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
每當開學季轟轟烈烈的選課潮襲來時,總會迸發(fā)無數(shù)因此產(chǎn)生的復雜情緒。有無敵手速攻搶成功的快意,更多的則是沒能如愿的宣泄。心儀的課程如同夢中的女神,可望不可及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神助攻。北大的選課制度,就提供了這樣特別的點,幫助大家達成心愿,它的名字叫做——意愿點。
意愿點,顧名思義,代表了每個人的選課意愿。當一門課的選課人數(shù)超過限選人數(shù)時,同學們可以通過投入自己的意愿點增加自己成功選上的概率。每位同學都有且只有99個意愿點可供分配。所以,愿不愿意投入自己有限的點數(shù),愿意投入多少,體現(xiàn)了同學們對課堂及其所授知識的熱切程度。
在包羅萬象的近2000門課程之中,“西方音樂欣賞”一課憑借32671個意愿點殺出重圍,成為大家的“集體女神”。這樣的巔峰受歡迎程度并不是虛假繁榮,每周五晚上的理教108,總是座無虛席,慕名而來的學生將這個并不算小的教室圍得水泄不通。
“每周坐在那里聽兩節(jié)課,好像有魔力一般,一周的負能量都會在老師的講解下煙消云散?!?/p>
“在這門課上學到的東西,其實不止是音樂,很多理念甚至可以用到專業(yè)課程的論文寫作中?!?/p>
“這門課讓我從音樂角度了解自己,然后帶著這種感受去感悟生活,去搭建更高級的東西?!?/p>
從“西音”課堂上走出來的三位同學如此評價,對于更多和他們一樣選修過這門課的同學而言,課程能提供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最初的期待。
按照升級聆聽思路設計的“西音”課程內容,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關于音樂欣賞的四種模式:健腦化、科學化、實踐化和精銳化,同學們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來了解如何入門、如何聽歌、如何聽曲、如何聽人、如何聽美、如何聽道。這門課上,拒絕用形容詞描述音樂,拒絕以歷史知識代替欣賞技術,沒有生搬硬套的樂理,更沒有簡單選曲播放即可完成的任務,而是精聽精解,以獨家秘方解決了中國大學生聆聽音樂的技術和藝術問題。
如何讓不同起點、不同背景、不同基礎的同學都能學有所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西音”選擇了一種“化繁為簡”的方式,讓枯燥乏味的內容以一種日常、通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吧洗髮W以后,課堂知識能力的互動與互換,最迷人之處在于十年或二十年后某一個瞬間,你會突然意識到當時老師說得是有道理的?!边@是這門課程的老師畢明輝在課堂上的闡述,也是他的目標。
除此以外,在“西音”課堂上學習音樂,能感知到強烈的順序感和有效性。大家聆聽不同版本的《戰(zhàn)馬奔騰》,用音樂開啟認知“文化身份”的大門;也共同觀察《卡農》的作曲法,對“音樂是個球體”產(chǎn)生具象化的理解和想象,將理性與感性、聆聽與欣賞、審美與創(chuàng)造結合為一體。
把每一個看似輕易的事情做好,做到極致,這也是“西音”的特色之一。不論是一次分享會還是日常課堂內容的講解,畢明輝都盡力做到最好。
“北大的音樂課一定要和別的學校不一樣,一定要是最好的?!碑吤鬏x說道,將“西音”做成最好的音樂課,是他的目標,也付出了他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畢明輝幾乎一直在思考,怎樣找到一瞬間就能讓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blockquote>
“唱不好,還能唱壞嗎”,是畢明輝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每位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音樂天分與基礎都是不盡相同的,但他希望每位學生能在“西音”課程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能夠感受到這門課的“溫度”。
事實上,在2009年,“西音”曾在暑期學校短暫登場過,此后因畢明輝忙于其他課程,暫時擱置了“西音”課堂的開設計劃。直至2016年,在吸納其他課程經(jīng)驗的基礎上,畢明輝重新開啟了“西音”課堂。自此,“西音”的輻射面積一路擴大,課程形式不斷調整,內容也愈發(fā)豐盈。
理教108,就是一個“西音”強化自身的表現(xiàn),它是一間為了藝術欣賞課而“量身特制”的教室。
由于音樂教學的特殊性,對于課程的音響設備以及播放環(huán)境都有著很高的要求。為了能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最佳的音樂效果,在畢明輝的建議和參與下,學校改裝了理教108教室?,F(xiàn)在的理教108,變成了一間聲音效果良好的教室。
畢明輝覺得,“學生的需求是寓教于樂,不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太多負擔。但站在老師的角度,除了寓教于樂,還是要設置一定的挑戰(zhàn)?!?/p>
于是,在“西音”課堂上,每一個有趣的“?!?,每一次新鮮的嘗試都經(jīng)過他反復考量與思索。
為了讓課程設計更具有層次和層遞性,本學期,畢明輝特地邀請了英國皇家院士、愛丁堡大學終身教授Nigel Osborne進行分享。從主題設置到分享細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畢明輝都會反復與對方溝通、確認。最后這堂課達到了預計之外的分享效果,學生們甚至可以跟隨Nigel Osborne教授學習《歡樂頌》的演唱。
現(xiàn)今,畢明輝也成立了自己的公眾號,將課堂上的一些精華內容摘錄出來,以供學生們回顧與思考。
榮獲“接收意愿點最多的課程”,“西音”受歡迎的程度毋庸置疑。畢明輝對此表示:“意愿點是北大學生選課態(tài)度的反映,音樂課引起他們的興趣,認為值得投點,作為一個音樂教師,我很高興,也很自豪?!?/p>
但這卻并不是他心中的“成功”。“我始終覺得,這門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原本學生認為‘做音樂這件事情是遙不可及的,在聽完課后,覺得可以試一試,讓音樂成為他們的朋友?!碑吤鬏x說道。
作為這門課的核心吸引力,畢明輝身上,有著對音樂的熱枕,對教育的尊重,以及對學生的理解。
在他眼里,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首先,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人,要把學生當作和自己一樣的‘人?!弊鳛槔蠋煟龅牟皇窃u判,不是區(qū)分,而是理解與尊重。
“唱不好,還能唱壞嗎”,是畢明輝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每位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音樂天分與基礎都是不盡相同的,但他希望每位學生能在“西音”課程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能夠感受到這門課的“溫度”。
為此,他曾專門向助教提要求:在課下為學生答疑時,要把講臺的燈打開,好讓他能看清每張學生的面龐。在他眼里,人與人之間不是總有機會“撞個滿懷”,更多是擦肩而過。
去年秋季學期的“西音”課堂中,畢明輝對自己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煩惱坦率直言。對于老師而言,呈現(xiàn)出一個毫無差錯、完美無瑕的課程是幾乎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但選修“西音”的學生們卻十分寬容。課后,各種鼓勵的郵件紛至沓來。
畢明輝習慣把學生稱呼為“孩子們”,“孩子們?yōu)槭裁磿從??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畢明輝說道,學生能夠諒解老師的不是,說明師生間真正理解著彼此?!斑@是一種人性的溫暖,是大家互相取暖的狀態(tài)?!?/p>
“善始善終”是畢明輝一貫的宗旨。在每期“西音”的課程結束后,他在看完所有卷子后會針對學生總體問題寫課程總結并發(fā)在教學網(wǎng)上,同時會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發(fā)送郵件進行解答。
這并不是因為畢明輝注重于課堂形式,而是因為“你答應給學生回饋,就一定要有一個像模像樣的回饋給他們?!?/p>
課程終會結束,但學生與老師通過“西音”構筑的情感則一直會延續(xù)。在課堂500人群里,大家隨時抒發(fā)著對于課程的感受與懷戀——
“約翰凱奇將音樂還原為時間,幾乎還原了音樂的科學本質:哲學?!?/p>
“莫扎特除最后三部外的其他交響曲,是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當一個作曲家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時候,只能說明當代創(chuàng)作的枯竭。在音樂消費的過程中,時效性、商業(yè)性越高,音樂的精研性就越低?!?/p>
“當你很困的時候上課睡著,有時會突然驚醒,其實什么也沒有發(fā)生,就是你聽到了無聲?!?/p>
而面對孩子們對“西音”的真情實感,畢明輝只是輕輕在鍵盤上敲下:“忘了我,記住音樂?!?/p>
“唱不好,還能唱壞嗎”,是畢明輝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每位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音樂天分與基礎都是不盡相同的,但他希望每位學生能在“西音”課程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能夠感受到這門課的“溫度”。
“西方音樂欣賞”全新慕課全球上線公開在即,全新教材《音樂鑒賞》和配套APP《音樂鑒賞》不日也將發(fā)布,混合教學與深度教學將成為“西音”下階段的目標。愿未來的“西音”愈發(fā)迷人,成為全球共享的超優(yōu)質教育資源。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