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 南京 211500)
2019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試題有以下特點:(1) 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guī)律,考查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發(fā)展狀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的特點,注重考查基礎知識與必備能力。(2) 關注過程方法,凸顯思維能力。引導教師鉆研教材,研究中考,立足基礎,關注過程,讓學生從紛繁的題海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下面通過具體的試題評析,與同行交流。
2019年的南京中考物理試題加大了源于教材的試題數量和分值比例,很多試題直接取材于蘇科版教材(以下簡稱教材)的正文、圖片、WWW和經典實驗,不僅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考查,也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試題導向為:引導教學回歸教材,夯實基礎。
例1:如圖1所示,用圖1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做“觀察水的沸騰”實驗。
圖1
(1) 按規(guī)范要求調節(jié)鐵圈2的高度時,(選填“需要”或“不需要”)點燃酒精燈。
(2) 當水溫升到92℃時,每隔0.5min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部分數據記錄如表1,分析數據可知,水的沸點是℃。
(3)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將水的質量減少,重復(2)的實驗,在圖1乙中大致畫出“溫度-時間”的關系圖像。
表1
評析:本題的素材來源于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上冊,在知識層面主要考查液體的沸點、液體的沸騰是吸熱過程。在能力層面,一方面考查了實驗安裝的規(guī)范要求(鐵圈2的位置是由酒精燈外焰決定的),強調經歷沸騰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另一方面考查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通過審題找出(3)和(2)中的“變”與“不變”,用圖像來表示這些“變”與“不變”的信息,強調運用圖像法表示實驗結果。
例2:在如圖2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恒為4.5V,定值電阻R0的阻值為10Ω,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30Ω,電阻箱Rx最大阻值為999.9Ω,電流表量程為0~0.6A,電壓表量程為0~3V,閉合開關S,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S1、S2均向左閉合,Rx允許接入電路的最大阻值為20Ω
B. S1、S2均向右閉合,電路允許消耗的最大功率為2.7W
C. S1向左、S2向右閉合,Rx允許接入電路的最大阻值為60Ω
D. S1向右、S2向左閉合,只調Rx使電流表示數減半后其阻值一定大于原來的2倍
圖2
圖3
評析:前3個選項其實均是如圖3所示教材中“研究電流與電阻關系”的電路的變形。用一張電路圖,以兩個單刀雙擲開關的不同組合,巧妙考查學生對電路的識別、電壓表的使用、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的作用的理解,分析不同電路中物理量的變化問題。每個選項對應獨立的一道電學題,考查歐姆定律、電功率知識。體現能力立意,考查學生能否分析清楚電路中哪些“不變”(電源電壓、電路連接方式)、哪些“變”(電壓表測量對象等)。
實驗探究能夠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思維和探究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3:用橡皮做以下幾個小實驗。
(1) 用刻度尺測量如圖4中橡皮的長度為cm。
(2) 手用力壓住橡皮,更易擦去寫錯的字。應用的物理知識是越大,越大。
(3) 用細線吊住橡皮,將一本物理課本放在課桌面上,若發(fā)現現象,則可以判斷桌面是水平的。
圖4
評析:以橡皮為載體,考查了刻度尺測量長度及讀數、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和利用重力方向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利用課本的一個直角作為標準來進行比較判斷,只記住了原理,而實際操作并不清晰,更不會用語言嚴謹表達。命題意圖旨在引導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小物品去進行相關的實驗,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體驗、嚴謹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認真關注科學方法教育,簡單灌輸,課堂提問的思維量小。不重視物理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沒有經歷概念建構和規(guī)律發(fā)現的過程。2019年的中考命題突出對科學方法的考查。
1.3.1 比較法
比較法是確定研究對象之間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方法,是抽象和概括的前提,是物理學常用的方法。比較的程序是首先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總結其中共同出現的關鍵物理量。
例4:圖5甲為探究冰熔化特點的實驗裝置,圖5乙為觀察“碘錘”中的物態(tài)變化實驗裝置。已知標準大氣壓下,冰和碘的熔點分別是0℃和113.5℃。對比兩實驗有以下判斷:(1) 冰和碘都經歷了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2) 冰和碘在物態(tài)變化過程中都需要吸收熱量。這兩個判斷( )。
圖5
A. 只有(1)正確
B. 只有(2)正確
C. 都正確
D. 都錯誤
評析:本題圖片取材于教材,考查了冰的熔化、碘的升華等知識,重點考查學生對兩個相似實驗的比較。相同的是兩種物質發(fā)生狀態(tài)變化時都需要吸熱,均采用了水浴法,但各自的作用又有所不同??疾榱藢W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冰只能發(fā)生熔化,由于碘的熔點高于水的沸點,限定了碘只能由固態(tài)變成氣態(tài),即發(fā)生升華。
例5:利用圖5所示甲、乙裝置(燃燒皿內燃料和燒杯內液體未畫出),既可以比較不同液體的比熱容,又可以比較不同燃料的熱值。要求僅根據溫度計示數的變化完成實驗,則兩個實驗都需要控制相同的( )。
圖6
A. 液體種類
B. 燃料種類
C. 液體質量
D. 燃料質量
1.3.2 模型法
把反映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抽象出來,構成一個概念或實物的體系即形成模型。物理模型是一種理想化的形態(tài),它最明顯的特點是摒棄了各種次要因素的影響,做了簡化和純化的處理,突出了決定事物狀態(tài)、影響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本質聯系。
例6:小明看到閃電后12.3s又聽到雷聲。已知聲音每3s傳播的距離約為1000m,光速約為3×108m/s,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閃電發(fā)生位置到他的距離為4.1km。假設聲速或光速發(fā)生以下變化,這種估算方法不再適用的是( )。
A. 聲速增大為原來的兩倍
B. 聲速減小為原來的一半
C. 光速減小為原來的一半
D. 光速減小為聲速的兩倍
1.3.3 等效法
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現象、模型、過程等在作用效果方面是相同的,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替代,而結論保證不變。在教材中多有滲透,如用蠟燭替代平面鏡所成的虛像、用電阻箱測電阻等。
例7:圖7是能巧測R2的阻值的實驗電路。圖中R為電阻箱,R0為定值電阻(阻值未知)。要求僅利用電阻箱讀數表達R2的阻值。請在空白處填上適當內容。
(1) 將開關接a,調節(jié)電阻箱和滑動變阻器滑片P至適當位置,記下;
(2) 將開關接b,調節(jié),保持不變,記下;
(3) 則R2=。
圖7
評析:該題的素材取自于蘇科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的練習,重點考查學生對等效替代思想的領悟、閱讀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難點是:第(1)問中既要記下電阻箱的示數,又要記下電流表的示數;第(2)問中既要保持電流表的示數不變,又要保持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不變。只有真正理解了等效替代思想,才能明白哪些因素“變”,哪些因素“不變”。
教材是中考命題之源,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平時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指導學生研讀教材,加深學生對教材中問題的理解,重視對教材素材的挖掘和加工,能夠就教材中的某個問題進行改編,擴展學生的思維。
中考物理實驗題多是源于教材的實驗,或通過變式、拓展、創(chuàng)新而來。所以學生平時認真做實驗、分析實驗細節(jié)與過程是關鍵。沒有親身體驗,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實驗,更無法應對相應的實驗題。這無疑對實驗教學提出了要求:不能紙上談兵講實驗,而要深入實驗室,深入生活做實驗。
在實驗教學中需要對學生嚴格要求,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實驗,掌握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實驗操作規(guī)程,掌握實驗數據的獲取、處理方法,切忌編造實驗數據。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技能的機械訓練,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大量機械訓練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造成沖擊,使學生思維鈍化,難以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這樣的訓練只是讓學生對各類題型“混個臉熟”,是在反復錘煉學生的模仿能力,學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問題情境,就不知道用什么物理知識來解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有意識地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