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打卡”已經常見,仿佛做事如果不打卡,就失去了動力。這樣的生活表面上看沒什么不同,無非是多了一項環(huán)節(jié),其實本質上已是另一副模樣,因為我們做事的意義不同了。打卡、打卡、打卡,難道我們活著就是為了打卡?
我也曾短暫參與過打卡。那次我加入了一個英語記單詞打卡群,本來我覺得參與打卡,會督促自己更好地記單詞,經過實踐我發(fā)現,我的注意力竟然放在了快速地把任務完成、盡快打卡了事上面了。一個月下來,記單詞的效果并不好,時間倒花了不少,我果斷放棄了打卡這種形式。沒有了打卡,我反而認真記單詞了,因為記單詞這件事是我自己要完成的,而不是為了打卡。
為了打卡而做事,有一種“例行公事”的感覺,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生活本不該如此。
我想,如果學生打卡學習,那么學習就像是走形式,每天做出認真學習的模樣,其實只是作秀,表現出努力的樣子。這是想要騙誰呢?到頭來連自己都騙不過,何其荒唐!花了大把的時間,又真正收獲了什么?這種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事,還是趁早丟掉為好。
學習上是這樣,生活中的娛樂也一樣。我們去風景名勝區(qū)旅游,如果僅僅是為了打卡、拍照、發(fā)朋友圈,我想,這樣的旅游不去也罷。旅游本是增長閱歷、陶冶情操、欣賞大好河山的,絕非是為了彰顯自己“熱愛自然”“行萬里路”的各種標簽……如果因為忙著炫耀、顯擺而錯過了旅游的真諦,則又是因小失大了。
可見,打卡就像枷鎖和牢籠,把我們禁錮在生活的各式各樣的形式中,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心生厭倦,也無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生命的本義了。
生活很廣闊,人心更闊大,我們不應停留在表面的浮華上,每天奔波、忙碌在形式化的怪圈中。跳出來,我們才能找到事物本身的意義,放慢腳步,去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悟生命的真諦。人不是機器,不是為了完成設定好的程序而生的。
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詩和遠方不需要打卡。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