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東
精彩的人物描寫總是瞬間就能吸引讀者的目光。在考場上,考生若能深諳此道,扣住人物的特點,善于鋪排,妙筆生花,一定能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從名家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總結提煉出三種強化描寫的方法。
一、用連貫的動詞呈現(xiàn)畫面感
寫人物做一件事,可以用一系列的動詞來表現(xiàn),把一個大動作分解成幾個小動作。
過一會兒,張四歪歪扭扭走進屋,把七塊銀元“嘩”地往臺子上一碼。這下比按鈴還快,蘇大夫已然站在張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張四的胳膊放在臺子上,捏幾下骨頭,跟著左拉右推,下頂上壓,張四抽肩縮頸閉眼呲牙,預備重重挨幾下,蘇大夫卻說:“接上了?!碑斚卤阃可纤幐?,夾上夾板,還給張四幾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藥面子。張四說他再沒錢付藥款,蘇大夫只說了句:“這藥我送了?!北慊氐脚谱琅?。
——馮驥才《俗世奇人·蘇七塊》
上文描寫了民國初年天津衛(wèi)正骨拿踝的頭牌大夫“蘇七塊”給貧窮的三輪車夫張四接骨的場景。其中精妙的動作描寫頗為形象:“挽、放、捏、拉、推、頂、壓”這一連串的動詞,既是對蘇七塊精湛醫(yī)術的正面描寫,也為下文表現(xiàn)這位“俗世奇人”的惻隱之心埋下了伏筆。此外,這一段文字的畫面感特別強,讀者在看這一段文字時,可從蘇七塊的行醫(yī)過程聯(lián)想到武俠電影中高手出招的畫面。
二、用夸張的語言傳達幽默感
作文就是說話,生活中說話逗趣的人總是受人歡迎的,所以作文的語言也要“逗”一些??忌诒磉_情感時可以刻意用一些夸張的詞語。
下棋不能無爭,爭的范圍有大有小,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jié)而眼觀全局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為戰(zhàn)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一步不讓者,有好勇斗狠同歸于盡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誚罵者,但最不幸的是爭的范圍超出了棋盤而拳足交加。有下象棋者,久而無聲音,排■視之,闃不見人,原來他們是在門后角里扭做一團,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車呢。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則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
——梁實秋《雅舍小品·下棋》
這一段二人“嘴里奪車”的場面描寫惟妙惟肖,令人在大笑之余,不禁拍案叫絕。作者將“趕盡殺絕”“好勇斗狠”“同歸于盡”這些極端化的詞語拿來描述生活中“下象棋”這個普通游戲,放大了幽默的語言效果。
三、用排比式描寫升級立體感
立體感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描寫不只停留在平面上,而是從多角度下筆,要有層次感、縱深感,就像電影中的搖鏡頭和跟鏡頭一樣。對人物進行排比式的描寫,無疑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yǎng)的人。殺死他一大塊,或是抽了他一個車,他神色自若,不動火,不生氣,好像是無關痛癢,使你覺得索然寡味。君子無所爭,下棋卻是要爭的。當你給對方一個嚴重威脅的時候,對方的頭上青筋暴露,黃豆般的汗珠一顆顆地在額上陳列出來,或哭喪著臉作慘笑,或咕嘟著嘴作吃屎狀,或抓耳撓腮,或大叫一聲,或長吁短嘆,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詞,或一串串地噎嗝打個不休,或紅頭漲臉如關公,種種現(xiàn)象,不一而足。
——梁實秋《雅舍小品·下棋》
上面的文字中,梁實秋先生一口氣用了8個“或”字,把下象棋時劣勢一方的窘態(tài)寫得繪聲繪色,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似乎就在現(xiàn)場“觀戰(zhàn)”一樣,這就是排比式描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