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屬于中耳炎癥性疾病,為非化膿性,是中耳炎中最為常見的。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聽力下降并伴有中耳積液[1,2]。該疾病的主要治療原理為將受阻的咽鼓管開放,促進中耳內、外氣壓的平衡恢復[3,4]。傳統(tǒng)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案為在顯微鏡下進行鼓膜切開置管術,但療效欠佳[5]。鼻內鏡下應用曲安奈德沖洗咽鼓管治療是近年來臨床新興的治療方案,現為探究將該方案應用于該疾病患者中的治療效果,特選取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入院的80 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8~56 歲,平均年齡(41.88±5.90)歲;病程2 個月~1 年,平均病程(6.40±2.01)個月;患病部位:右耳21 例,左耳19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7~55 歲,平均年齡(41.60±5.95)歲;病程2 個月~11 個月,平均病程(6.45±2.10)個月;患病部位:右耳22 例,左耳18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患病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6]:①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對本研究中涉及的藥物無相關禁忌;②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鼓室積液、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等臨床癥狀。
排除標準[7]:①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精神障礙;②機械性呼吸阻塞是由慢性鼻咽鼻竇炎、鼻咽癌致使的;③合并肝臟、腎臟嚴重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于鼓室內注射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治療。將患者調整為側臥位體位,將1%利多卡因(北京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2388)滴入患者的耳內進行表面麻醉,再對外耳道應用75% 酒精棉片消毒。將耳鏡通過顯微鏡觀察下置入耳內,用鼓膜切開刀將鼓膜以放射狀切開,應用吸引管將鼓室內積液抽取干凈,再給予1 ml 地塞米松(上海通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399)以及1 mg 糜蛋白酶(上海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113)治療。給藥完畢后,將 T 型管的尾端用中耳鉗夾住,再于鼓膜內置入T 型管前端的一側,并留另一側于鼓膜外,再將1 根碘仿紗條置入外耳道內,并留置1 d。
1.2.2 觀察組 患者于鼻內鏡下應用曲安奈德沖洗咽鼓管治療。將患者調整為仰臥位,于患側鼻咽部上放置1%丁卡因(江蘇九旭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09)以及1%腎上腺素(丹東醫(yī)創(chuàng)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1020623)浸潤過的棉片進行表面麻醉,麻醉起效后,將棉片取出。再于歐氏管中置入1 mm 直徑的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導管,在鼻內窺鏡輔助下將歐氏管置入咽鼓管口,再向咽鼓管中推入3 mm 曲安奈德(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604)治療,待咽鼓管中有粘稠液體流出,各項操作均完成后,取出歐氏管。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8]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復發(fā)情況、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治療前后AQP-4 水平、AQP-1 水平、純音聽閾值。①療效判定標準:根據鼓室積液量以及耳悶、耳聾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臨床療效評定,顯效:鼓室積液消失,耳悶、耳聾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鼓室積液減少,耳悶、耳聾等臨床癥狀緩解;無效:鼓室積液未減少甚至增加,耳悶、耳聾等臨床癥狀未緩解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不良反應包括化膿性中耳炎、永久性鼓膜穿孔、骨膜鈣化以及鼓膜萎縮。③治療1 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復發(fā)情況,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隨訪無失訪者。④對比治療前以及治療6 個月后患者的純音聽閾值,將患者安排在標準隔音室內,調整不同程度的音頻,測定患者的純音聽閾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復發(fā)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復發(fā)情況對比 [n(%)]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2 例發(fā)生化膿性中耳炎,2 例發(fā)生永久性鼓膜穿孔,5 例發(fā)生鼓膜鈣化,5 例發(fā)生鼓膜萎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5.00%(14/40);觀察組患者中,1 例發(fā)生鼓膜鈣化,2 例發(fā)生鼓膜萎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0%(3/40)。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QP-1、AQP-4 水平對比 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AQP-1、AQP-4 水平分別為(3.30±0.78)、(17.70±3.38)μg/L,觀察組患者的AQP-1、AQP-4 水平分別為(3.33±0.79)、(17.71±3.39)μg/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AQP-1、AQP-4 水平分別為(8.49±1.38)、(35.99±6.08)μg/L,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40±1.21)、(31.40±6.00)μ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純音聽閾值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純音聽閾值為(31.31±2.61)dB,與對照組的(31.20±2.60)dB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純音聽閾值為(21.70±1.19)dB,低于對照組的(25.01±1.66)dB,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屬于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該疾病致病因素較為復雜,與咽鼓管功能、免疫反應以及感染等多因素有關。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原則為對癥治療、提高中耳通氣引流以及將中耳積液清除,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tǒng)臨床多是在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手術創(chuàng)口大,易對鼓膜造成損傷。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完善,鼻內鏡已得到廣泛應用,在鼻內鏡下進行手術,手術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術野清晰,現為探究該手術治療該疾病的具體效果,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純音聽閾值為(21.70±1.19)dB,低于對照組的(25.01±1.66)dB,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傳統(tǒng)治療方案雖操作簡便,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中耳鼓室在術后無法使氣壓在短時間內恢復平衡,進而導致對咽鼓管的功能障礙糾正效果欠佳。而在鼻內鏡下應用曲安奈德沖洗咽鼓管進行治療中,曲安奈德屬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對變態(tài)反應有效抑制,進而使細胞因子的動態(tài)平衡得以有效維持,使中耳受超敏反應的侵害得以降低。將該藥物經鼻內鏡的輔助下對咽鼓管進行沖洗,創(chuàng)口較小,給藥安全性較高,可有效清洗鼓室,藥物直接與耳腔接觸,使咽鼓管以及鼓室黏膜中局部水腫癥狀得以緩解,進而促進聽力的恢復。且此類治療方式可顯著縮短通氣時間,降低了鼓室積液再發(fā)率,進而提高了治療安全性。
AQP-1 是存在纖維細胞以及各組織毛細血管內的主要因子,參與了水運轉,與內耳淋巴液平衡有較大聯系,該因子可對中耳腔微環(huán)境有效維持,而AQP-4 與聽力水平成正相關關系。結合本研究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AQP-1、AQP-4 水平分別為(8.49±1.38)、(35.99±6.08)μg/L,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40±1.21)、(31.40±6.00)μ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治療方案可顯著提高AQP-1 以及AQP-4水平,說明聽力水平顯著恢復。
綜上所述,給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鼻內鏡下應用曲安奈德沖洗咽鼓管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聽力水平,且復發(fā)率較低,臨床推廣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