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憲敏
[摘? ? ? ? ? ?要]? 信息技術科學時代,學生最不需要的是教給他們更多的信息,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信息,判斷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要想更好地接近這個教育的烏托邦,教師角色面臨重塑,教師對自己角色的理解直接影響這場變革的成敗?;趯W習科學和學習工程學,分析重塑教育的目的,給出教師學習工程師角色的能力模型,為教師適應未來的教學指明方向。
[關? ? 鍵? ?詞]? 學習科學;學習工程師;學習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39-0220-02
2020年初,線上學習在國內全面展開,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學習指導水平是一種挑戰(zhàn)。隨著經(jīng)濟的開啟,很多行業(yè)面臨重新洗牌。美國企業(yè)大裁員,西海岸的俄勒岡大學裁去了280名員工,美國大學——號稱“美國人的鐵飯碗”已經(jīng)打破,將作為第一次大學裁員載入美國史冊。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
2020年5月1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fā)布《關于對擬發(fā)布新職業(yè)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新增包括“在線學習服務師”在內的10個新職業(yè)。在線學習服務師是運用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工具),為學生提供個性、精準、及時、有效的學習規(guī)劃、學習指導、支持服務和評價反饋的人員。
一、教師認知革命
(一)指數(shù)型思維
這個世界并沒有變,只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發(fā)生了變化。[1]未來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體、能夠精確操控自己情緒的神奇精妙的算法、急速襲來的人工氣候災難以及每10年就得換個職業(yè)的需求。
人生邏輯不再是線性的。人類發(fā)展到1500年僅5億人,而到了2019年,人口激增到72億。我們初等數(shù)學學的內容大部分是2000多年前的知識,微積分建立之后,特別是20世紀之后的數(shù)學占整個數(shù)學知識大廈的95%。所有科技類產(chǎn)品成本以指數(shù)型幾何級數(shù)縮小。
(二)重塑教育的目的
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報告中我們能找到教育的方向。1972年《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科學技術革命把人類帶入了學習型社會,人們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這次信息科學技術大變革。1996年《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提出重塑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2015年提出要重新定義知識、學習和教育,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所在。
哈佛大學瓦格納在《教育大未來》中說,19世紀,具有讀寫能力可以成為一個優(yōu)秀公民;20世紀,讀寫算是公民一種基本能力;未來的公民需要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能力、靈活性與適應力、主動進取與開創(chuàng)精神、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評估與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與想象力七種關鍵能力。
清華大學教育團隊在《教育學導論》(慕課)中指出:“大學探索人才培養(yǎng)目標應該圍繞7種能力設計?!薄艾F(xiàn)在教育體系只注重知識,未來創(chuàng)新人才所具備的特征更要求具有自信心、志趣、人格、價值觀、獨立性、分析、能力等?!辈⒃谶@個基礎上提出了“人才價值、能力、知識”三位一體的價值導向的教育理念。
(三)挑戰(zhàn)式教學
著名的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曾經(jīng)問世人:“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讓人吃驚?”
教育技術的擁戴者會從學校傳統(tǒng)教育的保守性角度來回答,而信息技術的反對派則會從技術的負面來回答,都是“認知偏見”和“證實性偏見”。
“挑戰(zhàn)式教學”把學生推到了解決實際性、挑戰(zhàn)問題的前沿。2020年,全球范圍內的線上學習、直播課堂,近10年來,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智能助理、物聯(lián)網(wǎng)、移動交互、3D打印、交互式書籍、增強現(xiàn)實技術、全息圖等技術吸引了一大批教育教學改革者。技術已經(jīng)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其實技術本身并不壞[2]。正面回答了“技術如何改變教學”“技術如何釋放終身學習者的潛能”。技術“技因”是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最大的、最快的變量,它能反過來推動教育教學模式這個“模因”的變化,能順應人類學習“基因”的天性。而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元素就是“教師”。
(四)批判性思維
現(xiàn)在的學生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原著居民,抵制、排除信息化教學,無異于目前很多沒有拓展線上業(yè)務的實體店被網(wǎng)絡電商排擠消亡的教訓。學生最需要的是理解、選擇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其實,幾百年來,這一直是西方自由主義教育的理念。但時至今日,他們也從未實現(xiàn)這個理想。為了更好地接近這個教育目的,教師作為一個關鍵角色,需要終身學習,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要想更好地接近這個教育的烏托邦,教師角色面臨重塑,教師對自己角色的理解必然直接影響這場變革的成敗。教師變成了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教學生擁抱未知,保持心理平衡。
懷特海說:“一所大學的理想,不是知識,而是力量。大學的職責就是把孩子的知識轉變?yōu)橐粋€成人的力量?!盵3]
二、學習科學的共識
(一)教授主義的缺陷
誕生于20世紀初的教授主義,為社會工業(yè)化的大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勞動者,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但歷史發(fā)展到信息科學技術時代,日新月異,僅教給學生程序性和記憶性的知識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學習者還必須進行批判性深入學習,具有綜合素質。
另外,教育很復雜,學校教育僅是教育的一部分。喬布斯(加州文理學院)、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哈佛大學),都是大學退學,這三個人雖然沒有完成大學教育,但是創(chuàng)造性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一直具有,這才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
遺憾的是,我們都是教授主義的產(chǎn)物,很多人對學習科學知之甚少,好多人還在用教授主義的觀點來解讀現(xiàn)在和未來的教學。因此,不僅教師,所有人都急需對學習科學有新的認知。
(二)學習科學的共識
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社會化發(fā)展的需要,科學家們在建構主義、認知科學、教育技術學、社會文化研究、學科知識研究等學科間交叉合作的過程中萌發(fā)了一些新的點子、研究出一些新的方法,于是一種新的研究教育學的跨學科領域的學習方式應運而生。它不僅研究學校課堂的正式學習,也包括發(fā)生在家里、工作期間以及同事之間的相互學習。
20世紀90年代,科學界對學習科學達成共識:更深刻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注重教,也注重學;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建立在學習者已有知識上的重要性;反思的重要性。
(三)學習工程師
學習工程師運用學習科學、信息技術科學來幫助學習者和教師設計學習過程,通過學習工程師這一新的職業(yè)迅速地普及于學習的過程。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角色,面臨向學習工程師角色的升級的重要責任。
(四)學習設計
學習設計是把學習與教學原理轉化成教學材料、活動、信息、資源和評價的規(guī)則這一系列的反思的過程。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分析,開發(fā)教學策略,開發(fā)和實施評價,在目標—策略—評價三者之間循環(huán)反復。制訂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分析,編寫學生行為表現(xiàn)目標,開發(fā)評價的工具和教學策略,開發(fā)選擇教學材料,設計實施教學的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根據(jù)形成性評價分析學習者和學習環(huán)境并修改教學,建立反思框架重塑目標,再進行教學分析等,如此反復。根據(jù)教學系統(tǒng)模型進行轉化性反思實現(xiàn)有效教學,最終建構教與學的一致性。
三、教師的學習工程師角色能力模型
(一)設計思維
學習設計作為一個創(chuàng)造性項目,需要具備設計思維。像比爾·博內特的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所說的,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人生,開啟人生的圓形。
(二)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環(huán)境
研究各種情景下,例如STEAM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學習工程師角色是整個過程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自身的思考,使學生對概念達到深刻的理解,學習的知識能長期存儲。
(三)學習工程師基礎能力
教師要有激情,對學習者有耐心,具有教與學的內質,善于與教師管理者和學生共事,具有專業(yè)引導能力,掌握來自學習科學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教師自身首先要進行學習,學習領域包括認知科學、教育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神經(jīng)科學、教育學、設計研究、教學設計等。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
(四)學習工程師專業(yè)能力
1.熟知五大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知科學、教育技術學、社會文化研究、學科知識研究。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均衡和統(tǒng)一。
2.熟知學習環(huán)境與方法,具有設計能力、教練能力、輔導能力和評價能力,掌握當前的趨勢混合式學習的方法,能夠運用績效改進技術,進行轉化性反思,設計目標—措施—評價三者循環(huán)的有效性教學OBE,持續(xù)改進教學CQI,掌握至少一種學習系統(tǒng)模型進行學習設計。
3.擅長運用各種技術,數(shù)字化學習技術,測量與評估技術,有益于在學習中使用最新的技術工具、熟知知識產(chǎn)權等。
4.學習經(jīng)濟和管理學,掌握基本的經(jīng)濟學規(guī)律和管理學基本知識,會對學習進行管理、對學生管理、對組織管理等。教師角色定位后,需要思考教什么,如何建構教與學的一致性等一系列有效性教學問題。
教育的烏托邦,目前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是如何在學習科學的基礎上重塑學校教育,這也是新時代的一次教育大變革,教師、家長、學校領導、決策者以及教育研究者都應該做好準備,共同參與,為未來而學,為未來而教。
參考文獻:
[1][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美]約翰·庫奇.學習的升級[M].徐燁華,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注.北京:文匯出版社,2017.
[4][美]R.基思·索耶.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徐曉東,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澳]約翰·比格斯.卓越的大學教學建構教與學的一致性(第四版)[M].王穎,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