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偉
摘? 要:文章通過剖析就地冷再生方面的施工原理,結合工程的切實狀況,對材料安排、施工工藝及控制等方面的關鍵技術予以總結,進而確保再生路面工程得以順利高效完成,實現(xiàn)預期目標,從而為今后類似的工程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公路路面;水泥穩(wěn)定;就地冷再生;關鍵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U416.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08-0142-0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in-situ cold recycl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 arrange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ontrol,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recycled pavement project can be completed smoothly and efficiently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highway pavement; cement stabilization; in-situ cold recycling; key technology; analysis
隨著大量公路漸漸地步入維修期,同時由于我國在公路方面通常運用的是瀝青路面面層以及半剛性基層。如若只是將廢舊瀝青面層予以銑刨、新面層予以鋪筑,不但會消耗大批量的人力跟物力,并且對于廢料方面來講也較難處理。故而,選取一種既經濟又環(huán)保的維修模式為當務之急。對此,公路路面之中的水泥穩(wěn)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及其工藝就應需而生。就地冷再生技術經過對其原路面的材料予以二次利用,不僅大大提升了資源方面的使用率,而且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資源方面也予以良好的保護。本文通過對其水泥穩(wěn)定就地冷再生方面的技術予以剖析,來更好的促使此項技術得以更為廣泛的運用。
1 就地冷再生其施工方面的原理
所謂的就地冷再生技術,主要是指施工現(xiàn)場通過運用專業(yè)化的就地冷再生裝備,將原路面予以銑刨以及破碎,之后再通過結合當?shù)氐那袑崰顩r及其需要,為其添加水泥跟其他材料,進而于常溫條件下再為其添加適當?shù)姆€(wěn)定劑來予以拌和,最終把其壓實成型,從而將其作為路面之中的結構層次[1]。
通過運用水泥,使其水泥穩(wěn)定就地冷再生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混合料穩(wěn)定劑。通常能夠對其瀝青面層、二灰碎石基層以及水穩(wěn)碎石基層等方面的結構層予以實施維修跟翻新。水泥通過與路面當中的舊料實施混合,經過拌和攤鋪以及碾壓養(yǎng)生之后,通常會構成一種與水泥穩(wěn)定碎石相近似的半剛性基層。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存有半剛性基層當中較為普遍的一項病害:收縮裂縫。對此,在進行施工以及養(yǎng)護的進程中,應當對其予以足夠的重視。其所具有的強度主要是由水泥水化、其水化產物以及舊料當中的細微顆粒之間,相互作用以及聚合而成的晶體構造。
2 施工工藝
2.1 材料組合設計
2.1.1 新添材料
就其原路面之中,級配不良的銑刨舊料而言,應當適當?shù)臑槠湓鎏硇虏牧蟻韺ζ漕w粒級配予以改善。對其予以新增添的材料,應當于現(xiàn)場實驗室中依據(jù)其各項有關的準則、規(guī)范以及規(guī)程來實施相應的試驗。這之中主要包含有:顆粒剖析、細集料其液塑限以及塑性指數(shù)方面的剖析、粗集料壓碎值、相對密度、硫酸鹽含量以及有機質等。
2.1.2 水泥
對水泥而言,通常選用的是初凝時間大于3小時,以及終凝時間于6小時之上,較為尋常的硅酸鹽水泥。對于快硬、變質以及早強型的水泥不予運用。就當前而言,絕大部分的工程在予以實踐的進程中,較為推崇以及運用的多是32.5水泥。就其水泥劑量方面來講,不得少于3%,并且不得超于8%。另外,當其強度指標滿足相關需要的狀況時,應當盡可能的對其水泥用量予以限制。
2.2 施工準備
2.2.1 交通管理
應當對其施工路段實施相應的交通管理,可以運用半幅施工以及半幅通車的施工組織方法。通過嚴禁重車通行,以及對其他車輛實施行駛車速的限制,來盡可能的降低車輛對其原有路基方面的損壞。同時,還可以于施工的道路路口之處,安置較為醒目的警示標志,來進一步的對其過往行人以及車輛予以提醒。
2.2.2 路面清理
在正式開展施工作業(yè)之前,應當對其原路面予以充分的清掃,在對其道路表面垃圾、石塊以及積水等予以清除的同時,還可以實時的發(fā)覺其原路面其車轍、波浪等方面的病害,并對其予以及時的解決跟處理,進而對其原路面的大塊坑槽以及凹陷等部位予以有效的補平,從而有助于降低其施工機械在施工進程中的故障產生的機率[2]。
2.2.3 再生機械及其機組就位
把冷再生機械機組運輸于施工現(xiàn)場之后,應當運用推桿來對再生機械機組其各個部分予以連接,并且將其所有的管道予以鏈接到位。之后,在對其再生機械之中所屬的計算機數(shù)據(jù),是否得以正常輸入方面予以充分的檢查,保障其機械的全部閥門皆處于開放的狀態(tài)之中,從而更為有效地對其機械系統(tǒng)之中空氣予以排空。在設置施工路段導向標志的同時還應當對其予以相應的檢查,保障其精準無誤,同時還應當對其附屬機械及其裝備方面予以充分的檢查,確保其得以正常的運作。
2.4 施工階段
2.4.1 撒布與攤鋪
確認其新加碎石材料方面的各項計量工作予以完成之后,應當擇取撒布車來達成碎石方面的撒布,之后,再對實施撒布的區(qū)域予以合理化的局部處理,從而保障其碎石材料得以均勻的分布。對未撒布到的區(qū)域,則應當通過人工來對其碎石材料予以補充。
在此進程中,通過計算再生層其每平方米對于水泥量方面的需求,將其換算成每袋水泥所攤鋪的面積,進而對其每袋的縱橫間距予以計算,運用白灰來規(guī)劃隔斷,對原道路的路面構建標志跟標記。就其人工均勻攤鋪水泥之后來講,應當確保其道路表面不曾存有空白又或是水泥集中的狀況。
2.4.2 銑刨跟拌和
就其冷再生機來講,通常是沿其路面予以向前行進,通過飛速旋轉自身所帶有的大量刀頭,來把原路面中的廢舊材料予以銑刨跟破碎,并將其舊料跟攤鋪于原路面的新型碎石材料以及水泥等拌和均勻。同時,水通過再生機組之間所連接的水車中,由經軟管輸送至拌和倉。就其冷再生機的運行速度來講,通常是以其原路面的質量評估、損壞程度跟再生深度方面來予以選取。一般會在5~10m/min之內。從而有助于確保其再生機在銑刨、拌和之后的混合料級配中,不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對于病害較為嚴重的情況,應當適當?shù)膶ζ湓偕鷻C的行進速度予以降低,并且應當適當?shù)奶嵘淙~片方面的轉速。
2.4.3 碾壓成型
通常其再生機械之后,會跟有輕型振動壓路機。其主要是對再生機予以銑刨、拌和之后的混合料實施初平。通常運用的是慢速跟靜壓的模式[3]。完成一段再生施工之后,應當運用平地機來實施推平跟整形。通常是在道路的直線段自外而內的推平,對于曲線段則是自內而外的予以推平整形。之后再運用高振幅跟低頻率的振動壓實模式,來進行碾壓施工作業(yè)。就其碾壓速度通常不得高于3.0km/h,重復一般1~2遍。之后所運用的低振幅跟高頻率振動壓實模式通常為4~6遍。直至其表面碾壓平整、均勻,其壓實層頂面趨于穩(wěn)定,并且重輪之下不再產生輪跡為止。
2.4.4 接縫及其調頭處處理
在施工作業(yè)中,應當注重協(xié)調以及接縫,做到銜接處搭接拌和恰當,并且應當對其接縫設置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就其縱向接縫方面的重疊寬度而言,是跟其再生層的厚度所關聯(lián)的,通常來講不會小于10cm。就其接縫位置而言,應當盡可能的規(guī)避其重載車輛以及慢行輪跡的位置。對其壓路機必須予以調頭的位置,應當對其路面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通過預留砂石土,來對其壓實層予以穩(wěn)定,通常在8~10m左右。
2.4.5 養(yǎng)生
各個施工路段在完成碾壓作業(yè),以及壓實度或檢測合格之后,應當實時的予以養(yǎng)生。比如鋪設跟覆蓋具有透水土特性的工織物,在搭配灑水車灑水來予以養(yǎng)生。從而確保其養(yǎng)生期間可以獲得充足的潮濕度。對于施工路段通常運用的是半幅施工以及半幅通車的方式,來對其養(yǎng)生期間的交通予以嚴格的管控。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就其水泥就地冷再生技術而言,不僅充分的運用了其廢舊瀝青路面中的材料,實現(xiàn)了節(jié)約資源以及保護生態(tài)的目的,而且還降低了工程方面造價。同時,當前再生機械其擁有著較高的生產效率,其施工工藝方面也在不斷的予以成熟,有利于提升施工品質、降低施工周期。進而我們有必要對其予以充分的探究跟剖析,以便更好的推動今后公路工程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巨鳴.山區(qū)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預防性養(yǎng)護策略探討[J].低碳世界,2019,9(11):228-229.
[2]王景艷.公路路面水泥穩(wěn)定就地冷再生關鍵技術探討[J].交通世界(中旬刊),2019(9):31-32,34.
[3]徐建平.公路水泥穩(wěn)定就地冷再生改造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與應用[J].四川建筑,2019,39(3):8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