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
我確實是讀柳青先生的作品長大的,初中的時候就讀過《梁生寶買稻種》,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里面的細節(jié)。梁生寶帶著鄉(xiāng)親們的囑托,到縣城去買稻種,為了省錢,他跑到人家的小飯館去要了五分錢的湯面,然后要了不花錢的面湯,就著從家?guī)У酿x,把它掰碎了放在湯里,就花了五分錢。第二個細節(jié)是,他要過夜,在哪兒住呢?住最便宜的那種大通鋪也得兩毛錢,他說:我得省下來去買稻種,
“這個錢不能花,在哪兒不是對付一宿??! ”好像后來就跑到汽車站,還是哪兒的大廳對付了一夜。為了省兩毛錢,幾乎是露宿街頭。這個細節(jié),讓我非常佩服。
我覺得柳青在創(chuàng)作時候的生活經(jīng)歷,跟他創(chuàng)作的人物極像。前兩天看了基石先生的《柳青,一座不朽的精神燈塔》這篇作品,里面寫到了柳青為了給農(nóng)民們省錢,自己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可以說他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示范者。我想,在柳青身上至少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第一點,他的確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忠誠的實踐者,是一個實踐的典范。他后來就講到,他為什么要寫《創(chuàng)業(yè)史》?他在北京的時候,周總理把他接到中南海,然后見了毛主席,毛主席拿出他的書,就肯定了他當時的作品,肯定了他用小說這種方式來肯定農(nóng)村的互幫互助,《種谷記》宣傳了合作化的力量。還鼓勵他說,走集體所有制的合作化的道路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你一定要為人民寫好它。柳青說,毛主席的話成為他寫好《創(chuàng)業(yè)史》的動力。所以,可以說他是忠實地實現(xiàn)了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的精神,把自己作為一個黨員,作為一個作家來對待,把自己作為一個革命中的“馬前卒”來對待。第二點,特別深刻的是,他是深入生活的,扎根人民的忠實實踐者。我記得前兩天,我讀柳青的女兒寫的《柳青傳》,里面有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說,柳青他不是深入生活,而是融入生活。這個“融”字使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我覺得非常形象。他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我們下去勞動一段時間,體驗一下生活,了解一下生活,而是融入生活,跟農(nóng)民是融為一體,融為一片的。這是一種非??少F的創(chuàng)作品質(zhì),但是在這些年,這種品質(zhì)在我們的寫作中慢慢地消失了,丟棄了。第三點,就是他對人民深切的感情。他的寫作不是為了成名、成家,也不是為了名和利,他確實是為了人民。他把他的稿費一萬多,全部拿出來,給農(nóng)民買種子,為農(nóng)民買機械,他是真心地希望農(nóng)民能富起來、好起來,過上好日子。以上這三點,在我的理解中,這就是值得我們今
天好好反思、好好學習的。當然,柳青先生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