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祥 邊少鋒 馬金寶 方向前
摘 要:調查比較了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和農戶模式的光熱資源利用率、氣象災害(暴雨)和病蟲害損失率、生產效率、節(jié)本增效、產后儲存損失率,結果發(fā)現(xiàn),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較農戶模式的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15%以上,氣象災害(暴雨)損失率降低了4.88%,病蟲害損失率降低了3.31%,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了4.97%,生產效率提升了24.62%,節(jié)本增效10.05%。
關鍵詞: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高產高效
吉林省東部濕潤區(qū)坡耕地的玉米生產存在著水土流失嚴重、耕層質量下降等問題,本研究團隊以壟側少耕栽培、秸稈還田、秋季深松等關鍵技術為核心,集成了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通過等高耕作,防止水流攜帶大量耕層土壤順壟而下;通過壟側少耕栽培,對壟的一側進行耕作,另一側當年處于閑置狀態(tài),使壟與壟之間形成阻水埂,減緩徑流對耕層的水蝕,防治農田水土流失。本文對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和農戶模式的光熱資源利用率、氣象災害和病蟲害損失率、生產效率、節(jié)本增效、產后儲存損失率等進行調查、分析,為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的進一步示范推廣提供理論支持。
一、試驗設計
試驗地設在敦化市沙河沿鎮(zhèn),年降雨量650mm,有效積溫2500℃,海拔520米。試驗田平均坡度為10°,設2個處理,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秸稈粉碎→秋季深松→春季施入底肥→扣半成新壟→人工播種→封閉除草→苗期管理→追肥→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獲;農戶模式(CK):秸稈離田→滅茬起壟→播種→封閉除草→苗期管理→追肥→病蟲害防治→人工收獲。
兩種模式的玉米生產在一個示范田進行,每個模式面積30000m2。調查兩種模式的產量、光熱資源利用率、氣象災害和病蟲害損失率、生產效率、節(jié)本增效、產后儲存損失率等指標。
二、結果與分析
1.產量。對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和農戶模式的產量進行分析(圖1),結果表明,壟側保土耕作模式的產量比農戶模式的產量高16.89%。
圖1兩種模式的產量對比
2.光熱資源利用率。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核心是采取綜合措施,提升農作物的光熱資源利用率。本研究通過觀測兩種模式的光輻射量、地溫和氣溫,計算了兩種模式的光能利用率和熱量利用率(表1),結果發(fā)現(xiàn),壟側保土耕作模式在苗期、拔節(jié)期、抽雄-吐絲期、灌漿期的光能利用率分別較農戶模式高17.86%、16.13%、17.95%、19.51%。熱量利用效率方面,壟側保土耕作模式在苗期、拔節(jié)期、抽雄-吐絲期、灌漿期的熱量利用效率分別較農戶模式高18.18%、16.67%、15.69%、22.92%。
3.損失率。調查統(tǒng)計了兩種模式的氣象災害(暴雨)損失率、病蟲害損失率、產后儲存損失率(表2)結果發(fā)現(xiàn),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的氣象災害(暴雨)損失率、病蟲害損失率、產后儲存損失率均低于農戶模式,分別降低了4.88%、3.31%和4.97%。
4.生產效率和節(jié)本增效?;趦煞N模式的投入和產出指標,運用DEA-Tobit模型比較了兩種模式的生產效率(表3),結果表明,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較農戶模式的生產效率提升了24.62%。對兩種模式的投入和產出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了不同模式生產效益情況(圖2),結果表明,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較農戶模式節(jié)本增效10.05%。
三、結論
由于壟側栽培技術是在原壟的一側(半壟)上進行保墑少(免)耕栽培的耕作方式,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深松。秋季深松同時可以更好地貯蓄冬季降水,提高深層的土壤含水量,同時還有利于雨季淺層耕層土壤水分的下滲。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中的秸稈還田主要用于改善土壤結構,使耕層的物理性狀更加有利于作物生長,同時提高有機質含量和增加土壤養(yǎng)分。坡耕地玉米壟側保土耕作技術模式在實現(xiàn)高產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高效,其中,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15%以上,氣象災害(暴雨)損失率降低了4.88%,病蟲害損失率降低了3.31%,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了4.97%,生產效率提升了24.62%,節(jié)本增效10.05%。
參考文獻:
[1]李全起,陳雨海,吳巍,等.秸稈覆蓋和灌溉對冬小麥農田光能利用率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6,17(2):243-246.
作者簡介:趙洪祥(1973-)男,吉林榆樹人,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玉米旱作節(jié)水技術,坡耕地合理利用和覆蓋作物高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通訊作者:邊少鋒。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2018YFD03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