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波,張琳,李群,左巧娟,王宗康
口腔鱗狀細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多發(fā)于舌、牙齦、頰部等部位,是一種上皮源性的惡性腫瘤。現階段多通過手術切除治療后再輔助放療、化療等手段的綜合治療。雷霆等[1]研究提示盡管已經進行了綜合治療并進行了淋巴組織清掃處理,但術后仍存在一定的OSCC的復發(fā)。故而,對OSCC的發(fā)病原因及轉移、侵襲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探尋對OSCC具有較高敏感度和強特異性的標志物已成為現階段口腔腫瘤研究的重要方向。雷霆等[2]研究還發(fā)現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與鱗狀細胞癌關系密切,其表達水平與胰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淋巴結轉移均具有密切聯系。環(huán)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在炎癥及腫瘤等誘導下出現異常高表達,而在正常細胞和組織低表達或不表達,亦可參與腫瘤細胞的抗凋亡、增長過程,促進生成血管、腫瘤的轉移和浸潤過程[3]。故而,為探討OSCC的發(fā)病原因及對其發(fā)展過程的評價,本研究深入探討了血清uPA、COX-2在OSCC中的表達及其意義,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12 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確診的OSCC 病人90 例(OSCC組)、健康體檢志愿者90例(對照組)。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1)OSCC 病人的診斷標準參考《口腔黏膜病學》第四版中的診斷標準[4];(2)年齡18~65 歲范圍之內;(3)均為首診病人;(4)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OSCC;(5)本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HN-LL-2016-59),獲得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既往具有放化療病史;(2)伴有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3)免疫缺陷性疾??;(4)伴有其他類型的病毒感染;(5)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的病人。
1.2 血清uPA、COX-2檢測方法 病人入院后取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uPA、COX-2 水平,試劑盒均購于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實驗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表1 健康體檢志愿者與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 18.0 版本,計量數據表述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uPA、COX-2 水平比較OSCC組病人血清uPA、COX-2水平顯著的高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2 不同病理學特征的OSCC 病人的血清uPA 水平比較 臨床分期(Ⅲ期+Ⅳ期)、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OSCC組病人血清uPA水平顯著的高于臨床分期(Ⅰ期+Ⅱ期)、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OSCC 組病人,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不同病理學分化的OSCC 病人中,血清uPA 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健康體檢志愿者與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病人的血清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環(huán)氧合酶2(COX-2)水平比較/
表2 健康體檢志愿者與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病人的血清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環(huán)氧合酶2(COX-2)水平比較/
表3 不同病理學特征的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病人的血清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水平比較/(mg/L,)
表3 不同病理學特征的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病人的血清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水平比較/(mg/L,)
2.3 不同病理學特征的OSCC 病人的血清COX-2水平比較 臨床分期(Ⅲ期+Ⅳ期)、發(fā)生淋巴結轉移、低分化的OSCC 組病人血清COX-2 水平顯著的高于臨床分期(Ⅰ期+Ⅱ期)、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及高中分化的的OSCC 組病人,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不同病理學特征的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病人的血清環(huán)氧合酶2(COX-2)水平比較/(IU/L,)
表4 不同病理學特征的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病人的血清環(huán)氧合酶2(COX-2)水平比較/(IU/L,)
口腔癌屬于臨床常見腫瘤,盡管早期具有增殖性紅斑的臨床表現,但不具有特異性,極易被臨床醫(yī)師忽視[5]。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提高病人的腫瘤局部控制率,但多因無法清除腫瘤不徹底導致腫瘤的轉移和復發(fā)。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口腔癌癥病人術后5年生存率不足60%[6]。故而,提高OSCC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及探究其轉移和復發(fā)的相關機制對探尋更有效的OSCC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uPA 屬于蛋白水解酶家族的重要一員,可結合纖溶蛋白酶后溶解細胞基底膜和外基質,這也是腫瘤細胞轉移和侵襲的基本條件[7-8]。此外,uPA能夠與細胞生長因子產生協(xié)同作用,促進上皮細胞三維結構生產微毛細管。Christensen 等[9]研究發(fā)現骨髓瘤、白血病、結直腸癌等多種腫瘤病人均可發(fā)現血清uPA 的異常升高。梁新華等[10]在口腔鱗癌的研究中也發(fā)現,uPA 表達與腫瘤的侵襲與轉移呈正相關。李支堯等[11]認為uPA 可能對鼻咽癌的侵襲轉移起促進作用。劉嶸等[12]研究發(fā)現uPA 與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COX-2 主要存在肝臟、胃腸道及腎臟等組織器官中,屬于誘導型酶,在大多數正常組織中不表達,在炎性因素刺激下可誘導表達。其水平顯著升高后機體組織細胞的黏附功能會得到顯著加強,削弱機體組織細胞在凋亡功能,促進機體組織細胞在增殖和轉錄,因此推測在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及侵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13-14]。徐佳瑛等[15]認為COX-2在正常口腔黏膜細胞中幾乎不表達,50.0%的扁平苔蘚陽性表達,80.0%口腔鱗癌陽性表達,認為COX-2 可能通過改變局部微環(huán)境而影響癌前病變及惡性腫瘤的進展。王永華、柳志文[16]認為COX-2可能通過誘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而促進口腔鱗狀細胞癌中血管的形成,促使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OSCC組病人血清uPA、COX-2水平顯著的高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提示OSCC 病人體內血清uPA、COX-2水平存在異常的升高,uPA、COX-2具有成為診斷OSCC重要指標的潛力。由于uPA、COX-2與腫瘤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遷移、侵襲活躍,管腔的形成加快關系密切,故本結果亦提示OSCC 病人uPA、COX-2升高能加速降解細胞基底膜和外基質,加速腫瘤細胞的擴散、轉移,并為腫瘤細胞的快速增值提供血液保障。
不用病理結果顯示臨床分期(Ⅲ期+Ⅳ期)、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OSCC組病人血清uPA、COX-2水平顯著的高于臨床分期(Ⅰ期+Ⅱ期)、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OSCC組病人,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臨床分期的加深,血清uPA、COX-2逐漸升高,該結果提示血清uPA、COX-2 有助于OSCC 的早期診斷、嚴重程度判斷,評估OSCC的治療效果及了解腫瘤進展狀態(tài),亦可作為OSCC手術和輔助治療的客觀評價指標。
隨著疾病嚴重程度的升高,uPA 系統(tǒng)分子基因轉錄能力及活動逐漸增強,提高了相關蛋白的合成水平。uPA的過度表達能夠加速腫瘤組織的自身降解及ECM的快速降低,進而滿足腫瘤細胞的移動需要,促進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及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和侵襲[17-18]。COX-2表達升高能顯著提高機體組織細胞的黏附功能,促進腫瘤細胞的異常增殖、侵襲及轉錄,袁建梅等[19-20]研究均證實COX-2 在乳腺癌、結腸癌等腫瘤高表達,可促進腫瘤血管的生成及轉移、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參與調解腫瘤細胞增殖與凋亡等過程,這也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OSCC 組病人血清uPA、COX-2 水平較健康對象顯著升高,并且與OSCC 病情進展關系密切,因此本課題組認為uPA、COX-2 可能對OSCC的侵襲轉移起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