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妍
揚州刺繡
揚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園林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蔽蚁氪蠖嗳藢P州的印象都始于這首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春日自是風光好,然而揚州其實時時都好。來過揚州便知,這是一個講究精致的地方,處處是生活的藝術。那種精致是融于揚州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之中的,是朝朝細品的早茶,是精工細作的淮揚菜,是日日“水包皮” 周身沐浴的放松,是閑步于古城老街的時光,是非遺文化藝術的鉆研與代代傳承。
至尊河魚獅子頭
都知道廣東人講究粵式早茶,而江南最有早茶概念的當數(shù)揚州了。人們常說,“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皮包水”說的就是揚州人喜歡喝茶、愛泡茶館的一種情形。揚州人早上起來先去公園逛逛,逛完去茶館喝早茶,是許多人的生活常態(tài)。點上一份燙干絲、幾個包子和千層油糕,或是糯米燒賣,豐盛的早茶能帶來一天的愉悅感。
揚州的美食可能不比廣東菜用料高端,然而精心細膩不輸于任何一個菜系,早茶的各色點心和菜式里就讓人感受得深切。在揚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的香宮,道道早茶點心都吃得出用心和細膩。三丁包是很多人的最愛,三丁之味各有講究,雞肉丁提鮮,豬肉丁提香,筍丁有嫩度。五丁包是三丁包的升級版,再加上海參丁和蝦仁丁,更增加了味覺的鮮香回味。
燙千絲
肉包、菜包、豆沙包,加上一份濃稠的小米粥,其實已經(jīng)足以令游人對揚州早茶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然而,包子的更高階精華體現(xiàn)還是在蟹粉湯包。圓潤的包子看上去胖嘟嘟、水嫩嫩,每一只都單獨裝在一個盤子里,端上桌的時候,那包子左右一顫,就已經(jīng)讓人透過薄薄的外皮感受到里面飽滿的蟹粉湯汁了。
灌湯蒸餃
很多蟹粉湯包給客人配吸管,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最地道的吃法正如當?shù)厝怂f,“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最后一掃光?!敝v的就是要把包子輕輕提起,移動到盤子邊緣,咬破一個小口,直接吸湯,最后再把包子吃干凈。
揚州人早晚都要吃干絲,早晚兩頓干絲的制作方式不同。早上吃燙干絲,干絲堆成稻草堆狀,澆開水,令其變得綿軟,同時去豆腥味,之后再澆麻油和熬過的醬油,鮮香的味道就激發(fā)出來了。還有那千層油糕,層層油糕層層疊,疊出64 疊,再切方塊蒸制而成。配上高郵的咸鴨蛋、手工的豆腐花,豐富的層次感綿延在口中。揚州的早晨因豐盛的早茶而滿足。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2》中《心傳》一集關于淮揚菜精致刀功的展示嗎?整魚脫骨、三套鴨制作,精湛的手法令人叫絕。作為淮揚菜的傳承人,周曉燕大師烹制的淮揚菜可謂頂級,然而頂級淮揚菜離揚州人的生活其實也很近。周曉燕大師在揚州香格里拉大酒店設立了唯一對公眾開放的工作室,親自設計菜單,烹飪則由其本人或其子周弋完成。
展開菜單,有著周曉燕大師的印章,從冷菜開始就令人印象深刻?;磽P菜總是能把食材化平凡為神奇,比如文思豆腐羹,細如絲線,一分一毫都展示著廚師精湛的刀功技藝。
周曉燕大師工作室的紅燒河畔獅子頭
浮云佛手瓜,瓜片細薄,底部相連不斷,一朵朵相連,如美麗的云彩;鹽水乳鴿,借鑒了鹽水鵝的做法,嫩嫩的乳鴿肉透著淮揚風味的咸鮮;那紅燒河蚌獅子頭,絲毫不膩口,而有著鮮嫩香口的回味。
當然,吃淮揚菜也可以去香宮,同樣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菜肴。一聲鑼響,一壇揚州三套鴨配餛飩被兩個壯漢抬著端上了桌。從外到內(nèi)為家鴨、野鴨和鴿子,拆骨后三層被套在了一起。湯水之中配上餛飩,鮮美至極。那河魚獅子頭,豬肉肥瘦相宜,加了魚肉后更少了油膩,食器與搭配的物件甚是精致好看。
揚州人對精致的講究自然不局限于淮揚菜,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藝術。這座古城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3 項、國家級“非遺”19 項、省級“非遺”46 項、市級“非遺”202 項。就像淮揚菜用料親民,普通人也可以吃得上大師親自做的淮揚菜一樣,揚州城中,“非遺”的體驗離人們也很近。在揚州486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集聚區(qū)中,非遺傳承人在這里有自己的工作室,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展示。來到這,你會近距離地看到那些一生只專注于一件事的人,在怎樣用畢生的經(jīng)歷完成他們心中的藝術。
香宮脆皮小牛肉
原以為是水墨畫,細看才發(fā)現(xiàn)是刺繡;原以為是真花,結果是通草所做;點螺工藝中,夜光螺螺片的厚度相當于頭發(fā)絲1/3 那么薄,作品閃亮著夢幻的色彩;廣陵派的古琴聲余音繞梁;揚州剪紙的花紋極其細膩且清秀流暢而不斷。展館中鎮(zhèn)館的漆器藝術品,一件作品就有600 層漆,每日一層,僅刷漆就要花掉近兩年的時間,再以4 年的時間雕刻,作品背后是精力的付出與時光的雕琢。
文思豆腐羹
揚州三套鴨陪混沌
鹽水鵝四件是揚州人招待貴賓的大菜
每一座古城都有一條老街,揚州最知名的老街就是東關街。它延伸至古運河邊,是古時水陸交通的要道。老街上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錢莊、宅邸、書屋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時光中見證著揚州城的日月變遷。
點螺工藝
漆器雕刻
揚州風扇
東關街上的手工燈籠
小書架喚起童年記憶
如今的東關街依舊繁華熱鬧,每到煙花三月的日子就擠滿了人。選個兔子燈,挑一把繡花的團扇,看看糖畫老人舀出一勺糖,一兩分鐘就變成可以吃的藝術品,再在路邊選一兩本小人兒書,那種兒時的無憂無慮一下子就找了回來。
逛完一天,再來體會“水包皮”的生活方式。揚州人喜歡泡澡沐浴后做足療和修腳,而揚州傳統(tǒng)修腳術也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揚州知名的“陸琴腳藝”,創(chuàng)始人陸琴正是這個項目的傳承人。不得不贊嘆,揚州人從早到晚的點滴生活中,都融匯著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那些細致入微的生活藝術正是吸引每一個旅行者來到揚州的理由。所以,下?lián)P州,隨時都好,何需待煙花三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