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君,肖玥,殷小佳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襄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湖北 襄陽 441000
良好的根管清理和有效的管腔擴大成形是根管治療術成功的關鍵[1]。在彎曲根管的預備中,保留其原始形態(tài)、減小根管偏移和根尖孔封閉性等是根管治療研究的重點[2]。因傳統(tǒng)不銹鋼器械不能隨根管的彎曲而彎曲,進行根管預備時,可能會發(fā)生變形、偏移甚至穿孔等并發(fā)癥。近30年來,因鎳鈦器械具有良好的形態(tài)記憶功能和超彈性而被廣泛運用于臨床[3]。但鎳鈦銼的序列根管預備技術操作相對復雜、成本較高且耗時長,及其連續(xù)旋轉作用于根管內,容易造成器械的疲勞,從而發(fā)生器械分離[4]。2008年,YARED[5]首次將protaperF2 以往復旋轉的方式進行根管預備,由此大量的單支銼運用根管預備的研究報道層出不窮。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WaveOne、Reciproc 等國外廠家生產的單支銼系統(tǒng)[6]。研究報道證明其和普通鎳鈦機用器械系統(tǒng)相比,具有更優(yōu)秀的器械抗疲勞性、抗超扭矩分離能力、臨床使用更便捷及成本更低廉等優(yōu)勢而大量應用于臨床[7]。2018 年國內SANI 公司生產的BS 藍色小旋風單支銼系統(tǒng)已投入臨床使用。本實驗采用BS、WO 兩種鎳鈦銼進行根管預備,并對預備前后的根管進行Micro-CT掃描,分析兩組預備后的根管成形能力。
1.1 主要材料和儀器 WaveOne (DENSPLY,美國) ;BS 小 旋 風 機 用 鎳 鈦 銼 (Sani,四 川 海 納) ;X-SmartTMPlus 便攜式根管馬達、根管長度測量尺 (DENSPLY,美國) ;Micro-CT (TOSHIBA,日本) 。
1.2 方法
1.2.1 離體牙的收集 收集2018 年6~12 月在我科因正畸或牙周病拔除的下頜第一、第二磨牙共50顆。納入標準:①牙冠完整或缺損小于1/2、未行根管治療;②牙根完整且根尖發(fā)育完成;③根管無鈣化和內吸收;④X 線確認為獨立的單根管牙根。超聲潔牙機去除表面軟垢、色素及牙石。牙置于100 g/L福爾馬林溶液中備用。
1.2.2 樣本的制備及分組 分割實驗所需要的單根管牙根,即保留具有一定彎曲度牙根作為觀測對象。計算根管彎曲度均參照Schneider測量法,最終選取中度彎曲根管共20個納入實驗。用10#K銼疏通根管,銼尖與根尖孔平齊,確定根管口處為參照點,測量并記錄該長度,其減去1 mm 設為工作長度。將實驗樣本用硅橡膠材料固定于透明的立方體內并盛有蒸餾水的塑料容器中,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BS 組和WO組各10個根管。
1.2.3 根管預備 實驗樣本均使用X-Smart?Plus便攜式根管馬達和減速手機進行根管鎳鈦器械預備,其運轉方式、扭力大小及轉速等參數均參照廠家要求設定。根管預備中,兩組器械均蘸取170 g/LEDTA 潤滑根管,每換1 次銼均用750 mL/L 乙醇棉球擦拭器械,并在放大鏡下檢查,觀察記錄是否有螺旋加密、解螺旋及折斷現(xiàn)象。3%雙氧水和0.9%生理鹽水交替沖洗,停留時間<5 s。兩組根管預備方法參照廠家的說明書。以上均由一名高年資主治醫(yī)師進行操作。
1.2.4 根管預備后三維圖像重建 將樣本放在特定的載物臺上,Micro-CT對各個實驗對象分別進行掃描,并保證根管預備前、后的掃描位置一致,曝光電壓120 kV,工作電流300 mA,層距50 μ m。通過MimicsResearch20.0 影像分析軟件,分別從垂直方向截取各牙牙體的橫斷面圖片,每個橫斷面均為1 mm層厚,根預后每個牙根各截取5個不同層距 (分別距根尖1 mm、3 mm、5 mm、7 mm、9 mm) ,分別進行圖像重建后,用圖像分析軟件測量其彎曲側和背向彎曲側的根管內壁牙本質的切割量差值,即為器械的中心定位能力。差值越大,代表中心定位能力越差,差值越接近0,代表中心定位能力越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根管銼預備后的根管橫斷面重建圖見圖1、圖2。根管偏移量的計算結果顯示,根管偏移量以BS 機用鎳鈦銼組較小,WO 機用鎳鈦銼組較大。組間比較發(fā)現(xiàn),距根尖孔1 mm、3 mm、5 mm,BS 組的偏移量小于WO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而距根尖孔7 mm、9 mm,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圖1 BS機用鎳鈦銼預備根管后的根管橫斷面
圖2 WO機用鎳鈦銼預備根管后的根管橫斷面
表1 兩種機用鎳鈦根管銼在距根尖不同位置的中心定位能力比較
表1 兩種機用鎳鈦根管銼在距根尖不同位置的中心定位能力比較
?
根管預備的質量決定根管治療的成敗。由于根管解剖的復雜性,對彎曲根管的預備中,保持其原有根管形態(tài)及減小根管偏移顯得尤為重要[2]。大量的報道證明,不銹鋼K銼預備彎曲根管時常會出現(xiàn)根管偏移、器械分離甚至穿孔等并發(fā)癥,因鎳鈦器械具有高彈性、形態(tài)記憶性、強柔韌性和易彎曲性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臨床[3]。但其在操作時需頻繁更換器械,耗時長,極可能引起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甚至發(fā)生器械分離等缺點也多有報道[8]。目前Reciproc 系統(tǒng)和Waveone系統(tǒng)是具有代表性的單支銼鎳鈦系統(tǒng)。相對于傳統(tǒng)的鎳鈦絲,這兩種系統(tǒng)的鎳鈦合金可有效的提高器械工作性能與使用壽命[9]。其以M-wire的加工方式成型,適應各種根管形態(tài),有更佳的彈性和抗疲勞能力。研究證明,這兩種系統(tǒng)在根管預備中,均能很好的保持根管的原有彎曲角度。亦有研究證明,對模擬彎曲根管的樹脂牙預備中,發(fā)現(xiàn)Waveone 比Reciproc更好的保持根管的原始形態(tài)[10]。根管原有形態(tài)、根管偏移量、根管封閉大小、根管內生物膜的數量及剩余牙體量之間息息相關[2]。其運動模式、通路銼的選擇及操作者的經驗等都會引起根管的偏移[11]。
本實驗旨在驗證BS 根管預備系統(tǒng)能很好的保持彎曲根管的原始形態(tài)。實驗中的BS藍色小旋風是近期由成都薩尼公司也是國內首家生產的單支銼系統(tǒng)。本研究選用了BS (06/25) 銼和WO (08/25) 銼,兩組樣本均使用10#K銼疏通根管。兩組器械在距根尖孔7 mm、9 mm的偏移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這兩種鎳鈦銼的使用方法不同。據廠商指導,BS系統(tǒng)在根管壁四周以“刷”的方式提拉,而WO系統(tǒng)以上下提拉的方式進行預備。在距根尖孔1 mm、3 mm、5mm,即根尖、根中段BS 組的偏移量小于WO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其錐度不同有關。其中彎曲根管中段5 mm 處,其偏移量兩者差異顯著。可能是器械在通過彎曲部位時,其金屬發(fā)生形變而要返回原始形態(tài),從而產生的一個回復力形成的根管偏移。BS系統(tǒng)銼由三支銼組成 (025/17、04/20、06/25) ,簡單根管及一般難度根管可一支成型預備,如復雜根管可結合系統(tǒng)銼使用。器械的橫截面形態(tài)也是影響根管偏移的重要因素。BS根管系統(tǒng)采用雙截面設計,上半部分為長方形橫截面,利于切割排屑,尖端為正方形橫截面,利于穩(wěn)定,增強抗折裂能力。它在根管預備時可以預彎,加熱60℃時恢復原樣。
本實驗采用Micro-CT (microcomputedtomography,微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 為Toshiba-64 排CT,能重建出三維圖像,在不破壞樣本的情況下能清楚了解內部微觀結構信息,在采集樣本的圖像時,每層層距50 μm,具有良好的“顯微”作用,且測量結果與實際結果一致性和可重復性強,能進行牙體硬組織成像和高精度形態(tài)分析,是研究牙體硬組織的有效工具[12]。MIMICS 是Materialise 公司發(fā)明的一種醫(yī)學影像控制系統(tǒng),是二維圖像和三維工程學的連接橋梁。本實驗將Micro-CT 技術和Mimics 軟件相結合,建立單支鎳鈦銼對彎曲根管預備后的三維重建模型。
本實驗證明,與WO 相比,BS 系統(tǒng)亦具有較好的中心定位力,尤其在根尖和根中部分。本實驗采用離體牙作為樣本,與樹脂牙相比較符合臨床實際,但由于牙齒的硬度、含水量及其根管形態(tài)的差異,無法使樣本標準化導致其差異,需進一步的研究,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