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杰
如今,陪孩子寫作業(yè)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很多父母都為此感到心力交瘁。那么,要怎么陪讀才能讓孩子少挨罵、父母少生氣呢?答案就在這里啦。
我們常開玩笑說,每個孩子都有一個仇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你看人家麗麗這次語文考了100分,多厲害呀!下次咱們努力,也考100分!”媽媽想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家孩子,可女兒很不屑地說:“她語文好,可數(shù)學很差,而且我覺得100分也沒什么用……”媽媽的方法不但沒有激勵到孩子,反而讓孩子學會了貶低別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這個媽媽做的是基于結果的、二元對立的評價。好的反義詞是差,厲害的反義詞是拙劣,這種二元對立的夸法會讓孩子覺得,媽媽夸別人“好”就是在說自己“差”,夸別人“厲害”就意味著自己“拙劣”。那么,她的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感覺不舒服甚至逆反。所以,父母越夸別人家孩子優(yōu)秀,自己的孩子就越自卑、越退縮。而且在這個孩子眼里,那些比他優(yōu)秀的人都是對手,都是跟他搶奪關愛、搶奪資源的人,他是沒法從他們身上學習的。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家的孩子呢?
首先,要關注基于過程的能力和方法。社會學習理論里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和模仿身邊的伙伴而學會某一行為。這里所說的“通過觀察”要學的不是別人的100分,而是別人的行為,要學習伙伴有哪些好的行為、好的方法讓她得到了100分。
媽媽和孩子要一起去琢磨:“麗麗考到100分,這個很難呀,那就意味著她所有的客觀題、主觀題全答對了??陀^題答對還容易,可主觀題寫得那么準確、嚴謹,她是怎么學到的呢?”孩子也會想:“是呢,她怎么學到的?”這時,媽媽可以說:“媽媽去問問麗麗媽媽,你也觀察下,看看她平時是怎么做這種主觀題的,咱把她的方法給學過來。”這樣,孩子盯的就不是誰強誰弱的問題,而是“如果我把她答題的方法學會了,我也能夠把那個題的分數(shù)拿到”,也就更愿意去“偷偷地”向伙伴學藝了。
其次,要找到孩子與模仿對象之間的相似點。我們夸別人家孩子時,一定不能貶低自己的孩子。父母說:“你看人家麗麗多棒,你要跟她學?!焙⒆勇犕陼耄何液退兄烊乐畡e,她的優(yōu)秀只會襯托我的渺小;她的優(yōu)秀我根本學不來!
那么,孩子愿意向誰學呢?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問問自己愿意向誰學?比如我們想致富,要學的一定不是比爾·蓋茨,而是身邊的親友,因為我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和能力,看看他們做了什么事情、用了什么方法。
孩子也是這樣,他愿意學習的人也一定是跟他最相似的伙伴?!拔覀儌z很像,但他有一些我‘暫未獲得的能力。如果把這個能力學到,我就可以取得跟他一樣的成績?!蔽覀円龑Ш⒆涌吹剿突锇橹g的相似點。比如:“我看到你和麗麗兩個人都特別喜歡語文,你們老師說過,你們班上有幾個閱讀特別出色、表達特別出彩的孩子,其中就有你們兩個?!焙⒆右宦牼兔靼琢耍骸拔液望慃惡芟瘢覀兌紣壅Z文、愛閱讀、愛表達,那么她的方法我有可能學到。”這樣,孩子才會去琢磨對方身上有什么他暫時不具備的方法和能力,才會去模仿,讓自己變得更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