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日輝,丘芬芬,范偉雄,張?zhí)磔x
(梅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梅州514031)
子宮肉瘤占子宮惡性腫瘤的2%~3%,主要包括子宮平滑肌肉瘤 (LMS)、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ESS)和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1],臨床上常采用根治性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子宮肌瘤是子宮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性病變,目前多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等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因此,術前鑒別子宮腫塊良惡性對臨床選擇手術方式至關重要。MRI對普通型子宮肌瘤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對于不典型子宮肌瘤,如變性或富細胞型等不典型子宮肌瘤,MRI鑒別仍存在一定困難[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3.0T MRI鑒別子宮肉瘤與不典型子宮肌瘤的影像特征,以期為臨床治療方式提供更豐富的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經(jīng)組織病理學證實的不典型子宮肌瘤20例和子宮肉瘤16例。不典型子宮肌瘤患者:年齡36~68歲,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7.6歲,已絕經(jīng)3例,合并腹痛1例,合并陰道流血2例,合并CA125升高3例,合并CA199升高1例。子宮肉瘤患者:內膜間質肉瘤10例、平滑肌肉瘤3例、惡性潛能未定平滑肌腫瘤3例,年齡31~70歲,內膜間質肉瘤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5.3歲,平滑肌惡性腫瘤平均發(fā)病年齡53.5歲,已絕經(jīng)4例,合并腹痛2例,合并陰道流血6例,合并CA125升高3例,合并CA199升高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Siemens Skyra 3.0T超導磁共振儀進行檢查,行盆腔平掃加增強檢查。掃描系列包括:軸位和矢狀位 T2WI(TR =3 200 ms, TE=99 ms), 橫斷位 T1WI(TR =600 ms, TE = 11 ms), 軸位 DWI(b = 1 000), T1-VIBE-FS(TR = 3.4 ms, TE = 1.3 ms) 掃四期; 增強掃描造影劑選擇釓噴酸葡胺 (Gd-DAPA)。
1.3 磁共振圖像分析所有圖像由2位有經(jīng)驗的MR診斷醫(yī)師獨立分析并達成共識。觀察指標包括:①腫瘤T2WI軸向最大徑;②腫瘤邊緣;③T2WI SI比值定義為: (實性部分的T2 SI-正常臀大肌的T2 SI)/正常臀大肌的T2 SI;④DWI信號強度;⑤ADC值;⑥早期強化率 =(SI1-SI0)/SI0,其中SI0為未增強信號強度,SI1為增強第一期信號強度;⑦瘤內出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Shapiro-Wilk檢驗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或Mann-Whitney非參數(shù)檢驗 (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RI檢查結果大多數(shù)不典型子宮肌瘤病變位于肌層(80%)或同時累及子宮腔、肌層及漿膜下 (10%)或漿膜下(10%),而 ESS位于肌層 (50%)或子宮腔 (30%)或盆腔(20%)和6例平滑肌惡性腫瘤均位于肌層,其中有2例累及宮腔。10例ESS中1例合并盆腔淋巴結轉移,3例合并局部浸潤。典型病例見圖1。
圖1 子宮肉瘤典型病例
2.2 MRI表現(xiàn)子宮肉瘤與不典型子宮肌瘤的腫瘤邊緣、T2WI SI比值、早期強化率、DWI信號強度及ADC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MRI表現(xiàn)比較 [±s,n (%)]
表1 兩組的MRI表現(xiàn)比較 [±s,n (%)]
M R I表現(xiàn) 不典型子宮肌瘤 (n=2 0)子宮肉瘤(n=1 6) P T 2 W I橫向最大徑±標準差 (c m) 8.3 0±4.4 1 9 9.1 6±4.4 3 6 0.5 6 6 T 2 W I S I比值 1.2 4±0.5 7 9 2.4 8±1.5 5 0 0.0 0 2早期強化率 1.4 6±1.0 3 5 2.2 2±1.1 0 6 0.0 4 1最小 A D C 值 (s/m m 2) 1.2 8±0.3 2 0.9 8±0.2 8 0.0 0 6平均 A D C 值 (s/m m 2) 1.0 4±0.3 3 0.8 0±0.2 9 0.0 2 9腫瘤邊緣清晰 2 0 (1 0 0.0) 2 (1 2.5) 0.0 0 0腫瘤內出血 5 (3 0.0) 8 (5 0.0) 0.1 2 1 D W I高信號 1 3 (6 5.0) 1 6 (1 0 0.0) 0.0 0 8
子宮肉瘤發(fā)病率較低,術前診斷有一定困難。MRI是一種非侵襲性、軟組織對比度高及多參數(shù)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同時DWI和ADC值的測量在子宮腫瘤的良惡性鑒別上具有重要意義[3],是子宮肉瘤術前首選的檢查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肉瘤伴隨出血幾率高于不典型子宮肌瘤,可能的病理解釋是伴有壞死的腫瘤細胞侵襲性更強[4]。腫瘤邊緣清晰是不典型子宮肌瘤 (100.0%)的顯著MRI表現(xiàn)之一,而子宮肉瘤僅有12.5%出現(xiàn)該表現(xiàn),提示子宮惡性腫瘤邊界不明確,代表惡性細胞的侵襲性和浸潤性,與相關研究[5-6]結果一致。Sumi等[7]報道子宮惡性腫瘤的T2WI SI高于平滑肌瘤;Tanaka等[8]的研究表明,與平滑肌瘤T2WI SI相比,超過70%的惡性潛能未定平滑肌瘤和LMS患者T2WI SI較高。本研究中,子宮肉瘤T2WI SI比值高于不典型子宮肌瘤。此外, ESS 患者的 T2WI SI比值高于 LMS 患者 (2.74vs.2.06)。研究[9]表明,ESS高T2WI SI的解釋是腫瘤由與增殖期子宮內膜基質相似的細胞組成,其中含有豐富的黏液成分。
DWI能夠反映水分子的擴散特性,其定量參數(shù)為ADC值,與傳統(tǒng)MRI相比,DWI及ADC值更能夠準確區(qū)分子宮良惡性病變[10]。本研究中所有的子宮肉瘤在DWI上均為高信號,ADC值明顯低于不典型子宮肌瘤,這是因為惡性腫瘤的細胞密度大,細胞外間隙小,核漿比高,水分子擴散受限,故ADC值較低。多期增強掃描能夠反映病灶的血供情況。本研究中子宮肉瘤的早期強化率高于不典型子宮肌瘤,表明子宮肉瘤具有早期強化的特點。薛康康等[11]也認為,子宮肉瘤是富血供的高度惡性腫瘤,瘤內及瘤周含有大量新生血管,且平滑肌纖維較少,故血流阻力小,強化較早,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腫瘤邊緣、T2WI SI比值、早期強化率及ADC值是子宮肉瘤與不典型子宮肌瘤鑒別診斷的重要MRI表現(xiàn)。子宮肉瘤雖然罕見,但多參數(shù)MRI特征在子宮肉瘤與不典型子宮肌瘤的鑒別診斷上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