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舟
錢穆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史學大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但是,錢穆的學歷卻只到中學為止。他18歲的時候,開始當鄉(xiāng)村小學教師,依靠自學,逐漸由教中學到教大學,完全靠努力而不靠學歷文憑獲得了教授的資格。
錢穆先生治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專一和執(zhí)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忌浮光掠影,二忌隨波逐流。錢穆在鄉(xiāng)村教小學的時候,業(yè)余時間就已經讀了很多書籍,別人稱其“博學多才”。有一年假期,他臥讀《后漢書》,忽然想到曾文正公教人讀書,必是自首至尾通讀全卷,而自己常常隨意翻閱,不能定心聚意。錢穆告誡自己,讀書方法應當立即改進,于是從此立志:每次讀書必須仔細讀完,方可放下。這個讀書治學態(tài)度的改變,讓他堅持不懈地閱讀了不少經、史、子、集,而且多有所得。例如他讀《馬氏文通》是一字一句讀下來的,一條都不疏略。而且他聯(lián)想到可仿照馬氏的論字法,在讀《論語》的時候便注意句法,待到按如此方法將《論語》讀下來,便形成了《論語文解》一書,這是錢穆著的第一部書。他后來又讀《墨子》,邊讀邊想,參照孫詒讓的《墨子間詁》,對自己的學習方法、思想方法有嚴格的反省。由于有了扎實的學術知識準備,他的《先秦諸子系年》一書才能以詳慎的考辨,被公認為清代考證諸子之學的總結。
有人說錢穆治學是“獨立苦學,外絕聲華,內無假借”,大體指出了他的治學個性不隨波逐流的一面。他,36歲時到燕京大學任教,得益于顧頡剛先生推薦。對此,錢穆雖然非常感謝,但是卻毫不掩飾在學術上與顧頡剛先生的分歧。當時他在燕京學報上發(fā)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便與顧頡剛的觀點大不同,好在顧顏剛不僅不介意,而且保持了二人間的友誼。梁啟超為前輩學人,曾著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對此書有許多不同看法,但是他不避忌諱,同樣以此題目開課講自己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還有一次,錢穆在課堂上批評錢玄同的學術觀點,旁人告訴他錢玄同的兒子也在班上聽課,要他不要惹出不必要的麻煩。錢穆卻說:“學術上如果要顧忌的話,還有什么可講的呢?”
作為一代大師,錢穆先生通過自己的勤勉努力,卓然成家,而且在學術上堅持和而不同,始終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治學個性,這種治學的個性態(tài)度,即便在現(xiàn)在看來,依然顯得非常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