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照齊
【摘?要】在我國財產(chǎn)保險中的代位求償權制度,旨在保障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通過雙重保障來維護基本市場秩序,隨著市場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各項財產(chǎn)保險的類型孕育而生,因為第三人的行為所造成的財產(chǎn)所造成的財產(chǎn)損失也愈發(fā)增加,本文通過對保險制度中代位求償制度的部分研究,揭示代位求償權的法律保護,填補損害等機制,論證代位求償權的請求權基礎,使得代位求償制度得以更好實踐與應用到社會生活中去。
【關鍵詞】 求償權基礎、填補損害、禁止得利、法律保護
一、代位求償權的概述和理論
(一)比較法上代位求償權的概念
在我國保險法中的代位求償權是指在財產(chǎn)保險的事故中由第三人引起,造成他人財產(chǎn)損害的債權請求權行為,在《保險法》第60條有相關的法律依據(jù),保險法其宗旨是為被保險人提供雙重保障,以確保被保險人的損失得以充分補償,得以填補。我國臺灣地區(qū)“保險法”第53條:“被保險人因保險人應負保險責任損失之發(fā)生,而對于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者,保險人得在請求賠償金額之后,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于第三人的賠償請求權;但其所求數(shù)額,以不逾賠償金額為限。如果第三人為被保險人的家屬或受雇人時,保險人無此權利。故意者,不在此限。”德國的相關保險法律也采取此項觀點,從比較法的角度來分析,保險法中的代位求償權基礎在于保險人支付保險金,以此為基礎取得了被保險人對于第三人的索賠權,此說所謂債權轉(zhuǎn)移之說,在各國立法體例中以保險利益原則為基本點,進而為了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基于不當?shù)美膫鶛嗾埱髾嗾f),孕育而生代位求償權制度,綜上而言,保險代位權是保險人代位行使的權利,該權利在性質(zhì)上為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賠償請求權。
(二)代位求償權的理論
保險法中的代位求償權制度最早可追溯18世紀,起源于英美法系,在古老的商事活動當中,海運是最主要的的方式,但是由于海運的風險性、承運人的過失性、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為了應對非不可抗力、意外事故的風險,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也與之產(chǎn)生。最早期的案件以1787年馬森訴森茨伯案為名,并隨著民商事交易不斷的完善。要想準確的理解代位求償制度的法源,就必須提及民法的債權讓與制度,其實質(zhì)是在不改變債的內(nèi)容的前提下,對債的主體進行的改變。筆者看來保險法中的債權讓與制度可以說是民法中債權讓與制度的移植,其基礎理論源與不斷民商事活動的實踐產(chǎn)生。
民法中有著兩大可以所謂保險法理論淵源的兩大理論也就是,填補損害和公平原則。這兩大原則也成為保險法代位求償權的核心理論,下面筆者將以此為據(jù)進行論斷。
1.公平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的公平原則具有補充性,在民事立法與民事司法過程中具有彌補法律漏洞,加強法律的靈活性與適用性,并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和實現(xiàn)法律公平,正義等積極作用。公平之適用深入到法律的方方面面,所謂的公平在我國的保險法中更多的體現(xiàn)為利益的衡平,在代位求償?shù)陌讣?,第三人導致財產(chǎn)的損害,其本身就應該負相應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著對自己管控的理由,造成損害事實發(fā)生的行為人本應該負責,其在民事責任中為責任自負)所以就第三人帶來的損害得以請求的保險金請求權,保險人本就可以代以求之。否則被保險人請求保險金之后,其本身的索賠權不發(fā)生轉(zhuǎn)移,則使得被保險人得以獲得雙重保障救濟,豈不是會使得被保險人有不當?shù)美掳l(fā)生。任其自然,就有違反公平原則之嫌,法律漏洞也會不斷顯現(xiàn),使得民事活動的延續(xù)性穩(wěn)定性下降,破壞社會和諧穩(wěn)定。
2.填補損害(損害的救濟)。有損害就有救濟,有權利就必有救濟,所謂無權利之義務,無義務之權利,實為沒有無救濟之權利,這在民法中為重要體現(xiàn)。在保險法的制度也有體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保險事故的發(fā)生屬于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約定的范圍,在范圍之內(nèi)予以救濟。二是保險所賠償?shù)臄?shù)額等于損害。當然就足額保險而言可已得到全部救濟,不足額保險中,被保險人得以向保險人或第三人索賠,但是二者相加不能超過損害總額。財產(chǎn)保險內(nèi)容在于救濟,其法理在于“禁止得利”,不能因為損失的發(fā)生獲得無根據(jù)和理由的利益,其于社會秩序有損益。
二、保險法代位求償權的構成要件及其行使
1.根據(jù)保險法代位求償權,筆者認為其行使要符合以下構成要件:
(一)要求第三人造成保險事故的發(fā)生且具有因果關系。
在保險法中的第三人指的是除了家庭成員和單位成員以外的人,但是故意為之除外。究其法理而言家庭成員或者單位成員其本身與保險合同無債的直接關系,但是基于利益性考慮家庭成員與單位成員與被保險人有著財產(chǎn)或者說人身之間的利害關系,例如甲乙為夫妻,各有車一輛,乙(妻子)駕駛車不當不慎撞向了甲的車,如無故意為之保險公司無代位求償權。因為夫妻本身的財產(chǎn)基于共有和混同的特點,只有基于共有關系喪失或有重大理由才可請求分割,如果懲罰乙豈不對甲進行了二次傷害,當然這種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可以擴大解釋。臺灣學者桂裕認為,保險法中的家庭成員應包括配偶和親屬等較輕的血親或姻親而共同生活的人以及雖非同居但負有法定撫養(yǎng)義務的人,就單位人員而言應從嚴解釋,包括被保險人的雇傭人員、合伙人、代理人等。筆者贊成次觀點。
就因果關系而言只要第三人符合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則可采用之,即損害主體,損害事實,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則可采用之(不可抗力、情勢變更除外),于此而言如不符合約定的事項且有《保險法》法院不予支持保險金賠償請求權的事項,亦無代位求償權。
(二)代位求償權基礎在于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金
代位求償權的產(chǎn)時間不在于保險事故的發(fā)生、保險合同成立生效,而存在于保險人支付保險金。此請求權源于債權的自動性讓與(前述部分已論之不加詳述),當然被保險人直接向第三人要求損害賠償時,若獲得非足額賠償時候,被保險人仍然可請求保險人之保險金(索要賠償總額不超過實際損失即可),與此保險人仍然有代位求償權(但是代位求償權數(shù)額以被保險人所獲保險金額為限)。依據(jù)特別規(guī)定被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也有喪失的情況,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前,被保險人放棄對第三者請求賠償?shù)臋嗬?,其代位求償權也隨之喪失,但反之,若發(fā)生在保險人支付保險金之后,此代位求償權仍然可行使之。由此可以看出保險法立法初衷旨在高效、便捷、公平。
結束語
在現(xiàn)代社會中,風險與損失是社會保障所要規(guī)避的內(nèi)容,保險制度正是在風險之中的以孕育而出,代位求償權制度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實際意義,其所做到的是防止有過失者因?qū)λ酥飺p害,會因保險而得以僥幸,否則過失者無法認知其過失,使得社會陷入秩序和道德混亂的狀態(tài),和諧與穩(wěn)定無法繼續(xù)。
即使代位求償權制度有諸多不足,保險人的求償權有難以保障的風險,但是針對制度本身而言利大于弊,只有不斷完善代位求償權制度,我們所謂的道德風險可以得以管控,法律行為不斷規(guī)范,不當?shù)美膫陌l(fā)生會降到最少,當然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不斷深入,保險制度的風險規(guī)避也會完善,我國的保險制度也逐漸與國際社會接軌,代位求償權會更加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許崇苗 李利:《中國保險法原理》[M]. 法律出版社,461
[2]史衛(wèi)近:《保險法原理與實務的研究》[M]. 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184
[3]王春紅:《公平原則之補充功能》[J]. 法制博覽,2016期刊。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西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