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土
【摘要】本文以“90后”作為數字原住民形象代表,對其在社交媒體中的形象建構進行研究。利用內容分析法,對于“90后”微博的發(fā)布者身份、微博性質、評論數與轉發(fā)數、“90后”形象和微博主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90后”數字原住民社交媒體
2001年,馬克·普倫斯基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數字原住民(居民),數字移民》的文章,他將成長于數字時代、對于數字技術和各種通信工具使用非常熟練的年輕人稱為數字原住民,將那些沒有在成長階段接觸過數字工具,在面對數字科技和數字文化時,必須經歷并不順暢或較為艱難歷程的學習者稱為數字移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開始在我國普及,考慮到互聯網的普及時代與社會學中的代際劃分,為了便于研究,通常將“90后”視為中國的第一代數字原住民。
因QQ空間、博客等在取樣上有較大閑難,因而本文選取微博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當今的“90后”媒介形象。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新浪微博中涉及“90后”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以呈現“90后”媒介形象,并嘗試與以往研究的“90后”形象進行對比,進行總結歸納。本次研究發(fā)現,從第一批“90后”成年的2008年到最后一批“90后”成年的2017年這十年中,“90后”的媒介形象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一、研究發(fā)現
1.“90后”討論量高于“80后”與“00后”。利用新浪微博官方分析工具“微指數”,對熱詞討論量進行分析和對比可以發(fā)現,“90后”這一詞組在微博上的討論量明顯高于“80后”的討論量。而與“00后”相比,“00后”盡管在2017年年末出現了討論量的高峰,但從總體上來看,大部分時候“90后”的討論量仍明顯高于“00后”。
2017年新浪微博中,“90后”仍是代際討論中關注的焦點。根據魏莉莉對“80后”與“90后”價值觀的研究,相比于“80后”,“90后”更加具有后物質主義價值傾向,更加注重自我表達,參與公益行為的比例也更高?!?0后”群體本身在社交媒體上的表達更多,對于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也更加熟練。而“00后”目前也未能取代“90后”在社交媒體中的地位。
2.“90后”的日常生活、娛樂與消費以及工作最受關注。對2017年新浪微博中涉及“90后”的內容進行抽樣后,對微博的主題進行分類,分類結果如表1所示。
可以發(fā)現,新浪微博中關于“90后”的內容,關注最多的是“90后”的日常生活,占樣本的24.1%,而關注“90后”的工作、娛樂與消費的也很多,分別占樣本的22.4%和23.5%。隨著越來越多的“90后”成年,相比工作而言,“90后”的學習生活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和討論的重點,對“90后”的人生態(tài)度、外部環(huán)境和犯罪行為的討論較少。
3.“90后”整體呈現正面形象。對樣本中“90后”所呈現出的形象進行分類,得到表2。
從表2可以看出,2017年新浪微博中“90后”的形象以中性最多,占樣本的53.7%。其次是正面傾向,占32.7%,而相關微博中呈現“90后”負面形象的則較少,只占13.6%。如今第一批“90后”即將步入中年,“90后”越來越成為網絡和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在社交媒體也呈現出了更多的正面形象。
在樣本中,評論數排在前十和轉發(fā)數排在前十的微博,只有一篇微博呈現出的“90后”形象是負面的。這更加反映出了“90后”的形象傾向,無論是從總體還是從較為熱門的話題來看,“90后”的形象均呈現出正面傾向。
參照表1,在樣本中,有66篇以“90后”工作為主題的微博,其中只有兩篇呈現的是負面形象。“90后”的工作形象是認真、負責的,在樣本中,有許多微博贊揚了工作中的“90后”,包括馴獸師、護士、火車司機、警察、消防員等,覆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梢园l(fā)現,職場上的“90后”并不是沖動、易怒的形象,而是沉穩(wěn)、可靠的。
4.發(fā)布者以普通用戶為主,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在樣本的294篇微博中,有206篇來自于普通用戶,在社交網站中,盡管普通個人的傳播力度并沒有媒體官微、自媒體的傳播力度強,但由于數量巨大,遠超媒體和官方機構的發(fā)布量,同時,普通用戶對于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也越發(fā)成熟,在內容呈現方式上也開始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因而當普通用戶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觀念時,也會對群體的媒介形象和現實情境產生巨大影響。
在選取的樣本中,純文字微博有46篇,占總數的15.6%。而運用鏈接、圖片、文字、視頻、表情和文字三種以上的微博有76篇,占樣本的25.9%。在各種呈現方式中,運用圖片的微博占到了最多。通過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表達的微博有86篇,占29.3%。
根據研究可以發(fā)現,在“90后”相關微博中,純文字的微博僅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內容依托社交平臺,將多種呈現方式進行了組合,從而在表達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上實現了提升。
5.詞頻統計:身為“嘆老”一族的“90后”。2009年楊莉明的《“非主流”與“火星文”的一代——“90后”網絡媒體形象初探》和袁楠的《“90后”的媒介形象建構分析》等早期研究均表明,網絡新聞中的“90后”往往作為負面標簽使用。在網絡新聞中,“90后”的形象常常是怪異、另類、愚昧、不負責任的。“非主流”“叛逆”往往是“90后”的代名詞。
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可以發(fā)現,與早期研究中“90后”的網絡形象不同,“90后”的形象更加多元化。工作中的“90后”是沉穩(wěn)、可靠的,絕大多數都以正面形象出現。而日常生活中的“90后”卻出現了“嘆老”的現象。
在研究中發(fā)現,“90后”群體在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看來仍是年輕人的角色,媒體官微在報道時突出“90后”這一詞語,也往往用以強調報道對象的年輕。但在“90后”群體自身來看,卻常常自稱“老阿姨”“老年人”,甚至出現許多“90后”回憶青春的內容,包括兒時的玩具、零食等,充滿了對時光的感嘆?!?0后”的“嘆老”已經成為社交媒體中的一大現象,無論是自稱“老阿姨”,還是討論“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都是將自己視為了不甘愿成長卻被迫變老的人。
二、研究結論
與前人的研究相結合可以發(fā)現,早期研究中叛逆、個性、非主流的“90后”,如今在社交媒體中呈現出了十分不同的形象。與前人研究相比,主要發(fā)生了以下幾點變化:
1.傳播主體:形象塑造話語權的下移。盡管在新浪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中,傳統媒體官方微博賬號依然發(fā)揮著傳遞信息、監(jiān)測意見等重要的功能,在閱讀量、轉發(fā)量上也占有極大優(yōu)勢,但由于個人擁有了更多表達的機會,許多熱門內容的發(fā)布者不再是官方媒體。當社交媒體中的某一群體掌握了話語權,也有可能利用社交媒介發(fā)聲,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而非完全由官方媒介進行評判。
2.形象傾向:從“非主流”到“引領主流”。在過往的研究中,“90后”曾經是“非主流”“殺馬特”的代言人,他們用著“火星文”,追求標新立異,呈現Jm負面形象為主的媒介形象。而在本次研究中,樣本中甚至沒有出現過“非主流”“殺馬特”這樣的用詞?!?0后”不再是叛逆學生的形象,而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工作者。工作、生活成為“90后”的主題,“90后”的形象也以正面形象為主。
3.群體心理:從個性、叛逆到“嘆老”?!?0后”曾是最注重自我表達、注重追求個性的一代,但隨著“90后”逐漸成年、工作,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來自工作、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脫發(fā)”、自稱“老阿姨”等,都體現了“90后”在巨大社會壓力下進行的自我排解?!?0后”不再是無憂無慮、可以單純表達自我態(tài)度的群體,他們一方面注重個體的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各種沖擊,處于各種價值觀的激烈碰撞之中,呈現出“嘆老”卻“不服老”的特征。
“90后”是代際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經歷了互聯網時代的洗禮,并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力量。社交媒介中的媒介形象由多元的傳播者共同構建,也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加多元的視角。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