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棟 ,高富寧 ,徐 恒 ,喬亞寧
(1. 中國礦業(yè)大學 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 中國礦業(yè)大學 數(shù)字化建造與知識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徐州 221116,E-mail:1321437824@qq.com)
建筑業(yè)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盡管各地通過采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落實加強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管控力度,強化安全事故責任追究機制,推進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等措施,使得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安全事故仍時有發(fā)生,安全形勢依舊嚴峻。從 2015年開始,生產安全事故起數(shù)和死亡人數(shù)呈現(xiàn)出明顯上升的趨勢。據(jù)統(tǒng)計,2018年全國共發(fā)生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734起,死亡840人,比2017年事故起數(shù)增加42起,死亡人數(shù)增加33人。頻發(fā)的安全事故嚴重威脅著廣大建筑工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嚴重影響了建筑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安全管理水平依然有待繼續(xù)加強和提高。
根據(j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連鎖理論,人的不安全行為與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原因,控制個體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是安全管理者控制安全事故的核心,只有中斷事故的連鎖,才能避免事故的發(fā)生。研究表明,建筑工人作為施工現(xiàn)場的主要實施者,其不安全行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1]。因此,探索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有關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安全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廣大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了系統(tǒng)掌握有關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為學術界和企業(yè)界提供借鑒與參考,本文對近年來國內有關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和綜述,并提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主題。
本文主要采取CNKI數(shù)據(jù)庫作為文獻檢索的來源,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完整性,不遺漏一些重要的文獻,本文擴大搜索的范圍,以主題“工人”或“農民工”+主題“不安全行為”進行檢索,然后在此基礎上手動刪除與本文無關的文獻。截止到2019年10月31日,共檢索得到224條結果,刪除與本文主題不符的105篇文獻,最終得到文獻119篇,其中期刊論文68篇,博碩士論文51篇,總被引數(shù)1390次,篇均被引數(shù)11.68次。另外,在此基礎上補充了我國學者在國外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以期更全面地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內容進行綜述。
(1)文獻發(fā)表數(shù)量趨勢分析。我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文獻數(shù)量趨勢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1998~2007年,有關不安全行為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較少,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尚未引起學術界和企業(yè)界的關注。在2008~2013年,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文獻數(shù)量有了緩慢的上升,研究人員開始探討人的不安全行為與安全事故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對策等內容。該階段盡管我國安全生產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已經較為完善,安全投入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安全事故卻時有發(fā)生,這促使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和剖析人的不安全行為,以期找出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發(fā)生的方法。2014~2019年,有關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文獻發(fā)表數(shù)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平均發(fā)文 17篇左右,內容涉及到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形成機理、預控方法等各方面,這也反映出“以人為本”的安全發(fā)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圖1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文獻數(shù)量趨勢
(2)文獻發(fā)表期刊和機構分析。從文獻發(fā)表期刊來看,大多集中于《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中國安全科學學報》《工程管理學報》《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建筑經濟》等期刊上,分別占發(fā)文期刊總量的22.1%、14.7%、7.4%、4.4%、4.4%和4.4%。從文獻發(fā)表機構來看,重慶大學、華僑大學、清華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江蘇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發(fā)文量較多,分別占文獻總量的 11.8%、10.9%、10.1%、10.1%、7.6%、6.7%和5.0%??梢钥闯?,研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人員相對比較集中,通過進一步對作者合作網絡分析,發(fā)現(xiàn)該領域主要的研究團隊為方東平、郭紅領和張孟春團隊、葉貴團隊、張云波和祁神軍團隊、陳偉珂團隊以及韓豫、梅強和劉素霞團隊等,且多為內部合作,跨校間的合作較少。另外,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文獻有43篇,占比36.1%,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家對工程安全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國工程安全領域尚有許多問題仍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通過對119篇文獻及部分國內學者發(fā)表在國外期刊的文章進行歸納整理,發(fā)現(xiàn)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研究的理論基礎涉及計劃行為理論(TPB)、行為主義理論、認知理論、突變理論、事故致因理論、行為安全理論、脆弱性理論、有限理性理論和行為激勵理論、傳播動力學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其中計劃行為理論應用較多,常被學者作為解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產生原因和作用機理的理論基礎,另外,研究人員也熱衷于對該理論進行改進、拓展和完善,以期能更好地闡述不安全行為發(fā)生的深層次原因。
有關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方法有結構方程模型(SEM)(包括多群組SEM分析和PLS結構方程模型)、解釋結構模型(ISM)、系統(tǒng)動力學(SD)、基于Agent的建模與仿真、模糊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多元回歸分析、因子分析、決策試驗和評價實驗室法(DEMATEL)、非參數(shù)獨立樣本檢驗和一元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OVA)和t檢驗、潛在類別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貝葉斯網絡、人工神經網絡以及粗糙集等方法。其中,使用SEM方法的期刊論文多達20余篇,主要被用來闡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間的作用關系和發(fā)生機理,有時會結合SD來驗證和模擬各干預策略對影響因素的干預效果,增強研究的說服力。當探索某一要素是否起到調節(jié)作用時,往往使用多元回歸分析進行研究。ISM方法則被用來構建影響因素間的層級結構,找出影響不安全行為的直接因素和根層次因素,常結合DEMATEL方法判斷哪些為重要影響因素。也有研究學者利用粗糙集方法來識別關鍵影響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被用來檢驗不同類型的建筑工人(性別、學歷、年齡、工種、工作年限等)在不安全行為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模糊層次分析法則是根據(jù)構建的一系列指標來對不安全行為進行評價。社會網絡分析和貝葉斯網絡等則為分析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傳播機理和量化各變量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力大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問卷調查、實地調查和訪談往往作為研究者獲取初始數(shù)據(jù)的基本方法,文獻綜述和專家訪談則是梳理出各類影響因素的常用方法。而上述方法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從而展開相關研究。
基于對文獻的詳細梳理,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原因、安全氛圍、安全態(tài)度、安全能力、不安全心理、不安全動機、安全認知、安全習慣、領導重視、行為干預、行為傳播等方面,故本文主要從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形成機理、預控方法3個層面進行闡述[2~4]。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涉及到諸多方面,研究成果頗豐。其中,一些學者對這些影響因素的結構進行了研究和歸納。如葉貴等[5]識別了組織管理、個體、生產作業(yè)及社會環(huán)境4個層面的26個因素,利用ISM建立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的三層四階遞階結構模型,明確了關系結構和層級結構并劃分了影響等級。之后,葉貴等[6]從人、物、管、環(huán)4個方面歸納了17個影響因素,建立了5層遞階解釋結構模型。王翠英等[7]通過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 13個影響因素進行詳細分析,闡述了各個因素的層級關系,最終得到五級遞階結構圖。李輝山等[8]通過DEMATEL-ISM綜合建模將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按層級結構分為組織管理因素集、安全信息溝通因素集和組織行為因素集三類。而更多的學者則重點研究各類影響因素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關系,主要涉及到個體因素、組織管理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3個層面的影響因素。
(1)個體因素層面。主要涉及人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能力水平。比如,居婕等[9]將影響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個人因素細分為安全態(tài)度、安全認知、安全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工作經驗6個方面。Fang等[10]探討了疲勞對建筑工人安全績效的影響。Ju等[11]認為,情緒是影響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并分析情緒衰竭與不安全行為之間的關系。黃芹芹等[12]討論了建筑工人的不安全心理和生理健康對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姚明亮等[13]則分析了工作負荷、工作滿意度和安全心理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
(2)組織管理因素層面。主要包括組織(安全氛圍、群體、組織支持等)和管理者(領導力、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訓等)兩方面。比如,張靜等[14]探討了建筑施工企業(yè)安全氛圍(管理承諾、工人參與和政府管理)與工人安全行為之間的關系。居婕等[9]將管理因素歸納為安全計劃的完善性、安全制度的規(guī)范、安全監(jiān)督力度和安全培訓程度。葉貴等[15]分析了管理者行為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Fang等[16]進一步將管理者行為細化為培訓和預防行為以及反饋和支持行為兩類。楊振宏等[17]以群體安全氛圍為中介,研究了有感領導對擁有不同經驗的建筑工人群體的不安全行為的影響。Wu等[18]認為領導能力是影響項目安全績效的關鍵因素。何長全等[19]通過對文獻進行綜述發(fā)現(xiàn),學者基本都認為安全氛圍是安全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楊鑫剛等[20]選取管理公平性、組織支持感、管理者安全態(tài)度和生產任務量作為管理因素,分析對建筑工人不安全心理行為的影響。
(3)環(huán)境因素層面。主要指物理環(huán)境(溫度、濕度、噪聲、照明等)和社會環(huán)境。比如葉貴等[5]選取國家治理監(jiān)督、社會輿論監(jiān)督、家庭安全勸導和領導承諾態(tài)度作為社會環(huán)境因素,選取作業(yè)方式和作業(yè)環(huán)境等作為作業(yè)生產因素。之后,又將工作環(huán)境、安全氛圍和社會規(guī)范歸為環(huán)境因素。Jiang等[21]認為暴露于露天環(huán)境是導致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居婕等[9]將環(huán)境因素歸為領導的重視、工友的表現(xiàn)和工作條件三方面。趙挺生等[22]通過對地鐵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分析了工作環(huán)境因子對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
綜上所述,目前有關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盡管學者們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的具體結論并不統(tǒng)一,但是可以從中概括出,個體因素(內因)是影響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主要因素,而組織管理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外因)可以通過影響個體因素來影響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形成機理是在影響因素分析基礎上的研究深化,是為了明確各影響因素在不安全行為鏈條中的位置及作用。張孟春等[1]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產生的認知原因,并以TPB理論為基礎,揭示了組織因素通過影響工人的認知進而導致不安全行為的機理。Jiang等[21]針對影響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個人、環(huán)境和管理因素,構建了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來系統(tǒng)演示不安全行為的形成機理。葉貴等[23]基于建筑工人個體視角構建了不安全行為發(fā)生機理理論模型,在此模型中,個體系統(tǒng)處于核心地位,而安全認知、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識在整個行為鏈條中處于核心位置。陳偉珂等[24]從風險決策視角出發(fā),探討了認知偏差與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之間的作用關系,并驗證了風險感知在兩者間起到的部分中介作用。隨后,陳偉珂等[3]運用突變理論構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尖點突變模型,并對不安全行為形成過程進行分析,解釋了在個體心理和準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下行為的漸變—突變過程。成家磊等[25]則基于組織氛圍與安全態(tài)度、不安全動機及安全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檢驗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發(fā)生機理。祁神軍等[26]又從建筑工人的安全態(tài)度、安全能力及不安全動機之間的關系出發(fā),分析它們對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機理。Li等[27]分析了施工人員不安全行為形成的復雜機理,基于Agent建模方法構建了三層結構模型并進行了多主體仿真分析。王丹等[28]基于群體視角分析班組中建筑工人間不安全行為傳播路徑特點,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構建了建筑施工班組成員間不安全行為網絡傳播模型,并檢驗了施工班組內部不安全行為的網絡傳播路徑。上述研究從不同的視角詳細探討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機理,深化了對不安全行為形成機理的認知,為以后學者研究此類問題提供了借鑒的依據(jù),同時也為進一步采取針對性安全措施奠定了基礎。
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進行有效控制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改善不安全行為來預防事故的發(fā)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行為安全方法(BBS)和組織安全氛圍(安全文化)診斷方法。Chen等[29]針對中國施工企業(yè)設計了 BBS實驗課程,結果表明所設計的BBS方法對提高施工現(xiàn)場一線工人的行為安全性具有明顯的效果。韓豫等[30]提出了建筑工人安全行為習慣的塑造策略和方法。另外,韓豫等[31]又以脆弱性為切入點,通過行為調查、演化推理和案例分析等途徑,結合行為改變技術,提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早期干預的核心策略、關鍵方法和實施路徑。Fang等[32]提出了通過進行施工項目安全文化建設對不安全行為加以控制。李磊等[33]從內因、外因和干預對策三方面構建組合干預的SD模型,并對模型進行仿真模擬,檢驗了組合干預對不安全行為的控制效果。孫勇等[34]提出基于安全氛圍7個維度構建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該模型可以在實際施工安全管理中對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預測,從而可以從源頭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祁神軍等[2]通過分析安全獎勵和安全懲罰對具有從眾動機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干預效果,從干預的視角提出預防不安全行為的措施。上述研究從不同方面提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預控方法,可以為我國政府及相關企業(yè)制定應對安全事故發(fā)生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
通過對文獻的歸納梳理和系統(tǒng)分析,本文認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未來研究方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挖掘和拓展。
(1)研究主體方面。針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大多未對“建筑工人”這一主體進行區(qū)分,忽略了建筑工人不同群體間的差異性,或者是從個體視角出發(fā)而很少從群體的角度去研究,也未能充分考慮我國建筑工人的群體特點對不安全行為發(fā)生的影響[4]。相對于國外職業(yè)化的建筑工人來說,我國建筑工人多為農民工,其能力水平、對安全的認知等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有著明顯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利益訴求,因此,未來可以考慮基于建筑工人的群體特征,來具體研究某一類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
(2)研究內容方面。目前研究多從個體、組織管理和環(huán)境的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來研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形成機理并提出預控措施,忽略了在現(xiàn)實管理中,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形成是一個多變量、多維度且相互交叉作用的復雜動態(tài)過程[3]。另外,現(xiàn)有文獻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大都屬于行為主義范疇,忽略了建筑工人的心理認知活動在外在環(huán)境和最終行為結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5]。因此,未來有必要探索個體、組織和環(huán)境三者相互作用下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形成機理[19,36]。同時,也應考慮納入認知心理學,尤其是認知神經學范疇的理論分析。
(3)研究方法方面。當前多為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得到數(shù)據(jù),然后使用 SEM 等方法進行建模分析,缺少對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的研究和剖析,難以反映不安全行為發(fā)生時的一系列變化,且 SEM 等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一般先從理論上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形成機理進行闡述,然后再據(jù)此提出改進措施以改進現(xiàn)場工人的不安全行為,缺少可以直接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進行控制和矯正的方法[31]。因此,建議未來可以在施工現(xiàn)場應用一些新方法和新技術[36],比如,利用 ERP等神經測量工具來獲取建筑工人心理認知活動數(shù)據(jù),利用RFID技術對建筑施工人員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實時監(jiān)管,以及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定位技術(PT)對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預警等[37]。
本文通過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相關文獻的發(fā)表數(shù)量、發(fā)表期刊、發(fā)表機構及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歸納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結論:
(1)從發(fā)展趨勢來看,我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相關文獻數(shù)量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發(fā)表期刊主要集中在《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中國安全科學學報》和《工程管理學報》上,占比達44.1%,且多數(shù)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fā)表機構多為國內高校,可見,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已經受到了各高校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反映出國內在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研究方面尚有許多問題仍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2)從研究理論和方法來看,國內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相關研究呈現(xiàn)出多學科交叉的發(fā)展趨勢。一方面由于不安全行為本身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賦予其強自然屬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安全行為的主體為建筑工人,作為“社會人”這一群體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因此,研究人員往往利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開展交叉研究,如理論層面,在傳統(tǒng)的計劃行為理論基礎上,引入管理心理學、傳播動力學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等;研究方法層面,引入結構方程模型、系統(tǒng)動力學、貝葉斯網絡、人工神經網絡、計算機視覺等。
(3)從研究內容來看,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涉及到多個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影響因素方面,包括個體因素、組織管理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研究者都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形成機理方面,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出發(fā),重點分析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明確其在不安全行為鏈條中的位置及作用,進而剖析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機理;預防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行為安全法和安全氛圍診斷法,通過直接或間接改變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來遏制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總體而言,當前國內學者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在研究過程中仍有一些不盡完善之處值得將來進一步研究解決。比如,多數(shù)研究者未對建筑工人群體進行區(qū)分,忽略了新老建筑工人之間的差異性,研究主體尚有待細分;另外,由于不安全行為的形成是不同層次間多變量的交叉作用結果,因此,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形成機理及預控方法的研究應綜合考慮個體、組織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也要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心理認知的作用機制進行深入剖析。最后,如何將BIM、RFID、ERP、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和方法應用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中,也是未來需要探討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