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勇,袁 藝,劉新華
(廣東省龍川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 廣東 龍川 517300)
頸部淋巴結出現(xiàn)腫大的常見原因,即為轉移性的淋巴結、結核性的淋巴結。二者在治療和預后上截然不同。淋巴結不同類型間存在很大差異,結核性典型的特點即為毗連軟組織水腫、淋巴結間相互融合,患者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結核中毒的癥狀,如盜汗、消瘦、低熱等;而其轉移性形狀顯示為橢圓或球形,皮髓質內部的結構表現(xiàn)較為異常,低回聲,頸部特別是甲狀腺若同時存在原發(fā)的癌癥,二者間區(qū)分上更為容易。但日常診療中,結核性淋巴結中部分具有不典型的超聲特點和臨床特點,易發(fā)生誤診、漏診[1]。本文針對結核性無典型特點的淋巴結加以分析,并將之與轉移性比較,探尋鑒別的征象,從而使診斷準確率提高。
對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的148 例淋巴結患者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核性為56 例,其中男30 例,女26 例,年齡23 ~64 歲,平均(39.5±9.2)歲,56 例患者均給予超聲檢查,符合診斷結核性淋巴結的標準,未出現(xiàn)結核中毒的癥狀,頸部未出現(xiàn)軟組織水腫,且無相互淋巴結融合。轉移性為92 例,其中男56 例,女36 例,年齡26 ~69 歲,平均(43.2±8.7)歲,原發(fā)癌包括甲狀腺癌、喉鱗狀的細胞癌,鼻咽鱗狀的細胞癌、肺腺癌,肺鱗癌、來源不明的惡性黑色素瘤和黏液癌,例數(shù)分別為21 例、16 例、34 例、6 例、6例、4 例、5 例,經(jīng)穿刺活檢的方式或手術病理予以證實。檢查其頸外側區(qū)的頸下淋巴結、頸中淋巴結、頸上淋巴結,分為Ⅲ區(qū)、Ⅳ區(qū)、Ⅴ區(qū)。分析時由超聲醫(yī)師獨立完成,需該醫(yī)師服病理診斷結果不知曉。
對淋巴結長徑/短徑、邊界是否清晰、有無淋巴門、內部伴發(fā)和主要的回聲包括微鈣化、粗鈣化、高回聲、等回聲、低回聲、無回聲。
回聲呈現(xiàn)范圍在淋巴結>1/2 內,即為主要淋巴結回聲,其余回聲為伴發(fā);與鄰近的肌肉回聲,對比強度、高低,數(shù)據(jù)較低,為低回聲;等回聲則指數(shù)據(jù)等同;與鄰近的肌肉回聲對比,數(shù)據(jù)較高,為高回聲;無回聲是指液性;鈣化:微鈣化長徑≤2mm,粗鈣化長徑>2mm[2]。
判斷血管模式的標準:血流信號反射性分布在淋巴門血管的主干或淋巴門,即為淋巴門型;淋巴結中央存在血流信號,查看多切面,并非匯入或源于淋巴門,即為中央型;淋巴結邊緣存在血流信號,查看多切面,并非源自淋巴門,即為邊緣型;上述兩種血流的信號同時顯示,即為混合型[3]。
應用SPSS20.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計量分別以(%)、(±s)表示,行t、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其聲像的特點,見表。有無回聲區(qū)在組間內部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2。
血管模式:淋巴結若為結核性,則其內部血流信號通常無,占53.6%(30/56),周邊型21.4%(12/56),中央型12.5%(7/56),混合型12.5%(7/56)。轉移性淋巴結的內部通常存在較多血流信號,周邊型28.3%(26/92),中央型27.2%(25/92),混合型35.9%(33/92),內部不存在血流信號占8.6%(8/92),組間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其他項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 一般資料與超聲特點分析
圖1 患者女,25 歲,右頸結核性淋巴結,其內可見無回聲區(qū)
圖2 患者女,59 歲,右頸結核性淋巴結,形態(tài)似轉移性淋巴結,其內可見粗鈣化
據(jù)相關研究指出[4],就形狀而論,惡性淋巴結與圓形較為類似,一般來講,短徑/長徑兩者比值≥0.5,淋巴結良性則<0.5,包括結核性和反應性的淋巴結。變化的結核病理會破壞淋巴內部的結構和形態(tài),因此結核性淋巴結形狀也與圓形類似,若血管模式、淋巴結的內部回聲、患者年齡差異不明顯,短徑/長徑比值若越大,則惡性幾率越高,因此區(qū)分淋巴結是結核性還是轉移性上較難。
本文中兩組淋巴結的短徑/長徑數(shù)值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對于區(qū)分是結合性還是轉移性的淋巴結上,不可以將淋巴形態(tài)作為依據(jù)。兒童和青少年是結核性淋巴結的高發(fā)人群,但伴隨著應用、濫用廣泛的抗生素,臨床上若以癥狀來看,其癥狀不具有典型性,因而擴大了年齡的區(qū)間;青年人屬甲狀腺癌的高發(fā)人群[5]。本文中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差異并不顯著,但由于本文中參考例數(shù)較少,無法對真實情況加以反應,若想獲得更為精準的數(shù)據(jù),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予以研究。本文發(fā)現(xiàn)在結核性的淋巴結內部,通常存在低回聲,且同時伴有鈣化或無回聲,此現(xiàn)象可能與其病理的變化相關。結核性的淋巴結時期不同,病理變化多種多樣,如液化、壞死、鈣化、纖維化等。在超聲的聲像圖中,對應高回聲的可能為凝固性的壞死或纖維化,對應無回聲的為液化性壞死的幾率較高。
淋巴結性質若為轉移性,則其皮質首先受累,大量腫瘤在后期對其予以浸潤,致使其形態(tài)表現(xiàn)較為異常,且皮、髓質的結構消亡;由于供應營養(yǎng)缺少或形成腫瘤血管相對缺少導致腫瘤組織出現(xiàn)繼發(fā)改變,如壞死、出血等。相關研究指出[6],鈣化、壞死、液化在結核性的淋巴結中較為常見,但也有文獻指出[7],轉移性的淋巴結內部存在壞死、液化,而甲狀腺的乳頭狀癌轉移是其鈣化表現(xiàn),轉移中鱗癌相對少見。在本文淋巴結轉移內部壞死、液化明顯癥狀尚未發(fā)現(xiàn),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患者未延誤就診有關。
曾有報道指出[8],淋巴結若為結核性,則可將其血管模式分為周邊型、淋巴門型,也可不顯示血管;淋巴結若為惡性,則可將其血管模式分為中央型、混合型、周邊型,淋巴結若為良性或反應性,其血管模式則為無血管顯示或淋巴門型。本文中對比內部的血流信號,轉移性較結核性豐富,其原因可能與疾病時期、操作差異、儀器條件的設置有關。目前,對于結核型的淋巴結所處時期和血管模式間關系的文章較為少見。據(jù)相關研究指出[9],淋巴結內部轉移灶若較小,未影響血流信號的正常,顯示血管模式時,還會以淋巴門型呈現(xiàn);然晚期,正常的淋巴結血管遭到破壞,破壞來源于腫瘤組織,周圍的軟組織血管和原有外周血管,構成了周邊血管,血管模式中血流信號所展現(xiàn)類型為邊緣型;血流信號在腫瘤組織壞死、角質化時,則顯示無信號。
總之,鑒別淋巴結屬結核性亦或轉移性,可通過超聲聲像中血管的模式和淋巴結內部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