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瓊瑜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重慶 400030)
研究背景、意義:校園公共空間規(guī)模不一,類型多變,在校園生活中它承載了大部分交往活動。而在實際的校園學習生活中,教學樓中庭卻經常出現(xiàn)使用程度不高甚至荒廢的狀況。福建省某高校教學樓中庭空間也是如此。為了制定完善的建筑策劃更好地實施改造計劃,對福建省某高校教學樓中庭空間使用情況的探究顯得尤為重要。在建筑學領域,我們可以把這種探究稱之為建筑使用后評估(POE)。建筑使用后評估(POE)旨在通過對建成投入使用的建筑性能以及使用者感受的評估,來判斷建筑物設計的預期目的和真正建成后的結果之間的響應度。
研究方法:我們運用建筑使用后評估(POE)的方法來收集分析事實,首先使用建筑使用后評估(POE)來評估中庭空間的客觀因素,而后運用數(shù)據采集和數(shù)據分析的方法來分析建筑使用后評估(POE)的主觀因素——中庭空間使用者的評價,最后總結出對福建省某高校教學樓中庭空間使用情況研究。
1)教學樓中庭空間客觀因素的評估。背景研究分為資料查找和現(xiàn)場空間環(huán)境的記錄與觀察兩部分。圖1為教學樓中庭空間平面圖。
圖1 教學樓中庭空間平面圖
經過調研結果可以得出中庭空間是一個全圍合式口字形的公共空間,北面是教室前的走廊,南面是教室外墻,西面是報告廳,東面是教學樓架空廊道??臻g尺度較宜人。
2)在光照方面,福州夏熱冬冷,陽光尤其充足,夏季炎熱而中庭卻無可遮蔽的地方。
3)綠化方面,中庭周圍的綠化有修剪,種類屬于比較矮小的灌木叢,中庭中間的植被茂盛無人打理甚至出現(xiàn)遮擋道路的現(xiàn)象。
4)在家具方面,中間有長石椅,座位無分隔,利用率低,樹池旁的石頭也可供人坐下。表2為教學樓中庭空間環(huán)境調研要素表。
表2 教學樓中庭空間環(huán)境調研要素表
1.2.1 中庭空間中使用者的行為評定
經過教學樓背景研究,大致了解了教學樓及公共空間現(xiàn)狀概況。接下來將對使用者行為進行調研。調研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了解使用者來此教學樓的原因,因為對于教學樓這個特殊地點而言,來此的目的會影響對中庭空間使用的頻率和時長,因此,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共收集了30份有效數(shù)據并進行整理。筆者發(fā)現(xiàn)了在中庭空間的活動是在來公共教學樓的基礎上進行的,多是來自習和上課,并且來上課的人多半來去匆匆,而來自習的人則會有較大機會在中庭空間停留。二是了解使用者在中庭空間的行為。在中庭空間運用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在一天的時間內從早中晚分三個時間段(上下課高峰期)在中庭空間進行調研,記錄下使用者的行為、發(fā)生次數(shù)及分布位置。圖2為使用者中庭空間使用問卷整理圖。
圖2 使用者中庭空間使用問卷整理圖
筆者發(fā)現(xiàn)中庭空間在早上使用者的活動較頻繁,分布位置較廣。從一天時間來看,使用者的活動主要分布在走廊及走廊附近的硬質鋪地。圖3為中庭空間使用者使用軌跡圖。
圖3 中庭空間使用者使用軌跡圖
1.2.2 中庭空間中使用者對空間感受的評價
調研的同時也對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調研他們的空間感受以此進行評估。因此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共收集了30份有效數(shù)據并進行整理。經過數(shù)據整理,使用者對于空間尺度認同感較強,喜歡在這交流。有47%的人認為空間有一定的私密性,而42%的人認為這是一個完全的公共空間。不滿意方面:受氣候影響因素較大,最多的被調查者覺得中庭過于炎熱,另外還有空間噪雜、綠化不足、座椅不夠、無風景可看、夜晚光線不足等原因。70%的人對于該空間持較滿意態(tài)度:滿意方面主要有:風景優(yōu)美、植物綠化、有座椅、比較安靜、通風良好。被調查人員絕大多數(shù)希望公共空間有一定的視線遮擋,但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和人,是可以交流也可以獨處的空間。希望庭院的植物可以更豐富,有遮陽措施,增設桌椅,同時希望可以有小圍合空間。圖4為使用者中庭空間滿意度問卷整理圖。
圖5 使用者中庭空間滿意度問卷整理圖
在中庭空間的活動是在來公共教學樓的基礎上進行的,多是來自習和上課,來去匆匆。早上人在庭院中進行的活動最多,多用來讀書和看書休息,中午最少。這是因為早上庭院氣候怡人,停留時間久,機會多。人的讀書活動在早上進行的頻率最高,由于氣候光線原因,中午在庭院停留的人較少,晚上停留的人多在打電話、等人。
被調查人員對于空間感受較滿意,但公共設施不足,影響了教學樓中庭空間的使用頻率。主要體現(xiàn)在:在綠化方面,庭院由于草木常年缺乏修理,草葉雜亂之處給不安全感及荒涼感,滲透感差,空間的舒適性一般,可停留性較差。受氣候影響,夏季炎熱,庭院缺乏相關應對措施,日曬雨淋成為庭院人流少的一大原因。在家具設施方面,被周圍建筑圍合的庭院屬于公共領域,本身給人私密性和安全感較差,座椅數(shù)量較少且位置無分隔導致使用者的人際距離處于個人距離和社交距離之間,造成人心理不舒服,減少了使用者的數(shù)量。
我們可以總結中庭作為交流空間無需設計成供大量人流穿行的空間,而應成為人們休息停留的“綠洲”。所以,在對中庭空間的前期設計和后期完善中,要因地制宜地對美學、人體尺度和行為需求有足夠的考慮,也要加強管理,以滿足使用者要求。
[ID:0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