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龍
江蘇省如皋市中醫(yī)院普外科,江蘇如皋 226500
臨床上,腹股溝疝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外科疾病之一,常見治療方式為外科手術治療[1]。 Lichtenstein 修補術屬于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快,且該手術方式的適用人群廣[2]。 現(xiàn)階段,隨著我國腹腔鏡技術水平提高,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也被廣泛應用于臨床[3-4]。 為了探索一種有效方式治療腹股溝疝, 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預后,該研究選取該院2015 年4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64 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別采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Lichtenstein 修補術治療, 并對其應用效果行對比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從在該院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中選取64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②不存在手術禁忌證;③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②不能耐受手術治療;③其他腹部手術;④嚴重心肺功能不全。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年齡23~78 歲,平均年齡(58.12±3.15)歲,共32 例,男性27 例,女性5 例;斜疝、直疝患者分別有26 例、6 例。 對照組患者年齡24~77 歲,平均年齡(58.09±3.12)歲,共32 例,男性29 例,女性3 例;斜疝、直疝患者分別有27 例、5 例。 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可比性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者局部麻醉,在外環(huán)口體表投影和髂前上嵴連線位置做出一個手術切口, 長度控制在5~10 cm 之間,將皮膚、腹外斜肌腱膜以及皮下組織切開,對精索進行游離,提睪肌切開,將疝囊找到,對大小合適的成型聚丙烯疝平片進行修剪,在精索后放置,在聯(lián)合肌弓淺面、腹股溝管后壁平整覆蓋,采用威高線或者2-0 可吸收薇喬線將其與周圍組織、 韌帶縫合固定好,連續(xù)縫合到髂恥束與腹股溝韌帶,內(nèi)側行間斷性縫合處理,一直到腹直肌鞘外緣與骨結節(jié), 上緣同樣行間斷性縫合處理, 一直到肌腱淺面, 外側則一直到內(nèi)環(huán)上方3~5 cm的位置,對魚尾狀交叉補片行縫合固定處理,避免對精索血供產(chǎn)生影響,將疝環(huán)周圍腹橫筋膜、補片行4~8 針縫合處理,然后再將精索復位,選擇在精索前方對腹外斜肌腱膜、皮下行分層縫合處理。
觀察組:對患者行全身麻醉處理,采用腳高頭低15~30°的體位行手術治療,選擇在臍下做出一個15 mm 的手術切口,并將其當成觀察孔,將腹膜前間隙建立,在臍下3 cm、6 cm 的位置分別做操作孔,對髂窩間隙、恥骨膀胱間隙行分離處理,內(nèi)側一直到達恥骨聯(lián)合中點,外側一直到達髂前上棘外側緣, 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對精索進行妥善保護,防止出現(xiàn)分離過度情況;對補片進行放置時,應將其內(nèi)側控制為應超過對側恥骨結節(jié), 外側控制為一直到髂前上棘,上緣應該和聯(lián)合肌腱之間存在2 cm 左右的重疊,下緣內(nèi)側應該和內(nèi)環(huán)口之間保持6 cm 以上的距離,補片手術過程中通常不需要行固定處理, 若患者屬于直疝,并且存在較大缺損,那么可采用生物膠水固定補片或者疝釘合器將其妥善固定好。
對比兩組圍術期指標、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后第1 天時的疼痛度進行評價,總分在0~10 分之間,0 分、10 分分別表示無痛、劇烈疼痛,疼痛度與得分成正比[5-6]。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除手術時間之外的各項圍術期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術后自主下床活動時間(d)VAS 評分(分)對照組(n=32)觀察組(n=32)t 值P 值47.18±2.12 48.09±2.08 1.733 0.088 3.98±0.58 2.02±0.12 18.720 0.000 2.98±0.63 1.18±0.28 12.632 0.000 3.45±1.02 1.22±0.08 9.632 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8%, 低于對照組的31.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現(xiàn)階段, 臨床用來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手術方式包括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 經(jīng)腹腹膜前疝修補術、Lichtenstein 修補術等[7-8]。與Lichtenstein 修補術相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具有諸多優(yōu)勢,可將其歸納如下: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不需要進入到患者腹腔內(nèi)部,只需進入腹膜前間隙,故腹腔內(nèi)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率極低[9-10];對疝囊行超高位游離,促使精索腹壁化,能將疾病復發(fā)率明顯降低;可將腹股溝區(qū)良性腫瘤同時切除[11-12];能將全部后壁直接觀察到,進而行修補操作,能放置出現(xiàn)疝遺漏情況,將疾病復發(fā)率降低[13]。該研究結研究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住院時間、 術后自主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 (2.02±0.12)、(1.18±0.28)d, 均短于對照組, 術后第1 天VAS 評分為(1.22±0.08)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8%,低于對照組的31.25%(P<0.05),提示采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Lichtenstein 修補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林成平[14]等學者也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住院時間、術后自主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3.28±0.75)、(4.37±1.02)d,均短于對照組,術后第1天VAS 評分為(2.36±0.57)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90%, 低于對照組的41.94%(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高度相似,進一步證明了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性。 雖然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 該手術方式無需進入患者腹腔內(nèi)部, 各項手術操作均在在腹腔外進行, 手術空間相對較小,對手術醫(yī)生的操作技術具有較高要求,再加上術中解剖結構復雜,辨認難度大,極易導致周圍臟器受損,所以下腹存在手術瘢痕者、滑動性疝、復發(fā)疝以及難復性疝患者不適合采用該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其次,該手術方式中麻醉方式選擇了全身麻醉, 所以圍術期還需加強麻醉管理,確保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 采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Lichtenstein 修補術,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