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娟,申媛,曾紅依,魏麗麗
1.青島大學護理學院,山東青島 266000;2.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手術室,山東濟寧 272000
研究表明誘導期和蘇醒期是發(fā)生麻醉不良事件的高發(fā)時間,此間蘇醒期患者容易出現興奮、定向障礙,部分患者還會出現不同程度不自主運動情況, 不及時加以干預很容易發(fā)生意外傷害,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極大的隱患[1-2]。 患者在發(fā)生不自主運動時容易造成輸液管、引流管脫落,增加創(chuàng)口出血量,甚至會發(fā)生嘔吐物反流等意外事件,對患者十分不利,誘導期患者則可能出現神經張力增高、心率改變、血壓波動、心臟功能障礙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不良反應[3]。 因此該文對該院2019 年2—5 月行手術治療的105 例患者展開精準護理服務, 并對其護理效果展開評價。 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05 例患者采取的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3 例和52 例對照組。 對照組年齡最小31 歲,最大55 歲,平均年齡(39.84.±1.67)歲;觀察組年齡最小30 歲,最大54 歲,平均年齡(40.15±0.32)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患者ASA 分級(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麻醉分級)均為0 分;②患者術中均未出現呼吸循環(huán)障礙;③該研究開始前征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④患者均自愿加入該研究。
排除標準:①排除存在神經系統(tǒng)過敏的患者;②排除對全麻過程中涉及到的藥品存在過敏現象的患者; ③排除妊娠期患者。
對照組展開常規(guī)護理,即為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4]。
觀察組實施精準護理服務,具體為:①術前護理。 手術開始前護理人員應該與患者積極進行溝通交流, 向患者說明手術麻醉的原理以及實行全麻后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告知患者處理方法,讓患者放心。 并且要向患者說明留置引流管的必要性,讓家屬對手術做好心理準備,減輕患者以及家屬的心理負擔[5]。 ②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患者保持平臥位, 以此減輕器械設備對大血管以及神經的壓迫,護理人員要及時觀察患者的呼吸道情況,時刻保持呼吸道通暢,對于需要使用約束帶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注意其松緊度,對于躁動高發(fā)的群體,要格外注意其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況;為了有效避免術后躁動的發(fā)生,在進行麻醉的過程中,要合理使用藥物劑量,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使用的藥物過多容易影響患者的意識恢復,藥物使用的過少容易造成患者意識清醒后疼痛增加, 傷口的疼痛也引發(fā)患者的躁動;全麻手術后,麻醉藥物的殘留容易讓患者發(fā)生呼吸不暢或者是上呼吸道梗阻等情況,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高碳酸血癥以及低氧血癥, 這些情況都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頭痛、煩躁,進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躁動,術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及時觀察結果,如有異常要及時給予干預措施,防止不良事件的發(fā)生[6]。 ③蘇醒期間護理。 麻醉蘇醒期間患者保持平臥位,護理人員及時觀察患者的瞳孔大小、意識狀態(tài),呼吸道情況,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以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時排出,當患者出現轉動、呻吟的情況時即為蘇醒的表現,此期間更容易發(fā)生躁動,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手腳進行約束,防止患者發(fā)生墜床或者是導致引流管脫落造成意外事件[7]。
①心率、血壓:對患者蘇醒期的心率、血壓做好記錄與基礎值進行對比;②舒適度:采取Kolcaba 舒適度量表對不同時間點患者的舒適度進行測評, 結果以百分制計量,分值越高說明舒適度越好[8];③躁動發(fā)生率:分為0、1、2、3 分四個等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躁動越不顯著,3 分時代表患者需要多人制動。 躁動發(fā)生率=(1 分+2 分+3 分)/總人數×100.00%[9]。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埋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心率、 血壓誘導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取對應護理措施后蘇醒期觀察組心率(75.26±8.21)次/min、舒 張 壓(84.56±9.37)mmHg、收 縮 壓(134.68±12.95)mmHg 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 察 組0 h 舒 適 度 (62.71±6.58) 分、1 h 舒 適 度(69.87±4.95)分、2 h 舒適度(74.69±5.96)分、3 h 舒適度(83.59±1.64)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舒適度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fort[(±s),分]
表2 舒適度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fort[(±s),分]
組別 0 h(誘導期) 1 h 2 h 3 h觀察組(n=53)對照組(n=52)t 值P 值62.71±6.58 55.37±6.43 5.780 0.000 69.87±4.95 61.23±4.83 9.050 0.000 74.69±5.96 68.54±5.73 5.552 0.000 83.59±1.64 78.28±2.42 13.184 0.000
表1 心率、血壓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s)
表1 心率、血壓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s)
組別心率(次/min)誘導期 蘇醒期舒張壓(mmHg)誘導期 蘇醒期收縮壓(mmHg)誘導期 蘇醒期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71.23±7.69 71.35±7.74 0.080 0.97 75.26±8.21 88.24±9.38 7.549 0.000 80.15±8.72 81.63±8.21 0.895 0.373 84.56±9.37 93.68±9.77 4.882 0.000 130.52±13.17 130.49±13.95 0.011 0.991 134.68±12.95 150.24±12.71 6.212 0.000
根據對躁動結果進行分析, 觀察組躁動發(fā)生率為3.77%(2/53),對照組為15.38%(8/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躁動發(fā)生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gitation
麻醉科是一個高風險的學科, 保證麻醉的安全性以及手術的順利進行,是每一位醫(yī)護工作人員的責任,對于手術室麻醉風險的認知, 有助于降低麻醉風險事件的發(fā)生,醫(yī)學界對于全麻誘導期以及蘇醒期的研究較多,但是對于全麻誘導期以及蘇醒期風險的主動認知研究卻比較缺乏[10]。 根據現代麻醉學研究顯示,麻醉期間患者容易出現反流、誤吸、吸入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支氣管痙攣、急性肺不張、張力性氣胸、急性肺栓塞、心血管意外、惡性高熱、蘇醒期躁動、全麻后蘇醒延遲、術后惡心嘔吐、術后低氧血癥、術后高血壓等并發(fā)癥。 造成這些并發(fā)癥的原因諸多有患者因素、麻醉醫(yī)生因素與器械設備因素等,麻醉醫(yī)生因素和器械設備因素可以借助外界條件進行改善, 嚴格遵循風險控制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1]。
該文研究顯示, 觀察組精準護理服務后蘇醒期采取心率(75.26±8.21)次/min、舒張壓(84.56±9.37)mmHg、收縮壓(134.68±12.95)mmHg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吉士莫爾牛學者[12]的論著中,經臨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率為(74.54±9.84)次/min、舒張壓為(83.52±4.21)mmHg、收縮壓為(129.23±9.23)mmHg,與該組研究結果相近似。 觀察組0 h 舒適度(62.71±6.58)、1 h舒適度(69.87±4.95)、2 h 舒適度(74.69±5.96)、3 h 舒適度(83.59±1.64)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躁動發(fā)生率為3.77%,對照組15.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原因為精準護理服務根據全麻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然后展開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及早地進行了預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躁動的發(fā)生率,提升了預后效果,通過對護理方法的不斷改革,新型的護理模式在臨床不斷應用, 以人為本的理念也不斷在護理過程中貫徹落實,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互換關系,通過為患者提供個體化、整體化、舒適化的護理服務,提升了患者的預后效果,改善臨床護理質量,促使護理工作更進一步[13]。
綜上所述, 精細護理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全麻誘導期和蘇醒期的應用效果極佳, 保證了患者在麻醉蘇醒期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提升了舒適度,而且對降低躁動發(fā)生率具有顯著的價值,值得在臨床一線普遍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