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古稱臨邛,是西漢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從公元前311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現隸屬于四川省成都市。4A景區(qū)大梁酒莊就坐落在邛崍市,師生聯(lián)誼會的第一站從大梁酒莊開始。
旅游景點很有特色,住宿更是別具特色的風景小院兒,我的“別墅”叫“棲夢”,臨院兒叫“問茶”。怎么樣,聽這名字是不是很有詩意,或者應該叫“文君范兒”?
因為航班延誤,大巴錯路,凌晨三點才到酒莊,或許是太困乏的緣故吧,棲是棲了,卻無論如何難入夢鄉(xiāng)??諝庵械教帍浡频南銡?,淅淅瀝瀝的小雨亦無法將這酒香稀釋。
老天不但給了面子,也給了里子。吃過早飯,雨停了,云也淡了,照完全家福,開始游覽大梁酒莊。
釀酒坊的外邊,幾棵大樹綠蔭如蓋,閑聊時得知,三個工作人員都姓梁,而且都自稱是大梁國的子民。這讓我立刻好奇起來,62歲的老師傅給我講了個故事更讓我肅然起敬:前些年,在陜西韓城,考古發(fā)現了梁國的祭祀臺,我們當地梁家好幾個人去祭拜,還從祭祀臺帶回來好幾袋兒土,我也保存一袋兒。
這讓我想起了《西游記》里唐僧出發(fā)時的一段描寫:“……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啊,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xiāng)一捻土,莫愛他鄉(xiāng)萬兩金?!?/p>
“那是梁國的土啊,那是祖宗的土啊”,老師傅自顧自說著。我從他深邃和遙遠的眼神,似乎看到了久遠的梁國,大梁從未走遠,大梁就在身邊,就在這位拿著笤帚打掃衛(wèi)生的老先生的血液里沸騰著。
那個同樣拿著笤帚的老姐姐,操著濃重的地方口音給我講述著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她甚至能把那兩封從一到十再到百千萬的情書背下來:“一別之后,兩地相懸,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勝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要不是中學時候背誦過,我還真聽不出來,一番詢問才知道,她只有小學文化,而她背誦起來卻如數家珍。
因為沒事喜歡看歷史類圖書,所以對于梁國的歷史我還是多少了解一點的。梁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為梁伯,始建梁國,定都夏陽梁山(今陜西韓城一帶),多以釀酒為業(yè),歷七世,后為秦所并。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軍攻梁國,梁國亡。梁伯的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就以梁為姓。后多次朝代更迭,梁國建了又滅,滅了又建,梁姓卻枝繁葉茂。清朝時,湖廣填四川,一部分梁姓遷到邛崍,發(fā)現這里更適合釀酒,梁國酒文化遂得以傳承發(fā)展。
一首詩有這樣兩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魂魄,有脊梁,有血性,有技藝,有傳承,即使再大的磨難也一定會堅定地走下去直到永恒。
游覽了大梁酒莊,中午吃特色中餐——大鐵鍋燉雞,海碗喝酒。我雖不勝酒力,但端起酒碗的剎那,也有一股梁山的豪氣涌上心頭。一口入喉,一團溫熱在腹中漫延開來,滿口醇香久久不散,也許這酒中早已釀就了大梁人不屈不撓的家國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