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出了不少巾幗不讓須眉的大才女。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名叫朱淑真的古代大才女。她比李清照要小幾十歲,但基本上算同時代的人。她是唐宋以來,今存詩詞數(shù)最多的一位女詩人、女詞人,留下來的詩、詞加在一起有近400首,比李清照還多。清著名詞人陳廷焯在他的《白雨齋詞話·卷二》中有說:“朱淑真詞,才力不逮易安(李清照),然規(guī)模唐、五代,不失分寸。”《卷五》又說:“朱淑真詞,風致之佳,情詞之妙,真可亞于易安。宋婦人能詩詞者不少,易安為冠,次則朱淑真。”她在書畫方面的造詣也很高,尤擅畫梅竹。
在介紹她之前,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場已經(jīng)打了幾百年的筆墨官司———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生查子·元夕》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吧,但它的作者是誰?一直以來也無定論,很多人說是歐陽修寫的,但也有很多人說是朱淑真寫的,我覺得朱寫的可能性更大一點。因為這明顯就是一首想要約人私奔的詞,不像是思想較保守的歐陽文忠公能寫得出來的,反倒是朱更有可能會寫出來。為什么呢?您慢慢地往下看。
朱淑真,生卒年月不詳,有人根據(jù)其作品,推算出她生活的年代,應該是在公元1135年至1180年前后。出生地也不詳,《四庫全書》定其為“浙江海寧人”,一說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身世亦不詳,有人說她是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也有人說她是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的??傊?,是個大門大戶吧。也就是說她少女時代的生活還是相當好的。再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婚結的是比較晚的,但是情竇卻開得比較早。
所以,朱早期的作品,有很多是少女懷春題材的,有人說她是歷史上所有女詩人和女詞人當中,最膽大的一位女詩人和女詞人,那是也不是呢?咱們看了再說:
一
初合雙鬟學畫眉,未知心事屬他誰。
待將滿抱中秋月,分付蕭郎萬首詩。
二
火樹銀花觸目紅,極天歌吹暖春風。
新歡入手愁忙里,舊事經(jīng)心憶夢中。
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三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臺。
您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比起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要奔放、熾熱得多了?
不過呢,她跟李清照相比,真是同才不同命。雖然李二婚嫁的也是一個渣男,不過李很快就擺脫了那個渣男,結婚不到一百天就離了。再說人家李一婚嫁的可是趙明誠,絕對是一位人品、學識、家庭條件都相當優(yōu)秀的佳公子,還是一位寵妻狂人,是以李無疑是享受過婚姻的幸福與甜蜜的。
朱嫁的卻一個要學問沒學問、要體貼沒體貼、只知一味鉆營、俗氣沖天的小吏,你想她一個從小被富養(yǎng),又才華橫溢的文學女青年,又怎么可能會跟這種人吃到一個鍋里呢?
丈夫整天在外花天酒地,根本就不把她放在心上,更有甚者,還經(jīng)常會帶些來歷不明的女人回家過夜,她一個弱女子,又能怎么辦?下面她寫的這兩首小詩,就很好地說明了她當時的那種心境:
一
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
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以休生連理枝?
二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離婚嗎?之前,我給大家介紹李清照時,曾說過,依照宋朝的法律,女方只有在丈夫失蹤滿三年和丈夫因為犯罪而被編管(也就是被判了流刑的)這兩種情況下,才可以提出離婚,否則,女方是不能單方面主張離婚的。但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丈夫犯了法,但并沒有東窗事發(fā),妻子告丈夫,告贏了,丈夫被判了編管,然后,妻子再依照上面所說的第二種情況,申請離婚。不過,因為妻告夫,不合禮法,所以妻子也被判入獄兩年。李清照當年就是與那個名叫張汝舟的渣男這么離的。
而她卻是兩頭都夠不著,所以,她是沒辦法離婚的。那她又怎么辦呢?居然是相思!而她作為一個有夫之婦,丈夫對她又不好,她相思誰呀?可能是她在做姑娘時,曾經(jīng)遇到過的一個兩小無猜的戀人;也可能是她因為實在無法忍受這無愛的婚姻,而紅杏出墻了。所以,即便是她真的有這么一個“心上人”,那她的這種相思在絕大多數(shù)時光里,也只能是一種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的“無從寄”的相思,就如她在這首《圈兒詞》中所寫的那樣: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里。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會圓,月圓了會缺。整圓兒是團圓,半圈兒是別離。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我意。還有數(shù)不盡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兒圈到底。
朱后來怎么樣了?并無明確記載。不過,倒是有種說法,流傳甚廣———
后經(jīng)戰(zhàn)亂,朱的丈夫在戰(zhàn)亂中丟了性命,她只得回了娘家。她回娘家后,竟很快又和一個書生發(fā)生了私情。在那個禮教盛行的年代,她這種行為無疑是大逆不道,有違倫理綱常的,偏又很快就東窗事發(fā)了。我們可以想見:一時間市井中人吐向她的口水會有多少。結果沒過多久,她就抱恨而終了(一說是投水自盡了)。尤可悲者,她的父母大約也是因恥其所為,不僅連尸都沒給她收,甚至還把她的詩稿全都付之了一炬。幸虧在她去世后,有個名叫魏仲恭的人,將當時還能找到的她寫的詩詞全都收集了起來,刻成了十卷《斷腸集》,不然,朱淑珍這位大才女,很可能就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