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榮勤
紅螺寺是佛教圣地,始建于東晉,擴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tǒng)年間易名“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美妙傳說,俗稱“紅螺寺”。佛教界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稱。終于在金秋十月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和朋友一行七人來到位于懷柔城北的千年古剎紅螺寺腳下。
走出停車場,遠遠地便看到紅螺寺大門前氣勢恢宏的四柱三門式巨星牌樓,明英宗書寫的楷體“紅螺寺”三個鎏金大字鐫刻在正上方。牌樓兩側(cè)高懸楹聯(lián)“一脈珠泉參妙諦,雙峰螺岫證如來”,散發(fā)著參悟透徹的佛家氣息。
穿過蒼樸的景區(qū)大門,一座巨大的影壁佇立在眼前,上書四個篆體巨字“須彌勝境”。影壁兩側(cè)是大片密不透風翠綠的竹林。走進生機盎然的竹林,沒有了喧嘩,四周安靜了下來。清嗅著竹的芳香,品著竹的氣息,拋開喧囂的紅塵,穿越世事的紛擾,心境剎那間悠遠起來。陽光從竹林間的縫隙里灑落下來,如碎銀落地,搖曳不定。秋風襲來,搖動著翠竹,竹林和著風的節(jié)拍翩翩起舞。幾聲婉轉(zhuǎn)的鳥鳴打破了竹林的靜謐,風吹鳥鳴,竹影婆娑,霎時熱鬧了起來。漫步竹林幽徑,不禁思緒萬千:古往今來,有多少達官巨賈在此駐足賞竹,有多少凡夫俗子成為此間過客!南朝劉孝先贊美翠竹高尚節(jié)操的《詠竹》不由浮現(xiàn)在腦海:“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無人賞高節(jié),徒自抱貞心”,不由感嘆高僧在寺院門口種植竹林的良苦用心。
一行人走出竹林,穿過松柏掩映的廊榭,一汪清澈的湖水出現(xiàn)在紅螺寺山門前,估計這便是紅螺湖了。湖水中,兩個國色天香的仙女,亭亭玉立于兩個巨大的紅色螺獅殼旁。傳說玉皇大帝帶兩個女兒來禪寺降香,這兩個女兒,相中了紅螺山的景致,不肯走了。白天以男身出現(xiàn)和寺里的僧人一起清掃勞作;晚上就化為兩只美麗的紅螺,藏身于這片湖水中,并且放出祥和的紅光,將寺院和山麓籠罩在紅霞祥云之中。這祥瑞光芒,護佑當?shù)仫L調(diào)雨順、林茂糧豐。后來玉帝發(fā)現(xiàn),便把兒女召回天宮了。久而久之,大名鼎鼎的大明寺就改名為紅螺寺了。不知道當初費盡千辛萬苦創(chuàng)建寺廟的高僧佛圖澄,如果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來到禪寺山門前,明英宗朱祁鎮(zhèn)親筆題寫的“護國資福禪寺”六個大字懸掛在拱形大門之上。正門兩側(cè)還各有一個形制相當?shù)拈T。三門并立,分別代表佛教中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根據(jù)佛法入佛門即是三解脫門,山門是佛界和俗世的交界處。
進入禪寺來到肅穆的大雄寶殿前,但見紅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它背倚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huán)水繞,林木豐茂,古樹參天。蒼翠的古松林簇擁著千年古剎,好一幅“碧波藏古剎”的優(yōu)美畫卷。
繞過正在燒香禮佛的善男信女,剛要進入大雄寶殿,卻被兩棵銀杏古樹吸引了。足有十余丈高的銀杏古樹,樹齡足有千余年,周身至少要六七個人才能環(huán)抱。金黃的葉子密密匝匝,枝葉你拖拽著我,我倚靠著你,如同穿上了黃色鎧甲。仔細觀察,東邊這棵雌樹略小一些,金黃枝葉中掛滿了銀杏果。西邊那棵雄樹更加高大,根部筆直向上,衍生出十余根枝干,偉岸的身軀在秋風吹拂下嘩嘩作響,蔚為壯觀。雌雄銀杏樹,儼如一對虔誠的夫妻守護在香火繚繞的古剎中。
釋迦牟尼塑像面色淡然地盤膝端坐在大雄寶殿正中的蓮花寶座上,祥和的目光俯視著前來參觀的游人。這位曾經(jīng)貴為古印度王子的佛教創(chuàng)始人,當年不知道經(jīng)歷了什么悲歡離合,才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經(jīng)過數(shù)十年艱苦決絕的傳教活動,使佛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派。藥師佛右手緊攥丹藥端坐在釋迦牟尼左首,微笑地端詳著來到佛墊上納頭便拜的善男信女,不知道是在想當初許下的為眾生驅(qū)除疾苦的十二大愿,還是在辨別哪位施主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十八羅漢表或猙獰可怖或嬉笑顏開地站立兩廂為佛護法,使人不由肅然。大殿東側(cè)一口高近兩米的巨型銅鐘,懸掛在廊柱之上,鑄造工藝細致精美,雙龍鈕蓮瓣罩頂,楷書金剛經(jīng)清晰的陰刻于身。撫摸著這口三百余歲的“天啟大銅鐘”,立即感受渾厚的佛家氣息。
“常樂慈悲性歡喜,其心善軟恒清涼”,端詳著天王殿前這副楹聯(lián),立刻想到了我最喜歡的彌勒佛。進入大殿,果然是面相喜悅、身軀肥滿的彌勒佛笑嘻嘻地端坐在大殿正中。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佛本名叫阿逸多,天竺人,彌勒其實是他的姓。按佛經(jīng)的說法,彌勒佛要八百萬年以后才能輪回到此世界成佛,雖然還未成佛,仍然有菩薩的果位,是未來佛。佛如做人,能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境界,不管彌勒到時候能不能輪回成佛,都已經(jīng)是我們心中最大的佛了,夫復何求呢!
看過三圣殿、達摩殿等諸多殿宇,隨著人流走出紅螺寺,在松柏掩映的山徑上前行。走著走著,路邊松柏不見了,迎面而來的是大片身形偉岸的橡樹林。轉(zhuǎn)彎處,一個藍色廊坊矗立在樹林深處,匾額上是弘一法師題寫的“觀音路”三個遒勁大字。每上幾十個臺階,路邊就會出現(xiàn)一尊觀世音菩薩像。三十三尊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菩薩,分布在近千米香煙繚繞的觀音路上,令人嘆為觀止。滿臉虔誠在菩薩前佛殿前求子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陽光透過橡樹枝葉潑灑下來,與禱告聲、香煙交織在一起,宛如進入了梵音佛國,正應了那句“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的楹聯(lián)。
終于攀爬到觀音路的盡頭,進入觀音寺?!白筝o密跡”和“右弼金剛”這兩位俗稱哼哈二將的護法金剛,面目兇猛,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露,手持金剛杵,一個鼓鼻,一個張口,守衛(wèi)著觀音寺的山門,保護著后殿各位菩薩。從整整一百零八級臺階上行,來到供奉各位菩薩的會乘殿。送子觀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或安閑或窘迫地端坐于蓮花寶座之上,接受著香客的叩拜。
走出觀音寺后門,紅螺山滿山的蔥郁撲面而來。近萬畝的山坡,數(shù)十種樹木、花草,沐浴在這深秋的陽光里,盡情地絢爛著:楓樹、欒樹,紅彤彤的一片;松柏、橡樹、榆樹,一簇簇的翠綠;不知名的野花,散發(fā)出誘人的清香;不甘寂寞的小松鼠也時不時從古松上探頭探腦。
從地上撿起一片最紅的楓葉,葉片好大,居然和我的手掌大小相近。葉柄細長,使得葉片極易搖曳,稍有輕風,楓葉便會搖曳不定,互相摩擦,發(fā)出“嘩啦嘩啦”的響聲。輕輕地撫摸平實的葉面,紅色從葉根向葉子中心延伸,葉子的紋路清晰,根根葉脈呈輻射形的從葉根向上伸展。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落在地上的楓葉都特別紅特別大,不由地頓悟:佛法講究世界輪回,楓葉也不例外,絢爛過后便回到土地上,化為營養(yǎng)滋潤楓樹,年復一年,循環(huán)往復。
銅仁紀行
走出銅仁客車站,已是傍晚時分。
打車向電影院駛?cè)?,望著車窗外隆冬時節(jié)的銅仁山城,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高樓大廈錯落有致,車流如梭,街景與國內(nèi)大都市無異,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心中生出些許的失望。
再往前行,繞過一個山梁,景色大變。遠處山峰上綠濤陣陣,清澈的江水繞青山蜿蜒而行,古風古韻的風雨橋跨江聳立,婀娜多姿的吊腳小樓次第出現(xiàn),令我目不暇接。司機看出了我的驚訝,淡淡地說道:“這是銅仁古城,歷史風貌基本保存完好!”
到電影院和經(jīng)理對接才知道,音響設備還沒有到影院。經(jīng)理微笑地指著窗外大江坪大橋說道:“這是我們銅仁最有名的風景。從梵凈山高高的密林中,流出來兩條江,一條叫大江,一條叫小江,經(jīng)過一番蜿蜒曲折,在這里匯合了,稱為錦江。錦江由西向東橫貫銅仁全境,形成了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令人目不暇接,最著名有錦江十二景。如果有興趣,明天不妨去走走,如果設備到了電話聯(lián)系你。”
走出電影院,站立在巍峨的大江坪大橋上。雨絲還在悄無聲息地飄落著,細如小姑娘飛揚的發(fā)絲,隨風而落,給人似雨非雨的感覺。遠處群峰林海茫茫,朦脆的雨霧在空中盤旋著,把青山和綠水融為一體;雨霧飄散在碧綠、恬靜的江面上,輕輕的,薄薄的,給人以虛幻縹緲的感覺;雨點輕輕地落入水中,圈起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漣漪;錦江兩岸,依依楊柳低垂著纖細的枝葉,在微風中搖曳著柔軟婆娑的身姿;隱約間,傳來東山寺里渾厚的鐘聲,這鐘聲悠揚地回蕩在城市上空,增添了幾分禪意。
向江心望去,三江匯合江面寬闊,漁舟隱約可見。跨鰲亭聳峙在江心的一片蔥郁中的巖石上,傲嬌的成為大江、小江和錦江的三江分界線?!般~江大小水爭流,一石中央靜若浮?!被仡^看,不知什么時候一位戴著眼鏡的老者站在了我身邊,指著江心的跨鰲亭接著說道:“錦江也叫銅江,你看到下面的石頭了吧?我們叫銅巖,也是老銅江十景之一:中流砥柱,與我們銅仁這個城市有著極深的淵源。”
老者看我不解,侃侃而談道:“元朝時有漁人潛入銅巖底部,發(fā)現(xiàn)了儒道佛三教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銅像,銅巖因而得名。元朝以此地曾經(jīng)出土三銅人為由,在此地設立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后來改為銅仁長官司,并設府或設縣,后建銅仁市。把銅人改為銅仁,意為弘揚仁義精神,這也是銅仁被稱為仁義之城的歷史淵源?!?/p>
看他說完,趕緊和這位雖然身材不高,但精神矍鑠的老者握手。經(jīng)交談得知,老者姓李,是一位退休教師,喜歡研究銅仁的歷史文化。能在離北京數(shù)千里之外遇到這樣一位老者,甚是高興,尊稱李老。
既然銅巖都這么有典故,便問李老銅巖上的跨鰲亭應該也有典故吧?“鰲本意是神話傳說中的魚龍。銅仁人重視儒學,鼓勵學子考取功名,跨鰲的意思就是希望學子們跨過皇宮大殿前石階上刻的鰲頭,意思就是高中狀元。自從明清在貴州設立科場以來,銅仁人才輩出,在貴州七百余名進士中五占其一?!背两阢~仁學子昔日科場榮光中的李老,自豪地看了我一眼接著說道“:明正德年間,時任官員蔡潮在銅巖上建跨鰲亭,幾百年間屢次被大水沖毀,又屢次重建,屢屢更名。直到一九九三年銅仁市政府重修跨鰲亭,六角攢尖的三層攢尖的新亭,就是現(xiàn)在的跨鰲亭。”
不知什么時候雨停了,天也暗了下來,華燈初上。在李老帶領(lǐng)下,走進大橋下的三江公園。沿著江畔蜿蜒的小徑,漫步在山水之間。停下腳步,清吸一口這清幽的江風。雨后的天空,有流云穿過,或飄于崖上,或高懸夜空,若隱若現(xiàn)……
眼前出現(xiàn)一道石橋,平滑的流水從橋下流過,水珠飛濺,遠遠看去,猶如天女散花,頑童們在嬉戲,真是天人合一,妙趣天成。江邊,一條長長的棧道飛架水面之上,亭臺樓閣臨空其上。亭閣里,古風古韻的對聯(lián)吸引了我的目光,不由得走過去拍照。公園深處,情侶多了起來,他們手牽著豐,停停走走,竊竊私語,盡情地享受著難得的寧靜與浪漫。公園的彩燈亮了起來,把錦江把公園渲染成一幅彩色畫卷了。夜色中的錦江河畔,如一部圖文并存、意韻盎然的線裝書,讀到的是城市歷史和現(xiàn)實相拼接的時空隧道。錦江兩岸燈影搖曳,月亮掛在樹梢,一派靜靜的婉約雅景。
發(fā)現(xiàn)一座高大古樸的牌坊式門樓,被十數(shù)棵兩三人才能合抱的楨楠古樹遮蓋得嚴嚴實實。和李老從江邊拾級而上,發(fā)現(xiàn)石欄、踏步平臺都異常考究,牌樓式大門氣勢恢宏。門楣上方“川主宮”三個大字映入眼簾,走到近前才發(fā)現(xiàn)鐵將軍把門,無緣進入宮內(nèi)以飽眼福了。李老上前撫摸著大門旁石柱:“川主宮,又叫川主祠、川主廟,也叫四川商務會館。是明洪武年間修建的,座西北向東南,中軸對稱,依次為碼頭、牌樓、大門、戲樓、正殿、兩廂、觀音殿等。宮內(nèi)木雕精美,石刻、彩繪、泥塑等有很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川主宮歷經(jīng)滄桑,曾經(jīng)七次修繕。是目前銅仁市現(xiàn)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崩罾贤锵У乜戳宋乙谎?,接著說道:“可惜晚上不接待游客,只能以后白天來了!”
天色不早,與李老道別回酒店去了。
第二天清晨,走出酒店,在輕柔的小雨中向銅仁古城走去。
走出約莫一里多地,遠遠的就看到一座城樓佇立在江邊,“中南門”三個楷體大字鐫刻在臨江的拱頂城門之上。信步登上城樓,古城盡收眼底,南北走向的中山路為軸線,望樓、宗祠、民居、店鋪、巷道、城墻、碼頭漸次排開,再以東西向的巷道練成一體。雖然略顯破敗,是依稀能看到當初銅仁府的繁華。
大江小江從梵凈山山麓中蜿蜒流出,匯合成錦江,圍出了一個北面靠山,三面環(huán)水的銅仁城。走下城樓,站立在江邊古碼頭,想象著曾經(jīng)千帆云集、熙熙攘攘的銅仁碼頭是怎樣的一楨繁忙景象。走進古城,窄窄的古街上,街面被雨水沖洗得一塵不染。古鎮(zhèn)溪流潺潺,楊柳依依,古木參天,石徑蜿蜒。石板上,幾百年來被人們用腳步踩出的道道痕跡,隱透出古街的悠久與滄桑。雕梁畫棟的古建筑,仿佛在向我訴說著昔日的熱鬧與繁華。那矮墻、碎瓦、古道、酒坊、青石、老客棧,一片祥和,返璞歸真的感覺油然而生。街道兩側(cè),各式各樣的木質(zhì)民居,分列兩側(cè),井然有序。數(shù)幢較為現(xiàn)代的建筑夾雜在湘西特色的店鋪中間,很是惹眼??赡苁俏襾淼奶?,街上行人極少,格外清靜,只有幾家賣早餐的老板早早打開鋪面,緊張地忙碌著。
步入坐落在陳家巷的庭院里,青磚黑瓦的古民居,都是大大小小長方形的房基結(jié)構(gòu),通過公墻、小巷與鄰里聯(lián)通,又通過木門的閉合獨立成戶。老街的小巷,青墻黛瓦斑駁著歲月流過的痕跡,或深或淺。陳家巷對面的城隍廟,僅剩一堵殘門。
拐過街口,遠處一座錯落有致、疏密有致的飛檐瓦頂悄然出現(xiàn)在霏霏細雨中。在東山蔥郁樹木的掩映下,坐東向西而立。繞過幾個院落,來到牌樓式大門前,“飛山宮”三個遒勁有力的豎排鎏金大字鑲嵌在門楣上。走過紅色鎏金大門,站在石板鋪就的院子中央,不由感嘆古工匠的鬼斧神工。三進院落,逐級升高,錯落有致;柱椽相接,穿斗與抬梁兼容并蓄;房檐勾頭青瓦,與雕梁畫棟相得益彰。這座數(shù)百年歷史的宮宇,靜靜地隱匿于銅仁古城側(cè)翼,在東山寺佛音中安然酣睡。
雨依然在下,淅淅瀝瀝飄落在古城。雨水匯入錦江,輕緩地流淌著,淌過梵凈山山谷,淌過草木茂盛的叢林,淌過斷銅仁的溝溝坎坎,向未知的遠方淌去……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