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讀了作家韓麗晴寫的卷首語《細節(jié)》(見本刊2019年11期),我有很多感動。
我的第一個感動是“無細節(jié),不文學(xué)”。當(dāng)我提筆準備寫點文字時,發(fā)現(xiàn)那只是我的原始沖動。因為文學(xué)對我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風(fēng)景,充其量是謀生之故,和孩子們一起讀過幾本語文教科書中的文章而已。偶爾,打腫著臉,對孩子們的涂鴉,裝腔作勢一番罷了。因此,在沖動、感動之余,必須駝腰作業(yè),做點力所能及的瑣碎小事。
細節(jié),就是馬蹄鐵掌上的一枚鐵釘,是太空飛船上的一顆螺絲,是轉(zhuǎn)動鏈條上的一則扣環(huán),是那些細小的環(huán)節(jié)和情節(jié)。雖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之說,然,亦有“智勇多困于所溺,禍患常積于忽微”之論。何況,我們還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樣的人生告誡。關(guān)注小事,嚴謹細節(jié),即使一輩子干不成大事,也未必是遺憾。更何況,我們還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樣的樸素真理。
別以為我跑題了,這也是我讀《細節(jié)》后的聯(lián)想,是關(guān)于人生、成長的思考。前些日子有點頹唐,以為一個男人,做了幾十年教書匠,直到退休,一事無成。是韓麗晴的《細節(jié)》讓我釋懷了許多。
《細節(jié)》一文僅有千字,對一個作家來說,是一個不值一提的小掛件之類,但于我來說,如同撿了金子似的。直覺告訴說,如果沒有欣賞到這篇文章,還真是一件遺憾的事。
二
《細節(jié)》的開頭是:從南京去太原采訪作家趙瑜,所有的對話都是開門見山,問:馬俊仁和馬家軍,為何都對你推心置腹?
為了采訪一個作家,從南京趕到太原,千里奔波,不是一件說干就能干的容易事。這玉,要不價值連城,何至于如此呢?
跟誰說話,都得有個講究,至少也應(yīng)該有點寒暄吧?更何況是文化人之間呢?為什么不講究點委婉、幽默,怎么所有的對話都“開門見山”呢?這其中隱藏著什么呢?
劈頭而來的第一問,便讓你大吃一驚,我想當(dāng)事人也不會例外?!榜R俊仁和馬家軍,為何都對你推心置腹?”不知情者,會被這一棒砸呆。馬家軍不是馬俊仁帶出的隊伍嗎?捧了多少獎杯,創(chuàng)造了多少奇跡,那可是曾經(jīng)譽滿中華乃至全球的傳奇。如此發(fā)問,分明是在挑事,還想采訪不?
開頭懸念迭出,疑竇頻生,靠的不是其他,恰恰就是細節(jié)。是行為細節(jié),是表情細節(jié),是語言細節(jié)。要想讀懂這些細節(jié)可沒那么輕松,因為這些細節(jié)背后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有豐富的潛臺詞。
對二十多年前的體壇風(fēng)云,尤其是馬家軍事件沒有多少了解的讀者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往下讀,一秒鐘都不想拖延。
他笑:老馬多聰明,能研究出中華鱉精,能一次次拿冠軍,那就不止是勤奮,不止是刻苦,這樣的人,是能哄、瞞、騙得過的?
趙瑜是通過長篇報告文學(xué)《馬家軍調(diào)查》,揭露當(dāng)年中國體壇黑幕的人。面對韓麗晴,這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他心里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她一定是對我、我的作品和“馬趙官司”特別關(guān)注并相當(dāng)了解的人,是一個在采訪前做了大量、細致研究的人,也是對文字與輿情特別敏感的人,否則,不會也不敢如此提問。
因此,趙瑜的第一反應(yīng)是“笑”?!拔闯汕{(diào)先有情”啊,這笑是“人情練達”,這笑是“世事洞明”。
趙瑜的回答,有出自本能、發(fā)自內(nèi)心的評價“老馬多聰明”,有勝于雄辯的事實舉證“能研究出中華鱉精,能一次次拿冠軍”,有邏輯謹嚴的兩個“不止”的分析,然后才是從背面呈現(xiàn)給你看的問題的答案“這樣的人,是能哄、瞞、騙得過的”。這是多么老辣的回答,天衣無縫,意味深長。若不能從背面透視正面,明白他已給出答案,或許,這個采訪也就到此結(jié)束了。
三
韓麗晴有著過人的敏銳,聽懂并肯定了對方的回答,因為無論從應(yīng)答禮節(jié)上,還是理性邏輯上,以及交流表達的藝術(shù)性上,老趙的回答都無法挑剔。于是,有點驚心動魄的序幕便在“我”的肯定中過去了。其實也是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的試探。
接著第一個回合正式開始。掏出采訪機,言歸正傳。韓麗晴問:“你不介意錄音吧?”比起“好筆頭不及錄音好,我想還是順便錄個音”之類的表達,這一問,顯示了采訪者的素養(yǎng)和語言智慧。征求對方,很有禮貌,體現(xiàn)尊重,這是記者的素養(yǎng);錄音是采訪過程中最常見的行為,是行規(guī),何況趙瑜自己也干這行,又怎么能拒絕呢?因此,這句看似禮節(jié)性的征詢,其實是君不入甕也不行。
這里特別要留意,作者掏出的采訪機是“單位新配的采訪機”,這是一個重要細節(jié)。沒有這個細節(jié)也就沒有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無法繼續(xù)深入。
這一問,似乎是順便提及,被采訪者于情于禮都無法拒絕。只有應(yīng)答。于是,老趙不僅“笑”,還是“笑笑”,回答那么簡短?!颁洶??!北砬樯鲜悄敲疵篮?,回答又是那么自然而不露山水,一個“吧”,有太多的確定,又有太多的不確定。
停頓片刻,他說:我們習(xí)慣單方面地去審判一個人,《馬家軍調(diào)查》出來后,基本是全民損我,其實我就是寫了一個真實的馬家軍而已,他們是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甚至是不那么完美的人,中國體育要的是一種精氣神,是一種精神,而不是要一個中華鱉精造出來的神話。
這是采訪機錄下的第一段回答?!巴nD片刻”是一個時間細節(jié),更是一個空間細節(jié),情態(tài)細節(jié),行為細節(jié)。在這個長度僅有“片刻”的時間里,被采訪者的整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在高速運轉(zhuǎn),思考的范圍從《馬家軍調(diào)查》,直到此時此刻;思考的對象和問題,是這段時空內(nèi)所發(fā)生的一切,外在的,社會的,當(dāng)事人的……作為一個人生經(jīng)驗豐富的被采訪者,不可能不慮及他處于風(fēng)口浪尖時的舉手投足,不得不對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負責(zé)。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片刻”,才會有了這樣一段思路清晰、一氣呵成的百余字的回答。
“全民損我”是當(dāng)下的一個情勢,屬于事實描述。放在當(dāng)今,或許是網(wǎng)絡(luò)圍觀,是千目所指的狂瀾。老趙冷靜而淡定,周全思慮之后,只把在別人看來已是天大的事歸因于一個能大能小、亦實亦虛的“習(xí)慣”?!皢畏矫娴厝徟幸粋€人”的“習(xí)慣”,或許在老趙心中,這個“習(xí)慣”大得去了,是非??膳碌纳鐣幕瘣毫?xí),但在這里,這“習(xí)慣”二字沒有針對任何人、任何組織或部門,老趙也沒有對“單方面地去審判一個人”做再進一步的解讀,點到為止,就此打住,也不會因此而激化矛盾,擴大事態(tài)。同時,還顯示了正直知識分子的一種理解與豁達。
而這番話重點想強調(diào)的是“真實”和“精神”兩個核心概念。老趙的報告文學(xué),揭露了馬家軍通過注射興奮劑、損害運動員身心健康而搏取冠軍的真實的事件,還原了一個并不完美但真實的馬俊仁;他敢于正視現(xiàn)實,是基于他對體育,對中國體育赤誠的期冀和要義的理解,那就是精氣神,是精神,是一種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他不需要神話,更不相信中華鱉精造出來的神話。
這番言說,慷慨陳辭,情理俱至,言之鑿鑿,不卑不亢。
而“我”呢?“看著他,沉默?!?/p>
一方是慷慨陳詞,一方是沉默不語。這個落差有點大。或許慷慨者想用這樣的表達影響對方,盡早結(jié)束這種采訪糾纏,或許也是一種試探,看看能不能這樣敷衍過關(guān)。而另一方的“看著”,尤其是“沉默”,這樣的表情細節(jié),正在告訴對方,你的回答遠遠不夠。這種沉默的理由,作者通過一段心里獨白,悄悄告訴了讀者:
繞過一片喧囂,不追熱點人物馬俊仁,而千里迢迢來寫他這位“冷門”人物,這就說明我要的答案不止這些。
相對于炙手可熱、大紅大紫的馬俊仁來說,撰寫《馬家軍調(diào)查》報告文學(xué)的作者,肯定是“冷門”。千里迢迢來遇冷,是想得到更多的內(nèi)幕,關(guān)注更多的細節(jié),而不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結(jié)論。當(dāng)然,也希望能夠“爆冷門”,成“冰點”。
在這個落差的時空里,只有“磁帶勻速地轉(zhuǎn)著”。
這個細節(jié)太好了。這是對前文所說的錄音采訪機的照應(yīng)。錄音采訪機成了整個故事曲折發(fā)展的道具,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者。因為這是一段空場、冷場,采訪陷入了僵局。磁帶轉(zhuǎn)著,對話歇著,磁帶勻速,采訪凝滯?!氨錆夷^,凝絕不通聲暫歇?!本拖窭馅w說老馬一樣,老趙多聰明,他為什么不肯說呢?
這又是一個很好的蓄勢和過渡,是劇情發(fā)生變化前的等待。雖不是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那般情形,至少是第一回合的結(jié)束,進入新一回合的前奏。(未完待續(xù))
蔡明:江蘇省婦聯(lián)“莫愁家庭教育”名師名家工作室牽頭人,江蘇省名教師,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xué)高級教師,生態(tài)教育團隊牽頭人。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