色譜純;四氫呋喃(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分析純。
3.1.3 儀器
紅外光譜儀(美國Nicolet公司):IS1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LC 1200型;三檢測器凝膠色譜儀(美國Waters公司):Breeze2型。
3.2.1 紅外光譜分析
(1)儀器條件
掃描次數(shù)32;分辨率4cm-1;數(shù)據(jù)間隔0.482cm-1;掃描波段500~4 000 cm-1。
(2)樣品測定
采集背景后,將樣品滴在ATR載物臺上,進行紅外掃描。
3.2.2 液相色譜分析
(1)儀器條件
高效液相色譜系統(tǒng)示意圖詳見圖2,操作條件詳見表5。
圖2 高效液相色譜示意圖
表5 高效液相色譜儀操作條件
(2)樣品測定
參考SH/T 0806—2008《中間餾分芳烴含量的測定 示差折光檢測器高效液相色譜法》[5]準備儀器、建立校準曲線。稱取1.25g樣品,用正庚烷稀釋至25mL,用0.45 μm濾膜過濾后導入高效液相色譜系統(tǒng)進行分析。
3.2.3 凝膠滲透色譜分析
圖3 HVI 400的紅外譜圖
圖4 HVI H10的紅外譜圖
由圖 3~圖 6 可知,在 2 730 cm-1、1 455 cm-1附近有吸收峰出現(xiàn),可以判斷存在-CH3;在2 925 cm-1、2 853 cm-1附近有較強的吸收峰出現(xiàn),可以判斷存在-CH2-;在1 378 cm-1附近有較強的吸收峰出現(xiàn),可以判斷存在-CH-;在725 cm-1附近有吸收峰出現(xiàn),可以判斷存在-(CH2)n-;通過 1 650 cm-1附近的吸收
(1)儀器條件
柱溫:35℃;流動相:四氫呋喃;流速:1 mL/min。
(2)樣品測定
以單分散PS為標樣進行校準。絕對分子量以及特性黏數(shù)通過與GPC聯(lián)機的Wyatt mini DAWN TRISTAR三角激光光散射檢測器、Wyatt Vico Star在線黏度檢測器測定,數(shù)據(jù)通過Wyatt ASTRA工作站處理。
分別對 HVI 400(Ⅰ類基礎油)、HVI H10(Ⅱ類基礎油)、HVI P8(Ⅲ類基礎油)和 PAO 10(Ⅳ類基礎油)進行紅外光譜分析,其紅外光譜圖詳見圖3~圖6。峰可以判斷有-C=C-的存在。綜上所述,基本上可以確定這4種物質均是烴類。
圖5 HVI P8的紅外譜圖
圖6 PAO 10的紅外譜圖
分別對 HVI 150(Ⅰ類基礎油)、HVI H10(Ⅱ類基礎油)、HVI P8(Ⅲ類基礎油)和 PAO 8(Ⅳ類基礎油)進行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檢測其中的飽和烴和芳烴含量。試驗結果表明,HVI H10、HVI P8和PAO 8只有飽和烴,而HVI 150除了飽和烴外,還有約10.3%的單環(huán)芳烴。
從API對基礎油的分類可知,Ⅰ類基礎油飽和烴含量一般小于90%,且含有一定量的芳烴和膠質。與試驗結果相符。而對于Ⅱ類、Ⅲ類和Ⅳ類基礎油,加氫處理后不含芳烴組分,因此可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技術鑒別潤滑油中是否含有Ⅰ類基礎油。
通過凝膠滲透色譜分析可以獲得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基礎油和調和油的分子量及分布詳見表6。
表6 凝膠色譜測量分子量及分布表
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基礎油的分子量分布圖曲線光滑,無雙峰或多峰現(xiàn)象。此外,PAO10、HVI 400和HVI H10具有相同的黏度等級,但PAO 10的數(shù)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最高、HVI H10次之、HVI 400最小。
80%PAO 50+20%HVI 150及80%PAO 100+20%HVI 400的2種調和油的分子量分布圖均出現(xiàn)了雙峰,可以說明是合成油與礦物油進行了調和。
從以上結果看出,可以通過分子量做初步判斷,在相同黏度等級下,Ⅳ類基礎油的分子量>Ⅲ類基礎油的分子量=Ⅱ類基礎油的分子量>Ⅰ類基礎油的分子量。
紅外光譜特性分析:采用紅外光譜技術對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基礎油進行表征。紅外光譜無法精確判斷4類基礎油的特征峰區(qū)別,主要原因是4種類型的基礎油紅外特征峰基本相同(-CH3、-CH2-、-(CH2)n-、-CH-及-C=C-)。
高效液相色譜特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對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基礎油進行表征。I類基礎油含有一定量的芳烴組分,而Ⅱ類、Ⅲ類和Ⅳ類基礎油均為飽和烴組分,不含芳烴組分。可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技術鑒別未知型號基礎油中是否含有Ⅰ類基礎油。
凝膠滲透色譜特性分析:通過凝膠滲透色譜技術考察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基礎油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研究發(fā)現(xiàn),Ⅳ類基礎油(PAO)與相同黏度等級的Ⅰ類、Ⅱ類、Ⅲ類基礎油(礦物油)分子量具有顯著差異,合成油的分子量均明顯大于礦物油。此外,相同黏度等級的80%PAO+20%深度加氫礦物油,凝膠色譜測量分子量分布明顯出現(xiàn)2個分子量分布峰,通過該手段的測量,可以知道在高價位的PAO中是否添加了礦物油。而相同分子量的PAO與礦物油調合在一起,得到一個分子量分布峰,但由于黏度等級不同的2種油調合在一起,其黏溫指數(shù)會下降,從而得不到合格牌號的潤滑油,所以,不同黏度等級(PAO、礦物油)的基礎油不會調和在一起。
本文對礦物油(Ⅰ類基礎油、Ⅱ類基礎油、Ⅲ類基礎油)和PAO合成油(Ⅳ類基礎油)分別進行紅外光譜分析、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和凝膠滲透色譜分析,獲得了礦物油和PAO合成油的定性鑒別方法,并使用4種類型基礎油進行驗證。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技術鑒別未知型號基礎油中是否含有Ⅰ類基礎油。在相同黏度等級下,合成油的分子量均大于礦物油,證實了可通過分子量做初步判斷;當在礦物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合成油時,通過凝膠色譜分析后明顯出現(xiàn)2個分子量分布峰,可以鑒別基礎油是否屬于“半合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