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偉
【摘要】報紙是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中的主流媒體之一,報紙的新聞報道曾一度占據主要市場,是受眾信息來源的唯一途徑。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報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只有選擇好報紙的新聞報道角度,生產出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新聞報道,才能夠增強報紙的可讀性,提升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紙媒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報紙 新聞報道 角度選擇
新聞角度是指記者在采訪和新聞寫作中認識和表現新聞事實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即記者從什么立足點、什么視角、什么突破口,去尋找、挖掘、認識、選擇和表現新聞事實,以更充分、更鮮明地體現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報紙新聞報道在向受眾傳遞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在向受眾展示報紙的報道質量和新聞水平。以不同角度作為切人點觀察新聞事件,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新聞報道內容,其影響力和感染力也會大相徑庭。
一、注重報紙新聞報道角度選擇的現實意義
1.增強報紙可讀性,維護讀者忠誠度。注重對新聞報道角度的選擇,盡可能從最佳觀察點對新聞事件進行觀察分析,并最終生產出新聞報道,對提升報紙的可讀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2011年發(fā)生了一起煤氣中毒事件,某小學老師發(fā)現其班上一名學生未來上課,一路追查到家,結果及時發(fā)現學生家煤氣中毒,挽救了他們一家四口的生命。該事件被當作好人好事爆料到當地電視臺,然而這條線索先后流轉到4名記者手中,前3位分別將該線索從教育、衛(wèi)生、社會生活等角度進行分析,沒有引起關注,直到流轉到第4名記者手中時,他判斷這條新聞能夠弘揚社會正氣,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是將該消息刊登在了當地晚報的頭版頭條,最后得到了全國范圍的關注??梢?,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會形成不同的新聞稿件,并最終獲得不同的反響。
2.提升報紙核心競爭力,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媒體行業(yè)一向以內容為王。誰的內容最優(yōu)、最快、最能打動人,誰就能贏得最廣泛的關注和最廣大的讀者群體,從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新聞報道內容是報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否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深入研究提升新聞報道內容質量的路徑,從新聞報道的角度選擇人手,將采訪或接收到的新聞信息從多角度進行分析,選擇最為打動人心的內容制作新聞報道,以提升報紙的核心競爭力。
二、選擇報紙新聞報道角度的原則
1.真實性。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性特征,也是新聞報道應遵循的最重要原則。報紙新聞報道是為了能夠向大眾傳播信息而存在的,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選取新聞報道的內容,都必須符合真實性的原則。如果偏離了新聞的真實性,所謂的角度創(chuàng)新也只能是緣木求魚。
2.時代性。報紙新聞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在選材上就會有更高的要求,選材不同,反映出的主題新聞內容就不同,所要反映的思想精神的深淺程度就不同,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新聞報道角度雖然可以有多種選擇,但是最佳角度必須符合時代性的特征,能夠揭示當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與傳播正能量的時代精神相吻合。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和可看性。
3.全局性。報紙作為主流媒體其新聞報道應該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報社記者在采寫新聞報道、選取新聞角度時一定要堅持全局意識和大局意識,始終堅定政治立場,不斷提高政治意識和政治敏銳度,要善于在新聞信息采集中發(fā)現具有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用信息,并在新聞報道中體現報紙的主流媒體地位。
三、如何對報紙新聞報道角度進行選擇
1.注重細節(jié),以小見大。在進行新聞報道的寫作時,記者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細節(jié)小事作為突破口,以小見大,從微小處體現大內涵。例如,新華社甘肅分社發(fā)表過一篇題為《記者手記:羊小平砸缸》的新聞報道,羊小平家里的6口大缸是為整個貧困家庭儲水之用,扶貧搬遷以后,他們再也用不上了,于是羊小平將它們砸了。記者從報道對象的細節(jié)出發(fā),從小角度出發(fā),最終體現出了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搬遷扶貧政策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實現了新聞報道“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良好效果。
2.逆向思維,求新求變。傳統(tǒng)紙媒長期以來做新聞報道的習慣使記者通常會在這種長時間的工作中形成采訪和寫作報道的思維定式。但是,如果報社記者能夠突破這種固定的思維,嘗試創(chuàng)新與變革,定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2006年,楚天都市報記者想以感恩為主題采訪見義勇為者和被救者,制作一組以“英雄見義勇為,被救者感恩”為主題的系列報道。然而在采訪過程中卻發(fā)現,事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有些被救者心中甚至都沒有感恩,甚至是冷漠。眼見原先的采訪計劃無法展開,記者開始逆向思考,將報道角度調整為“調查被救者冷漠自私的原因”,發(fā)出了通訊《涌泉之恩,何以相報》,獲得一致好評。
3.關注民生,尋找共鳴。新聞報道要從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熱點問題入手,要認真思考群眾想要看什么、聽什么、想什么。民生是國之根本,是社會維持穩(wěn)定團結的最重要條件。重視群眾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著眼于群眾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觀察思考,激發(fā)群眾想要去了解、去探知的積極性,帶著群眾之心進行新聞報道的深度挖掘,必定能夠獲得群眾共鳴,帶來較好的社會效果。
四、結語
新聞角度,是新聞采訪者在報道新聞中表現新聞事實的著眼點,也是一篇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新聞信息資源已不再是報紙獨享,且報紙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優(yōu)勢,這就使得新聞報道的內容就是報紙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條件。若新聞報道能夠做到以小見大,求新求變,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那么報紙必定能夠擁有過硬的報道質量和忠實的讀者群體。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鞍山記者站)
【參考文獻】
[1]楊大維.新聞報道角度選擇的創(chuàng)新表現——以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獲獎消息作品為例[J].新聞傳播,2018(07):74-75;[2]范列.從“現實”視點差異看新聞報道角度[J].中國報業(yè),2018(12)上:50-51;[3]趙美華.選準報道角度提升新聞價值——記者如何捕捉新聞報道的最佳角度[J].采寫編,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