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宴會上,有位錢莊商人到豐子愷面前問:“貴姓?”豐子愷回答:“敝姓豐。咸豐皇帝的‘豐’。”商人聽后不解。豐于是又補充說:“五谷豐登的‘豐’!”商人仍茫然。
豐先生見此情況,只好取筆寫在紙上。商人一看恍然大悟:“??!不錯不錯,匯豐銀行的‘豐’!”
豐先生自我調(diào)侃說:“不錯不錯,匯豐銀行確實比咸豐皇帝時髦,也比五谷豐登通用。以后別人再來問我姓時,我便這樣回答。”
聶耳原名聶守信。他的音樂感覺相當(dāng)敏銳,同事們說,從他耳朵進去的,沒有不能從他嘴里唱出來的。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了。
有一天,聯(lián)華影片公司開同學(xué)會,聶守信表演了一個三十六行無所不包的節(jié)目,逗得大家大笑。會后,聯(lián)華總經(jīng)理送了他兩件禮物,落款把他稱作“聶耳博士”。
從此以后,聶守信才知道“耳朵”這個名字是叫定了。他說:“他們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也好,四只耳朵連成一串,不是像個炮彈嗎?”從此,他的名字改成了“聶耳”。
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歲時便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準(zhǔn)公費留學(xué)日本,可是他在填寫登記表時誤將年齡“十四”填入了姓名欄內(nèi)。由于表格不好換,他急中生智,將“十”字加上幾筆改成了“李”字,“四”字卻無法再改。但是叫“李四”這名字不好聽又沒有意義。怎么辦?
他一抬頭,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遠(yuǎn)播四方的,于是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后面加上一個“光”字,后來便叫李四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輕時信奉王陽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學(xué)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來,他通過教育實踐認(rèn)識到自己年輕時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錯誤,轉(zhuǎn)而篤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為“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