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劉智勇
《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是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萬以內的數》這一單元例8的教學內容,教材中給了4種電器的價格,要求比較電視機和空調的價格以及電視機和電冰箱的價格。
教材精心選擇四種電器單價的數據:有四位數,也有三位數;四位數中最高位上的數有不相同的,也有相同的。這的確為學生探索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以往的實際教學中,學生不能領會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教師按教材的編排進行教學,教學過程平淡如水,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是學習素材不吸引學生,還是知識本身缺乏吸引學生的因素呢?在新一輪的教學前,我決定進行一次學前調查。
我設計了如下的題目,在學習這一課之前進行了一次小調查。
在○里填上“>”“<”或“=”。
357○458 9330○8740 786○783 9362○9370
1000○999 588○5880 3□□○4□□ 8□□○8□□□
你覺得哪幾道題最容易比較大???為什么?
學生完成后,我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了統(tǒng)計,前6題中,62名學生中只有兩名學生有錯,后面兩題中,除了個別學生沒能弄清題目的意思導致出錯外,大部分孩子的作業(yè)全對??磥斫涍^前面數的讀寫與組成的學習,以及一年級百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順利地將數的大小比較的經驗和方法進行遷移學習和使用。對于哪幾道題最容易比較大小,62名學生中有39名學生認為1000○999和588○5880最容易比較。學生的判斷理由有的直接聚焦到一個是四位數,一個是三位數,四位數大;有的則從整體上作出了歸納:比較位數就可以了。
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這一知識,前面鋪墊的東西太多,一年級的學生對這個知識又會作出怎樣的解答呢?我又到一年級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經過調查,我發(fā)現一年級的孩子雖然沒有能正確讀出萬以內的數,但他們對于數的大小比較的判斷卻都是正確的。
兩次的調查可以看出,比較數的大小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所以用純數學的眼光來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學生難免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缺少一份學習的動力?;谝陨系恼{查和分析,我決定對《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進行一點小小的探索與嘗試。
針對以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設置了如下的情境和問題:
問題一:老師準備買一款洗衣機,我跑了兩家大商場(出示:價格),你建議我到哪家商場買?為什么?
學生交流后追問:圖中都沒有出現具體的數字,你們怎么能看出五星電器的便宜的呢?
小結:不同位數的數比較大小,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
問題二:老師打開支付寶一看(出示圖一),請問可以買到這臺洗衣機嗎?為什么?
圖一
圖二
追問: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買得到,什么情況下買不到呢?
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出示價格牌中某一位上的數字,引導學生思考錢夠還是不夠。
小結提問:剛才我們討論能不能買到這臺洗衣機,其實就是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結合剛才的討論,想一想,我們怎么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
學生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首先比較兩個數的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就?。晃粩迪嗤臅r候就先比最高位數,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再比下一位……
問題三:老師的微信錢包里也有零錢(出示圖二),現在能夠買到這臺洗衣機嗎?為什么學生又一次進行思考和爭論,在學生又一次進行思考和爭論,在思辨的過程中再一次鞏固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問題四:請你來當小老師,出幾道數的大小比較的題考考同桌,出完題后在另一頁紙上寫下你的標準答案。
學生出題,互相解答,課后思考。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出示完整的數讓學生比較,而是通過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出示一個個不完整的數去激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比的重點,從而掌握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課前的調查顯示,三位數與四位數的比較是學生認為最容易進行的,教材中把它放在學生的交流中進行,無疑丟失了一個給所有學生發(fā)現這一知識的機會,但是如果只是干巴巴地呈現一個三位數和一個四位數,也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里問題的呈現要讓學生關注到數的位數,而忽略每一位上具體數,才能讓學生領會到比較兩個數,先看位數。顯然,問題中兩位被擋住數字的價格牌燃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幫助他們做出了合理地選擇與解釋。這與平時模樣不同的問題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激起了學生思考的欲望,也讓學生輕松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的第一招:比位數。
學生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的第一種類型后,我仍然沒有出示完整兩個三位數去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而是出示了支付寶里的錢,讓學生判斷我的錢夠不夠買這臺洗衣機。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發(fā)言進行了板書。板書中有的是具體的數字,也有的是用方框代替數,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在比較相同位數的數的大小時,我們要注意的是關鍵數位上的數,比如最高位上的數的不同,那只要看最高位上的數,后面的數位上是多少就不重要了,方框代替數正好完美地達到了這一目的。經過一次次交流與辯論,學生理解并掌握了比較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他們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對夠不夠買進行判斷,同時要能夠正確判斷別人的意見,在與同學的對話與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考,從而積累知識經驗,最終形成自己的完整的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知識掌握得如何,要看用得怎么樣。但單純的解題練習會給剛剛一頭激情的孩子潑下一盆冷水,如何讓他們保持這份激情呢?一番思考,我決定給他們一次出題的機會:出幾道題考考你的同桌。學生出的題有的很常規(guī),但也有些有陷阱,甚至有些題把自己也陷進去了。有名學生出了這樣的題:□4□□○□□4□,也許這名同學自己在出題的時候只注意到了4所在的位置,因此給的“標準答案”是>,而這道題,其他同學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究竟誰對誰錯,學生又展開了一次討論,對于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又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常說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我想,這其中的關鍵不是怎么摘桃子,而是把桃子放在什么地方,只有當桃子的位置放得合適,學生才會有跳的欲望,也才會有跳的激情,他們才會主動去思考如何摘桃子。在教學中,我們要多創(chuàng)設一些能讓學生跳起來的問題情境,真正點燃學生思維,讓學習在不斷的思考中行進,在行進中收獲方法,讓學生真正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