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福崇
摘 要:公共服務如何增進民生福祉是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獲得感可以成為評判公共服務成效的重要標準。綜合獲得感的時間比較維度和公共服務維度,從勞動就業(yè)、基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5個方面的主觀評價界定民生獲得感,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2012—2016年的面板數據,在省級層面匹配了公共服務統(tǒng)計年鑒,從宏觀結構和微觀評價互動的角度,探討公共服務提升民生獲得感的內在邏輯。在時間維度上,中國公民的民生獲得感不斷增強,但是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省際比較看,經濟發(fā)展程度較高的省份民眾獲得感較高,中西部省份民眾的獲得感相對較低。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可以顯著地增強民生獲得感,民眾對社會公平的認知對獲得感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這一結論十分穩(wěn)健。機制分析發(fā)現,財政投入直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質量,進而提升了民生獲得感。增進民生福祉和提高公民獲得感,需要各級政府切實踐行新發(fā)展理念,堅持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享發(fā)展,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社會公平建設。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財政投入;均等化
基金項目:復旦大學2019年“泛海學者”資助計劃(復旦-泛海201918110170039)
[中圖分類號] D619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0)002-0115-014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0.002.011
一、前言
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發(fā)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民生“獲得感”是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一個概念,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為民的歷史底色。公共服務是福祉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促進民生獲得的重要途徑[1]。
公共服務如何促進民生福祉是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既有研究大多以公共服務供給為視角,試圖從政府內部分析公共服務發(fā)展失衡等問題,探索公共服務的影響因素,由此導致研究局限于政府內部流程,對公眾感知和公民評價的重視程度不夠。有研究指出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不斷增進人民福祉,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現實基礎[2]。事實上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精細化、個性化、全方位覆蓋的公共服務是公共管理實踐一直探討并試圖解決的問題[3],獲得感可以成為評價公共服務成效的重要指標。另有研究指出,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多元主體協(xié)同供給模式,可以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有效解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4]。這些研究深化了學界對于公共服務的理解,對于如何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從公共財政的角度看,政府應該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匹配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5]。
獲得感的提出使得這類研究出現了一個新的角度。獲得感是人民群眾基于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實際收益的考量和比較而產生的感覺[6],獲得感綜合了實際收益和主觀評價,因此比幸福感和滿意度更加客觀穩(wěn)定[7]?!矮@得感”的提出成為新時期詮釋幸福的全新語境[8]。本文以民生獲得感為因變量,探討公共服務投入對于民生獲得感的影響,嘗試從基本功服務均等化的角度提出新時代增進民生福祉和國民獲得感的路徑和方法。
關于獲得感的研究,目前主要有社會比較和公共服務兩個維度,而綜合兩個維度的研究非常缺乏。比如有研究從社會比較的角度指出中國社會穩(wěn)定的深層次根源在于民眾的獲得感較高[9]?,F有研究為對獲得感的深入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實證研究主要是基于截面數據或者時間序列數據,獲得感作為一種主觀的評價受到個體特質和宏觀結構等因素影響,而這無法在單次觀測中得到很好的解決。本文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2012年至2016年的面板數據,同時在省級層面匹配了公共服務統(tǒng)計年鑒數據,從宏觀結構和微觀層面互動的角度研究公共服務投入與民生獲得感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研究結論能夠為政府通過公共服務進一步提升民生獲得感,實現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享發(fā)展,進一步促進均等化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綜述和理論探討
現有文獻主要從社會比較和公共服務的角度界定獲得感,但是綜合考慮兩個角度的文獻相對較少。獲得感來源于社會比較,人民群眾基于所獲得的實際收益和比較而產生的感覺。一方面,實際的利益考量是獲得感的基石,沒有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獲得感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獲得感以民生為重中之重,建立在覆蓋全面、高水平、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高質量、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供給之上,改善民生是獲得感的重要內容[10]。
(一)社會比較理論與公民獲得感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公民主觀評價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比較,既包括時間維度上的縱向比較,也包括與其他群體的橫向比較[11]。獲得感作為一種主觀評價,因此可以從比較的維度進行界定。
相對剝奪感的核心過程是社會比較[12],既包括個體之間的比較,也包括與參照群體的比較。相對剝奪感表達的是氣憤和怨恨,是一種對負面的情感評價,社會不平等的程度越高,相對剝奪感越強;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越大,相對剝奪感越強,社會怨恨積累到一定程度將會威脅到社會穩(wěn)定。公民的獲得感是我們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矛盾化解機制,在時間維度上不斷提高的獲得感,是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的壓艙石[9]。有研究指出公民對社會整體的發(fā)展比較滿意,對政府的總體滿意度也比較高[13]。在社會比較中,廣大農村地區(qū)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作為國家治理重要場域的鄉(xiāng)村,其治理成效好壞與國家治理成敗有重大關聯(lián)[14]。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15]。
(二)基本公共服務與獲得感
公共服務是以公共資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服務,其服務質量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首次提出民生獲得感是評價基本公共服務改革的最重要標準?!丁笆濉蓖七M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guī)劃》(以下簡稱“《規(guī)劃》”)明確指出,要將基本功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從評價生成的角度看,獲得感和主觀福祉均來自個體的主觀評價,公共服務和獲得感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
現有文獻從公共服務的角度界定和測量獲得感,認為公共服務是獲得感的物質基礎,是產生獲得感主觀評價的基石。基于截面數據,從公共服務的角度來測量獲得感,得到了較多文獻的支持[16]。獲得感是建立在“客觀獲得”的基礎上,是對“客觀獲得”的主觀感受。公共服務是一種典型的物質獲得。對于獲得感的評價指標而言,收入分配應該居于首要的位置,其次是促進民生和公共福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民生公共服務都是關乎廣大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影響國民“獲得感”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指出,我國農村小學數量急劇下降,政府對鄉(xiāng)村學校進行撤并,給農村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負面影響[17]。
(三)基本公共服務與民生獲得感:宏觀結構與微觀評價
單純從比較的維度和公共服務的維度界定獲得感,忽視了宏觀結構和微觀評價的互動,容易失之偏頗。從社會比較的維度界定獲得感,能夠發(fā)現民生評價的時序變化和群體差異,卻忽略了公共服務這一重要因素。社會比較還應該確定參照群體和參照時點,才能全面地理解主觀評價的生成機制[18],這一點也是通過社會比較研究獲得感的缺憾。從公共服務的角度界定獲得感,對于理解獲得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卻無法發(fā)現在時間跨度下和群體比較中的差異。在研究民生獲得感時,忽視其中任何一個角度,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因此,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分析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和獲得感提升,同時引入比較的視角,就具有顯著的意義。
公共服務投入的提高能否促進民生獲得感?從根本上講,改善民生的關鍵在于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公共服務,這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要義,也是民生福祉和公民獲得感的內在根基。公共服務對于社會的意義不言而喻。一方面,公共基礎教育、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需求貫穿于每個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公共服務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公民的效用和收益。另一方面,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助于改善收入差距和發(fā)展差距帶來的不平等感和相對剝奪感,彌合社會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斷裂”。因此,考慮到獲得感的內在結構,我們認為公共服務投入是影響公民獲得感的重要方面。
宏觀結構與微觀層面的互動,一直是社會科學最引人入勝的領域。公共服務投入的宏觀結構和微觀層面民眾獲得感的互動,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議題。公共服務投入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公共服務績效受到組織環(huán)境的制約,內嵌于整個組織和社會結構當中。從省級層面分析公共服務投入對于公共服務的影響,理清結構性因素如何影響公民微觀個體的主觀評價,有助于增進對公共服務提升民生福祉的理解。
圖1是本文的分析框架。從宏觀結構上看,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受到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和總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衡量了社會穩(wěn)定,也是影響公共服務財政投入的重要因素。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對公民平均效應的測量。以上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到個體的主觀評價,因此需要在模型中進行控制。從微觀層面看,民生獲得感作為一種主觀評價,首先會受到自身特質的影響,這些特質包括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婚姻狀況等人口學變量的影響。其次,個體的特定主觀評價同時也會受到其他主觀判斷的影響,而獲得感的橫向維度和相對剝奪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參照既有的研究成果,在個體層面對主觀社會地位、主觀公平和自評健康進行了控制。
三、數據來源、計量模型和變量測量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收集整理了省級的財政支出面板數據,同時匹配了微觀調查的面板數據。宏觀層面的財政支出和公共服務支出數據主要來自《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統(tǒng)計指標 2017》和國家統(tǒng)計局分地區(qū)財政數據。微觀層面的主觀評價數據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簡稱CFPS)。由于2010年對于獲得感測量的相關變量缺失,本文基于成人數據庫選取了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三期數據,一共獲得了28 411個成人樣本,三期數據一共有85 233次觀測值,由此獲得了一個平衡的短面板數據。遺憾的是由于數據保密的需要,CFPS地域代碼僅開放到省一級,區(qū)縣編碼做了模糊化處理,因此無法在區(qū)縣層面匹配其他數據庫進行研究。本文的計量模型如下:
Gainit=α0+β1publicserviceit+r3Xit+ui+λt+ηt+εit(1)
在(1)式中,Gainit表示個體i在t時間的獲得感,publicserviceit表示個體i所在的省份在t時間的公共服務投入,系數β1是我們關注的核心。Xit表示個體i在t時期的個人特征和所在省份的特征,即個體層面和省級層面的控制變量。ui是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固定效應,用以解決不隨時間變化的可能的遺漏變量。λt為時間固定效應,ηt為省份固定效應,能夠解決省級層面的不隨時間變化的遺漏變量,εit為時變誤差。
(一)因變量:民生獲得感
基于前述理論,本文從公共服務的角度測量獲得感。分別從勞動就業(yè)、基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五個方面的評價來測量民生獲得感。為什么選擇這五類公共服務來界定獲得感?首先,這五類公共服務是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的核心,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也是貫穿人一生的需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發(fā)布的《決定》明確指出“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這五類公共服務是整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核心要素?!丁笆濉蓖七M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guī)劃》也將這五個方面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的重要層面。其次,從財政投入的角度看,上述五個領域是財政公共服務投入的主要方面,并且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CFPS成人數據庫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均詢問了被訪者對于勞動就業(yè)、基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五個方面嚴重程度的評價,評分是0~10分,數值越大表示狀況越嚴重,評價越低。為了便于理解,本文將評價得分進行了轉置,數字越大表示評價越高,即獲得感越高。
(二)自變量:公共服務財政投入
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等社會性支出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文的自變量是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包括勞動就業(yè)、基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五個領域投入的總數以及分項金額,還包括了五類公共服務投入占年度財政支出的比重。從整體投入的角度和分項投入的角度考查這一議題,能夠揭示公共服務提升民生獲得感的內在機理。
(三)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有兩個層面,分別是省級控制變量和個體控制變量。參照現有研究,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受到生產總值、總人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民消費水平和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的影響。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了人口學變量,如性別、年齡、政治面貌、戶籍性質、婚姻狀況、工作屬性等。由于個體的特定主觀評價同時也會受到其他主觀判斷的影響,因此本文還控制了主觀社會階層、主觀健康水平和社會公平感知三個變量。
四、獲得感的時序變化和省際比較
從社會比較的角度看獲得感的時序變化,是理解獲得感內在變化機理的重要手段。2012年至2016年的三期面板數據為本文提供了在時間維度上分析獲得感變化的機會。
(一)獲得感的時序變化
表1是本文涉及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獲得感的平均得分是4.12分,滿分是10分,總體而言我國居民的獲得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全國層面的財政支出,2012年、2014年和2016年3年的平均財政支出總額是5 171億元,支出最少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3年平均支出了367億元,支出最多的是廣東省,3年一共支出了13 446億元。從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看,全國平均一共支出了504億元,其中支出最少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支出最多的是廣東省。從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占比來看,上海市占一般預算支出總額的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占一般預算支出的81%。公共教育平均財政投入是873億元,公共醫(yī)療平均財政投入是393億元,住房保障平均財政投入是185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yè)財政投入是625億元。九年義務教育2013年、2014年和2016年平均的生師比是15.25人,其中貴州省的生師比最高,為21人,吉林省的生師比最低,為10.5人。每千人基層醫(yī)療機構的平均床位數是0.96張,累計的公租房套數是28.96萬套,參加職業(yè)技能培訓的人數為99.41萬人,社會保障卡的平均普及率為43.09%,其中廣西的社會保障卡普及率僅為5%,北京、上海、江蘇的普及率在85%左右,廣東、浙江、重慶達到了90%以上。
(二)獲得感的省際比較
依據三期面板數據,本文計算了在省級行政單位范圍內民生獲得感的均值。排名第一的上海市民生獲得感的得分為4.67分,排名第二的北京市獲得感得分為4.64分,廣東省獲得感得分為4.64分。獲得感得分較低的省份分別是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從總體模式上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民生獲得感相對較高,比如上海市、北京市、廣東省、浙江省和江蘇省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民生獲得感相對較低,比如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等。
五、基本公共服務與民生獲得感
獲得感的產生是基于實際收益和主觀評價的考量,下文通過構建統(tǒng)計模型分析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對民生獲得感的影響。
(一)主要發(fā)現
表2構建了公共服務投入影響民生獲得感的固定效應模型。被解釋變量“民生獲得感”,來自五類公共服務評價的均值。
在表2中,模型(1)包括了主要的人口學變量,可以發(fā)現年齡越大獲得感越低,男性的獲得感相對較高,從事農業(yè)相關工作的居民獲得感相對較低。模型(2)加入了自評健康水平、社會階層和主觀平等感知等主觀態(tài)度變量。主觀公平感知的系數為0.35,p<0.001,說明公民對社會公平性的評價越高,民生獲得感越強。模型(3)加入了省級控制變量,研究發(fā)現國內生產總值的系數為1.42,p<0.1。模型(4)加入了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公共服務財政投入的系數為0.392,說明公共服務財政投入能夠顯著增強公民的獲得感??梢园l(fā)現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依然顯著為正,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依然顯著為負。主觀平等感知的系數為0.345,p<0.001,說明公平感對于獲得感具有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和其他模型對比可以發(fā)現公平感的影響十分穩(wěn)健。綜合四個模型的結論,可以發(fā)現公共服務投入對民生獲得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民生獲得感和公共服務投入之間是否存在反向因果問題呢?進入新時代,公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越來越成為政府施政的方向。對于民生獲得感較弱的地區(qū),地方政府有針對性的加大公共服務投入。為了減少反向因果對系數估計帶來的挑戰(zhàn),本文使用滯后一期的公共服務投入數據構建了模型(5)。在模型(5)中公共服務投入變量的系數為0.306,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對比模型(4)的估計系數0.392,兩者的差別比較小。反向因果的問題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下不存在嚴重的挑戰(zhàn)。從總體的角度看,公共服務財政投入能夠顯著提升民生獲得感,那從不同公共服務類別的角度看是否也存在同樣的效應?本文分別構建了不同類別的公共服務投入對于獲得感的影響模型,如表3所示。
在表3中,模型(1)使用公共教育投入對教育獲得感進行回歸,同時控制了個體層面和省級層面的控制變量以及時間和地區(qū)的固定效應??梢园l(fā)現,公共教育的財政投入對教育獲得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1)的組內R2為12%,能夠解釋公共教育獲得感的12%。模型(2)采用和模型(1)類似的方式,控制了個體層面和省級層面的變量以及時間和地區(qū)的固定效應,可以發(fā)現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投入能夠增加公民的醫(yī)療衛(wèi)生獲得感,模型(2)的組內R2為16%。模型(3)使用住房保障支出對住房保障獲得感進行回歸,系數為0.048,但是不顯著。模型(4)使用社會保障就業(yè)投入對社會保障和就業(yè)獲得感進行回歸,回歸系數為0.026,p<0.05,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投入對民生獲得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4)的組內R2為24%,能夠解釋公共教育獲得感的24%。
(二)穩(wěn)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重新對獲得感進行匯總。從公共教育獲得感、醫(yī)療衛(wèi)生獲得感、住房保障獲得感、社會保障和就業(yè)獲得感中,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可以提取一個公因子,本文將其命名為gain_pca。該公因子的特征根為3.1,公因子能夠解釋五個變量變化的61%。本文使用提取的獲得感公因子代替表4中的獲得感均值,按照同樣的方式構建回歸模型,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在表4中,模型(1)僅控制了性別、年齡、戶籍性質等人口學變量,農業(yè)工作的系數為-0.383,p<0.05,從事農業(yè)相關工作的居民獲得感相對較低。模型(2)加入了健康水平、社會階層和主觀平等感知等主觀態(tài)度變量,同時控制了時間固定效應和地區(qū)固定效應。自評健康的估計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主觀階層的影響為負,但通過顯著性檢驗,主觀公平感知的系數為0.29,p<0.001,說明公民對社會公平性的評價越高,民生獲得感越強。整個模型能夠解釋民生獲得感變化的21%。模型(3)加入了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水平、年末常住總人口、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省級控制變量,國內生產總值對獲得感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居民消費水平、年末常住總人口對獲得感的影響不顯著。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的估計系數為-0.35,p<0.1,說明失業(yè)狀況越嚴重,居民的獲得感越低。研究發(fā)現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對獲得感同樣具有負向的影響。模型(4)加入了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公共服務財政投入的系數為0.332,p<0.05,即公共服務財政投入能夠顯著的增強公民的獲得感。
對比表4中的結果,我們發(fā)現模型的估計比較穩(wěn)健。就公共服務財政投入這一核心自變量而言,使用獲得感均值作為因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392,使用獲得感公因子作為因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332,兩個系數都是顯著的,并且差異很小。在主觀平等方面,使用獲得感均值的作為因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345,使用獲得感公因子作為因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292,兩者的差異也不大。此外,在GDP、CPI、登記失業(yè)率等省級特征變量的影響方面,估計系數也相差不大。通過交叉驗證,發(fā)現模型的估計是比較穩(wěn)健的。
六、機制分析:基本公共服務質量與民生獲得感
基本公共服務投入顯著提升了民生獲得感,這種提升作用是如何實現的?可以從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角度進行探討?!兑?guī)劃》指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普惠性、?;尽⒕然?、可持續(xù)為方向”。《規(guī)劃》同時提出了在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勞動就業(yè)服務、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的具體目標。比如到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應達到95%,農民工職業(yè)技能培訓要達到4 000萬人次以上,城鎮(zhèn)棚戶區(qū)住房改造2 000萬套以上。由此可見,義務教育、基層醫(yī)療機構、公共租賃住房、職業(yè)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也是提升居民獲得感的主要方向。因此,本文選取了公共服務質量測量的典型指標,分析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對民生獲得感的影響。這五個指標分別是義務教育生師比、基層醫(yī)療機構床位數、公共租賃住房數、參加職業(yè)培訓人數和社會保障卡普及率。
在表5中,模型(1)使用公共教育獲得感作為因變量,使用九年義務教育生師比作為自變量,同時控制了個體特征、省級特征、時間效應和地區(qū)效應。九年義務教育是公共教育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對每個家庭影響巨大,因此生師比是影響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義務教育生師比的系數為0.051,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能夠解釋公共教育獲得感的12%。模型(2)使用基層醫(yī)療機構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作為自變量,估計系數為0.11,不顯著。模型(3)使用公共租賃住房的套數作為自變量,對住房保障獲得感進行回歸,系數為0.002,p<0.05,說明公共租賃住房的套數對住房保障獲得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能夠解釋勞動就業(yè)獲得感的15%。模型(4)使用參加職業(yè)培訓的人數對勞動就業(yè)獲得感進行回歸,估計系數為0.039,在9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公租房對住房保障獲得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能夠解釋住房保障獲得感的23%,具有較高的解釋力。模型(5)使用社會保障卡覆蓋率對社會保障獲得感進行回歸,估計系數為0.009,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社會保障卡的覆蓋率越高,民眾的社會保障獲得感越高,模型能夠解釋獲得感的14%。綜上所述,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是民生獲得感提升的具體機制。
七、結論與政策建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政府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增進民生福祉,增強民眾獲得感是政府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基本公共服務對于公民的福祉與獲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從社會比較維度和公共服務維度界定和測量民生獲得感,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和基本公共服務統(tǒng)計年鑒,探討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對于民生獲得感的影響。實現“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享”發(fā)展的要求,為提高民生獲得感指明方向。
(一)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與民生獲得感
研究發(fā)現公共服務投入能夠顯著增強民生獲得感。政府在公共教育、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保障、勞動就業(yè)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財政投入,能夠提升民眾的主觀評價,提升民生獲得感。使用更加細致的公共服務指標替代財政投入指標之后,發(fā)現公共服務對于民生獲得感的提升作用依然穩(wěn)健。機制分析發(fā)現財政投入提升民生獲得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
增進民生福祉和提高公民獲得感,政府首先應該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尤其是與民生領域密切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實現發(fā)展平衡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式。促進均等化、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具體落實,對于增進人民福祉和增強廣大群眾獲得感有十分顯著的意義。群眾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存在地區(qū)差異和群體差異,政府的財政投入也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一方面應該加大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投入,另一方面也應該進一步建立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機制,及時回應民眾的公共服務需求。
除了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政投入方面,政府還應該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如果不能科學合理地使用和管理公共服務資金,那么加大投入并不必然意味著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反而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和錯配。因此,在加大投入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對資金的管理與規(guī)范使用,使得投入的每一分財政資金都能夠切實保障公共服務的質量。具體而言,要逐步建立基本養(yǎng)老金和社保待遇同物價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浮動機制,逐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質量的考核與績效管理,逐步提高基本醫(yī)療的報銷比例,進一步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通過提高基本養(yǎng)老和基本醫(yī)療的水平,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應等實際舉措,提升公民的獲得感。
(二)社會公平建設與民生獲得感
研究發(fā)現,公民對于社會平等的主觀判斷,會直接影響到民生獲得感。具體而言,如果公民認為社會公平的程度更高,則其獲得感也越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統(tǒng)籌城鄉(xiāng)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共享發(fā)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堅持共享發(fā)展理念,就是要在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和群體之間做好平衡。尤其是我國的農村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一直是短板。廣大農村面臨著交通不便、教育和醫(yī)療水平低、社會保障系統(tǒng)不健全等諸多問題。和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獲得感處于一個更低的水平。提升民生獲得感,應該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建設,切實踐行“共享”發(fā)展理念,使發(fā)展成果惠及社會大眾,使每個公民都能夠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有所“獲得”。具體而言,應該統(tǒng)籌運用各層級公共資源,向貧困地區(qū)、重點人群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傾斜,推動城鄉(xiāng)區(qū)域人群均等享有和協(xié)調發(fā)展,實現在區(qū)域、群體和城鄉(xiāng)之間的大致均衡。
政府應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基本平衡,著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我國城鄉(xiāng)之間的二元分割由來已久,這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財政制度的原因。進入新時代,“協(xié)調”發(fā)展理念為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為均等化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標?!皡f(xié)調”發(fā)展理念,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進行發(fā)展規(guī)劃時要充分考慮到先進地區(qū)與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平衡,貧困地區(qū)和非貧困地區(qū)之間的協(xié)調。要進一步通過公共財政一般轉移性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適當向農村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傾斜,保障落后地區(qū)居民的基本發(fā)展權。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的方式,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我國多數農民群眾的需求已經跨過“小康”,進入“求富?!焙汀扒竺篮谩彪A段[19],這一變化必然向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提出新的要求。農村居民對于養(yǎng)老公共服務、基本醫(yī)療和基礎教育服務的需求尤其迫切,政府要有針對性地做好基礎養(yǎng)老和基礎教育服務。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重點增加農村基層醫(yī)療機構的床位數,提高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生師比。真正做到讓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基本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農村適齡兒童能夠接受較好的基礎教育。實現鄉(xiāng)村振興,需要完善縣域內包括教育、醫(yī)療、社保、低保、大病救助等在內的社會政策,切實提高農民生產生活的保障水平[20]。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是在公共服務投入和民生獲得感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反向因果問題,即民生獲得感會影響到政府的公共服務投入。本文認為這個問題的挑戰(zhàn)可能并不嚴重。首先從財政投入的決策過程中看,民眾的主觀評價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其次,如果參照“政治錦標賽”理論,晉升激勵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政府的施政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政蛋糕的分配。當然,隨著政府考核方式的變化,以及政府對于民生獲得感日益重視,這個問題可能會對模型存在挑戰(zhàn),尋找合適的方式解決民生獲得感對于公共服務投入的反向影響,是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論文選題得益于導師朱春奎教授組織的組會,感謝朱春奎教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張軍.鄉(xiāng)村價值定位與鄉(xiāng)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0.
[2] ?唐青陽.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歷史依據與現實基礎[J].理論與評論,2019(3):40-50.
[3] ?竺乾威.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從“無縫隙政府”到“網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評論,2012(2):1-21+178.
[4] ?王赫奕,王義保.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改革[J].重慶社會科學,2016(10):47-53.
[5] ?龔浩,任致偉.新中國70年財政體制改革的基本歷程、邏輯主線與核心問題[J].改革,2019(5):19-28.
[6] ?王浦劬,季程遠.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良政基準與善治標尺——人民獲得感的意蘊和量度[J].中國行政管理,2018(1):6-12.
[7] ?鄭風田,陳思宇.獲得感是社會發(fā)展最優(yōu)衡量標準——兼評其與幸福感、包容性發(fā)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6-17.
[8] ?楊偉榮,張方玉.“獲得感”的價值彰顯[J].重慶社會科學,2016(11):69-74.
[9] ?王浦劬,季程遠.我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與社會穩(wěn)定之間矛盾的化解機制分析——基于人民縱向獲得感的詮釋[J].政治學研究,2019(1):63-76+127.
[10] ?曹現強,李爍.獲得感的時代內涵與國外經驗借鑒[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18-28.
[11] ?Albert S. Temporal comparison theory.[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6):485-503.
[12] ?Jessop, R. D. Why Men Rebel[J]. Sociology, 1971, 5(2):271-272.
[13] ?文宏,劉志鵬.人民獲得感的時序比較——基于中國城鄉(xiāng)社會治理數據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2018(3):3-20.
[14] ?李達,王俊程.中國鄉(xiāng)村治理變遷格局與未來走向:1978-2017[J].重慶社會科學,2018(2):5-14.
[15] ?陳秋紅.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改善:基于農民需求的視角[J].改革,2019(6):92-101.
[16] ?王恬,譚遠發(fā),付曉珊.我國居民獲得感的測量及其影響因素[J].財經科學,2018(9):120-132.
[17] ?文豐安.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推進之理性審視[J].重慶社會科學,2018(4):16-24.
[18] ?Roels G, Su X. Optimal Design of Social Comparison Effects: Setting Reference Groups and Reference Points[J]. Management Science, 2014, 60(3):606-627.
[19] ?丁忠兵.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時代性[J].重慶社會科學,2018(4):25-31.
[20] ?楊華.論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鄉(xiāng)村振興[J].重慶社會科學,2019(6):19-34.
Abstract: Sense of gain is a social science concep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the general public's sense of gain.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do it. This paper argues a "Macro-Micro" theor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theor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literature. Using the panel data 2012-2016 from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and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 annual statistic, we measure the sense of gain through the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basic education, basic medicine care, basic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asic dwelling care and the job market. Using the fixed effect panel model, we find that the basic service expenditure could improve people's sense of gain, and it is robust after we change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ubjective and use the more detailed measurement. Moreover, the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equalization is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e of gain. In order to improve people sense of gain,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put more resources into public service area on the one hand, and should also focus the social equal on the other hand.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 Sense of Gain; Public Finance; Equ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