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是德育的主要渠道。20世紀初期,伴隨著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體西用”“中西融合”等思潮導致德育觀念與內涵不斷地被重新解構與詮釋。“五四”新文化時期,道德革命浪潮迅猛翻涌,新式教育思潮興起,學校的德育工作出現(xiàn)變革。1923年,清華學校成立德育指導部,成為彼時學校德育工作的代表性事件。
學界關于民國時期的德育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并產生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對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考察。但是具體到清華的德育尤其是德育指導部,仍鮮有研究者涉足。本文主要利用當時的報刊雜志尤其是清華自身創(chuàng)辦的刊物,對20世紀20年代清華學校以德育指導部為中心的德育做一個初步的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自1911年創(chuàng)立伊始,清華學校就非常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肚迦A學堂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學校的教育方針,即 “進德修業(yè),自強不息”。教育宗旨著重強調,是 “造成一完全人格之教育”[1]。清華學校的管理規(guī)章也以改造學生品行作為一個重要追求,“本校學律注意改良氣質,造成端正品行”[2]。1914年11月,梁啟超應邀到學校演講,引 《周易》中文句以闡釋何為 “君子”,對清華學子提出殷切期望。此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學校的校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學子。
為了將學生培養(yǎng)成 “君子”的理想型人格,清華學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采取多種措施用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校方將德育貫穿于日常的教學與管理中,清華學校的中等科、高等科均設有 “修身”必修課程;同時,邀請社會名流來校進行道德倫理方面的演講,以期收到春風化雨之效,“本校德育方面,甚為注重。每間一星期,必請中西名人來校演講道德要旨,使學者修學之外,更當修德也”[3]。為了增進學生的積極性,清華學校特意設立了 “道德獎”,對智育、體育、德育 “三育兼優(yōu)”以及 “行檢最優(yōu)者”予以獎勵。學校設置 “教員指導”制度,將全校學生編為若干個團,指派教員為顧問;此后又將這種制度改為 “顧問制”,對學生道德品行、學業(yè)方面予以指導。盡管清華學校在德育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仍有學生提出意見,認為學校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不盡人意。1923年的 《清華周刊》刊登了一篇學生的文章,文中寫道:“但我們所最不滿意的,還是德育,還是品格上的訓練。”“多數(shù)人過的是平庸的生活,糊涂的生活,全無內心的修養(yǎng),全無遠大的志向?!盵4]類似的聲音,在 《清華周刊》還屢有出現(xiàn),意見的矛頭直指學校負責德育的機構——齋務處。
齋務處設立于1911年,是學校中具體負責學生管理的機構,“凡學生行檢、秩序、獎懲、告假等一切,均歸齋務處管理”[5]。其中,對學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指導、訓誡與勸勉也是齋務處的重要職能之一,“訓育學生適合道德觀念之一切舉動行為”[6]。僅1922—1923年期間,齋務處共接見、勸導學生1007次,訓誡333次,可見這一機構認真地履行了其在德育方面的職責?!拔逅倪\動”以前,齋務處對學生的德育采取嚴格的干涉主義,注重訓誡的規(guī)范作用,使得學生對其工作不滿,“齋務處純系消極的,反面的,學生有過,則督責訓誡之,無則任之,故其目的只在使學生循常軌,而不有任何越范之舉動而已……”[7]?!拔逅倪\動”時期,學生們受各種新思潮鼓動,趨新求變?!靶虑嗄辍眰兗娂娮非髠€性自由與解放,各種自治運動風行一時,齋務處恰恰是帶著舊時專制印記的管理機構,要求學生循規(guī)蹈矩,更加引起學生的不滿。“五四”風潮后,齋務處改變原有消極的訓誡方式,加強德育指導工作,包括與學生談心、在校園里設立格言欄、在 《清華周刊》中編纂 《碎錦》欄目等,旨在幫助學生 “進德修業(yè)”,但是齋務處的努力并未得到學生的充分認可。“曹校長因校內輿論對德育管理上不滿意,乃于齋務處外,另設一德育指導部?!盵8]曹云祥在1923年秋季開學典禮中指出,該學年的六項計劃之一是 “設立道德指導”,因為 “學校對于學生道德負重大之責任”,設立德育指導部 “乃求德智體三育并進之意”。
德育指導部成立之初,指導對象是中等科三、四年級與高等科一年級學生,首任負責人為余日宣。其辦公地點位于清華第二院南二排西邊第二間屋子,星期一至星期日均辦公。辦公室有里外兩間屋子,外間為職員辦公室,里間布置為會談室。德育指導部成立之后,齋務處仍然存在,不過其職責縮減為負責學生出勤、請假等日常事務以及罰款、記過等懲罰性事項。齋務處德育工作受到學生指責與批判的原因是其并未發(fā)揮德育指導的積極作用,“只有消極方面之懲罰,而無積極上德育之修養(yǎng)及訓練”[9]。有鑒于此,德育指導部的德育理念則以積極的輔助引領為核心,增強學生的品格訓練,旨在培養(yǎng)道德高尚之人?!盀檩o助學校當局,造成良好的校風,用輔導指引的方法,培養(yǎng)發(fā)展個人之善惡判斷力;本去惡務盡,努力明德的意義,養(yǎng)成道德高尚的人才?!盵10]指導方法上,強調“取輔助,不取干涉;取規(guī)勸,不取懲罰”[11]。與齋務處刻板、嚴厲的面目相比,德育指導部側重給學生一種溫和、敦厚的感覺,與學生是 “處朋友的地位”,“溫和地用種種方法勸導同學使同學覺得指導部和藹可親,喜歡聽它的教訓”[12]。
為保證積極輔助引領的德育指導理念順利實施,德育指導部創(chuàng)設了一項頗具特色的 “指導員”制度,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接觸與學習,給予學生更多的幫扶。指導員中有學生,也有教職員?!皩W生指導員”也稱“長兄團”,由德育指導部選派高年級同學為新生做指導。他們 “有如長兄對之于幼弟”,第一學期的責任是使新生了解學校章程,第二學期“進而為友誼的聯(lián)絡”?!皩W生指導員”還與新生一同舉行聯(lián)歡會,共同討論遇到的各種問題。德育指導部可向有需求指導的學生介紹 “教職員指導員”,解決其學業(yè)、道德、擇業(yè)等方面的問題。同時,設立 “教師級友”制度,即教職員以學生身份參與各級學生的活動,享級友之權利,盡級友之義務,達到聯(lián)絡師生感情的目的,“與學生共同作業(yè),盡輔導誘掖的責任”[13]。
德育指導部成立之后,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主要包括德育演講集會、學生個別談話、師生談話會、創(chuàng)立同方部與組織社會考察。
德育演講集會是該部活動的主要內容。德育指導部認為,這一活動有助于學生 “領悟敦品勵學之方法,加贈其修養(yǎng)德性之興趣與毅力”[14]。演講每半月舉行一次,兩年中共舉行20次,為保證學生出勤,實行排座位與點名制度。演講內容基本上與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相關,涉及心理健康、社會服務、擇業(yè)就業(yè)等內容。
接談活動是德育指導部的重要工作。通過與學生個人或團體談話的方式,予以德育方面的規(guī)勸與指導。德育指導部建設的第一年中,“本部與學生的個人談話甚多,且最有興趣”[15]。第二年中,德育指導部接見學生談話共205次。這些談話并非例行程序或淺嘗輒止,而是有相當?shù)纳疃?,每次談話時間都在一小時以上。接談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一則求與諸同學認識,一則作德育方面之感化”[16]。在彼此的傾心交談中,以循循善誘、春風化雨的方式進行德育指導。
德育指導部創(chuàng)設師生共同參與的 “家庭式談話會”。這種家庭式談話會最初在1925年2月的寒假中試辦,在 “彼此以朋友之情誼”的基礎上,進行家庭式會談,目的是 “謀師生彼此接近聯(lián)絡起見”,“討論各項有益而為平素課堂內不得研究之問題”,[17]借以開闊學生視野,涵養(yǎng)學生道德情操。在舉行談話會之前,德育指導部發(fā)出布告征求學生們的意見,以此確定參與談話會的教職員人選。談話會的規(guī)模從五六人一組到二三十人一組不等,一般會事先擬訂議題,有時也會臨時增加議題,其內容涵蓋個人財務、愛國問題、娛樂消遣等。家庭式談話會的形式與內容受到學生的歡迎,因而舉行次數(shù)達18次之多。
設置同方部作為師生聯(lián)誼場所,是德育指導活動的重要特色。1925年3月30日,清華學校設立同方部作為師生聯(lián)誼活動之用,內設談話室、書報室、游藝室等。師生共聚一堂,“既可以收師生和洽之功,又可以使學生利用時間,不致荒廢”[18]。書報室提供 《益世報》《現(xiàn)代評論》等當時較受青年們歡迎的報刊雜志,以及一些有助于青年修養(yǎng)的書籍。游藝室則設有圍棋、七巧板與乒乓球等。同方部的裝修、擺設有意呈現(xiàn)一種溫馨、融洽的家庭式氛圍,以使學生從禮堂、圖書館的嚴肅氛圍中擺脫出來,轉換環(huán)境,于交談與游戲中身心愉快,加強交流。德育指導部的良苦用心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同方部很快成為最受學生喜愛的地方之一,甚至在后來德育指導部被撤銷之后,它仍作為學生們游戲與交流的重要場所而被保留下來。
社會考察是德育指導部的實踐活動方式之一。為了彌補學生們平日深居象牙塔、與真實社會多有隔膜的缺憾,德育指導部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學生到具有代表性的場所進行參觀考察,以此 “稍補本校平日社會接觸之不足,并可略知京都首善各種階級生活之現(xiàn)況”[19]。1925年寒假組織考察活動5次,人數(shù)由幾人至幾十人不等,考察地點有模范監(jiān)獄、孤兒院、天橋小店、游民習藝所等17處。
德育指導部的德育理念與活動受到校方與學生的認可。曹云祥校長在1924年時評價其“成績尚有可觀”,“今年理當積極進行”。學生對德育指導部的工作予以認可,認為 “應時勢之需,而有德育指導部之設,冀職教員與學生共勉之,意以良矣……”[20]。1925年9月,清華設立大學部與研究院,學校行政機構大幅改革,存在兩年的德育指導部在這次 “改革大潮”的變革中被裁撤。不過,如負責人全紹文所指出的,“德育指導部之機關,今雖取消,而其工作,則仍然存;蓋一學校而不作德育事務,是重才智而輕道德也。吾校必不為此”[21]。此后,清華的德育工作由訓育委員會領導,校長曹云祥親自擔任訓育委員會主席,具體管理工作則由學監(jiān)部、課外作業(yè)部承擔。課外作業(yè)部的工作包含部分的德育指導工作,如接洽名人演講等。1926年2月,課外作業(yè)部被撤銷,具體工作歸并學監(jiān)部。學校設立教務長管理學校教務,其職責之一是 “施行學生訓育”,訓育也是各系學系主任的職責之一。
中國近代教育方針中強調德育、智育、體育三育并舉,但在實施中的通病是,智育與體育 “大都能按期循序漸進”,“惟德育多未能與智體兩育并駕齊驅”。[22]清華學校的德育指導部雖僅存在兩年,卻取得一定的實效成績,如劃破長空的彗星,在那個晦暗的時代中留下了一道炫目的痕跡。如果將其置于一個較長時段的歷史背景來觀察,其價值則愈發(fā)凸顯。
首先,增進學生對德育的關注。德育指導部自成立起,其舉措與活動受到清華學生的熱切關注,《清華周刊》作為學生刊物多次刊載該部的新聞與活動?!肚迦A周刊》的 《新聞》欄對德育指導部的演講集會進行報道,并刊登演講內容,對于學生關切的德育問題派出記者訪問學校相關人員以求答疑解惑?!肚迦A周刊》對于有關清華德育的文章進行大量刊載,1923年的第287期配合德育指導部的成立刊登兩篇德育問題的文章,其中一篇為 《清華德育之回顧與今后之標準和實施》,對清華的德育工作提出建議。1924年4月 《清華周刊》第310期刊登的是 《齋務及德育問題專號》,對清華的德育歷史、德育管理的意見以及 《清華周刊》記者對曹云祥校長、余日宣主任、齋務主任的訪談對話都進行了刊載。余日宣指出,《清華周刊》出德育問題專號,說明同學 “皆知德育指導之需要”,“皆知德育指導之價值,及其重要”。[23]1924年 《清華周刊》的 《十周年增刊》中,刊出 《清華各重大問題之歷史及現(xiàn)在情形》,德育問題被列為其中之一。1925年4月 《清華周刊》第343期對清華的德育問題再次進行了集中討論。
其次,扶助學生修養(yǎng)的提升?!肚迦A周刊》對第一年的德育指導工作予以肯定,評價為“成績卓著”,對同學德育上的修養(yǎng) “頗能與以扶助”。[24]論者鑑秋撰文指出,德育指導部作為“顧問性質的機關”,學生有什么事情 “均可盡情吐露”,關于學生品行道德問題,立身處世及臨時發(fā)生的各種問題 “均可討論”,“齋務制可以不要,而德育指導部則可不去”,“關于德育方面的積極事宜,應由德育指導部辦理”。[25]同方部的設立使學子共聚一堂,為學術上切磋、友誼上增進、游戲中互動提供了方便,“實于同學間之友誼,個人方面之學識閱歷,均有裨益”[26]?!肚迦A周刊》第336期、第337期為 《寒假生活》專號,刊載了學生參加德育指導部家庭式談話華會與社會考察的文章。有的學生參加了六次家庭式談話會,認為 “得益不少”。有的學生表示,通過考察活動受益匪淺,呼吁同學 “踴躍前往”,“以考察社會情形,得知人間苦楚,則于將來立身處世,增加力量不少”。[27]
再次,豐富訓育管理經驗。訓育是 “五四”前后學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許多學校設立專門的訓育機構,中學教育中如東南大學附屬中學、江蘇一中、中華職業(yè)學校等,通過演講、談話、訓話、茶話、生活指導等方式進行訓育指導。道德教育作為訓育的主要內容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關注,但是沒有學校單獨為德育工作設置獨立機構并著重強調積極輔助引領作用的,清華德育指導部開展的工作為此時的訓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余日宣曾指出,德育指導部的工作報告既是 “以為研究清華德育問題之資料”,同時也希望 “借此或可供全國教育界對于德育設備之參考”。[28]清華的德育指導工作被視為此時訓育管理的一種創(chuàng)新方式受到教育界的關注。1924年 《教育與人生》刊登 《清華學校近況志略》一文,指出清華學校主管訓育事務,原歸齋務處,已轉由德育指導部主管。德育指導部宗旨是 “積極引導學生,造成健全人格”,并對德育指導部指導新生、倫理演講、私人談話三項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29]學者楊賢江在《教育雜志》中指出,“個別接觸”在訓育實施中有重要作用,清華德育指導部利用寒假期間,為增進師生感情聯(lián)絡、討論各種有益的問題而舉辦的家庭式師生談話會,是 “個別接觸”中比較好的方法;同時,對德育指導部成立同方部、實行教師級友制聯(lián)絡師生感情的做法給予厚望,“這種有系統(tǒng)的辦法,若行之得宜,我相信收效必大”[30]。學者盛振聲認為,學校的訓育工作包括生活指導、公民指導、德育指導等方式,但應注重 “指導和感化”,訓育不應該是消極方面的訓誡與管理,而應該是積極的誘導。良好的訓育 “總是從積極方面用積極的方法以發(fā)展其美善的德性,而使自然的自愿的趨善避惡”[31]。他將清華學校的德育指導部作為代表,列入 “中學訓育實施舉例”中。
德育指導部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著缺點與不足。德育指導部著重強調德育指導的理念與方法,對德育的標準與內容卻沒有明確的界定指明。全紹文曾對德育的標準做過籠統(tǒng)的解釋,指出時代變遷是導致道德標準變化的癥結所在,建議個人道德標準 “不應永久囿于宗教之迷信,尤不應固守舊日之學說”,“須放大眼光,具一番判斷力。時時體察社會之情形,本著個人良心上之指導去做”。[32]全紹文強調,道德標準應根據社會變化而吐故納新的建議是合理進步的,但是在具體實施上也只提出 “本著個人良心上之指導去做”的準則。1924年10月,德育指導部發(fā)出調查表,征求學生關于人格修養(yǎng)的書目,并將征集的213種中文、36種英文書籍名稱刊載于 《清華周刊》中,供全體師生研討。在200余種的中文書目中,以 《孔子家語》為代表的古人古言有70余種,占據1/3的比例,其他的書籍有中外名人傳記、德育修養(yǎng)、衣食住行、社會問題、國民修養(yǎng)、愛國等多個方面,涵蓋古今中外、個人學習與生活各個方面。由此表明,學生對提高個人修養(yǎng)事項抱有極大的熱忱,但是對于道德修養(yǎng)應該以何為標準,應著重于哪種具體內容并不是非常明確,古今中外的各種學說與言論都包羅其中。德育指導部的工作以 “健全人格”為宗旨,但是未提出明確的道德標準與內容,籠統(tǒng)地將多種理論與學說呈現(xiàn),由學生自行選擇,缺乏具體的分析與指引。這種缺點的成因之一是當時的中國社會與清華學校皆處于 “過渡時代”。1920年代的中國,道德觀念處于新舊交替的過渡時代,舊道德既破,新道德未立。學校的德育根植于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念,而社會道德觀念又處于嬗變時期,這使得學校的德育指導難免有無所適從之感。1923—1925年,適逢清華積極創(chuàng)辦大學及研究院的過渡時代,教育制度、機構等方面的變動勢在必行,這也使得德育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新時代中國高校的德育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在健全德育機制、德育工作格局、德育專業(yè)化等方面成績顯著,但在增強德育實效、豐富德育手段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清華德育指導部的德育實踐為我們當今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德育指導部寶貴的經驗之一是民主式德育的實施。德育指導部改變齋務處居高臨下的訓誡式專制德育方式,突出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 “朋友”關系,在工作理念、指導方式、實踐活動中堅持貫徹民主意識、秉承民主作風、營造民主氛圍。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指導部與齋務處的不同點是,于德育理念與方法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強調 “愛”與 “感化”。全紹文明確指出,“德育之指導,在天然之感化”[33]?!褒S務處好像夏天的太陽,能夠使學生 ‘畏’,德育指導部好像冬天的太陽,能夠使學生 ‘愛’。”齋務處的管理 “純似警察廳”,注重于 “禁”;德育指導部如 “教堂之講師”,注重 “感化”。[34]尤其強調師生感情溝通在德育引導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學生中有 “行為失檢者”,與其談話溝通,“盡力勸導,以期感化”。[35]設立同方部作為師生共同的游藝與聚談之所,目的是使學生能于其中受益,師長 “盡幾許輔導誘掖的責任”,通過潛移默化之功,使學生品行 “均可于無形中,收良好的利益”。[36]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德育之難,在于它是一種啟發(fā)式、內省式的提升,非長期潛移默化難以為功,難以在短期內強加灌輸而取得效果。情感是人們認知與行動的動力,情感的引導與感化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有效方式。高校德育工作中,校方與教職員應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性,通過制度建設、師生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感化學生,以期收到良好實效。
德育指導部的工作受到師生的認可,重要的原因是尊重德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愿,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傾聽并吸取學生的 “民意”,由此來增強德育指導的積極效果。余日宣在德育指導部開展工作之初,特別注重征求學生意見,多次進行調查。1923年9月發(fā)出調查表,征求對德育指導部的意見;11月又發(fā)調查表,征求對 “顧問制”的意見。1924年全紹文到任后,更是廣泛征求學生意見,以此調整德育指導部的工作方式與內容?!瓣P于本學年德育演講員及演講各題”,德育指導部 “應作何等指導及服務功夫”,以及 “購備育德修養(yǎng)之書籍”等事項,均 “用通函征求全校教職員學生意見”。[37]同方部的設立,更是吸取學生建議的成果。1924年 《清華周刊》刊發(fā) 《向德育指導部的一點建議》一文,學生建議開辟 “師生交際室”,其中設立有談話室、游藝室等,使師生有“很自然的很接近的交際”,既可聯(lián)絡師生感情,又可使同學在行為上得到幫助。同方部的宗旨與活動設計皆有上述意見的合理采納。有同學向同方部推薦訂閱天津的 《益世報》,認為該報紙消息靈通,持論公正,同方部隨即增訂該報,方便學生閱覽。清華學生對學校德育的探討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德育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德育教育應注重的方法,并據此提出建議與解決方式。學生陳銓指出,學校德育管理的問題是缺乏德育的生活與實踐,必須 “造成德育生活”,道德要注重 “實行”。[38]《清華德育問題》一文提出,德育指導不應僅有 “知識的道德”,還要側重培養(yǎng) “寔行的道德之毅力”,德育取得成績的關鍵,是 “必以情感感之,人格化之”。[39]針對學生極為關注的德育問題,德育指導部在實際工作中,通過長兄團、級友制、談話會、同方部等方式與活動,推進德育指導的 “生活化”與 “人格化”,并取得顯著成效。
尊重學生主體意愿、以學生為中心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原則與工作重心。德育的目的是將社會中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道德素質,因此,發(fā)揮學生的主觀主動性,根據其意愿與需求適時制訂、調整德育的相關形式與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學習理論,參與互動,主動完善道德修養(yǎng)的自我提升。德育指導部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學生建言獻策、采納學生合理建議等民主方式使得其工作受到學生的認可與肯定,增強了德育的實效性。這是民主式德育探索的成功,為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道德觀念與教育的“過渡時代”與 “轉軌期”,“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道德觀念變革浪潮,以及1922年壬戌學制的頒布都對學校德育工作產生重要影響。清華強調教育 “自必以發(fā)達德智體三育為先,而德育尤為最要”[40]。德育指導部的設立是清華德育工作的一項有益嘗試,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開拓意義,“德育指導為清華創(chuàng)舉,亦為我國各校之創(chuàng)舉,……”[41]。它在當時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中是第一個 (也是唯一一個)明確以道德教育指導為宗旨的機構?!扒迦A是中國的一部分,清華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盵42]1923年清華德育指導部的設立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代表性事件,其德育理念與經驗更是彌為珍貴的借鑒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