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鵬
(成都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成都大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四川 成都 610106)
近年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闡發(fā)了一系列重要論斷,為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本土化、大眾化、通俗化、普及化,尤其是持續(xù)深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點明了基本任務、根本遵循和前進方向。那么,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大眾化?面對新的現實基礎、時代特征和大眾訴求,如何避免學習貫徹教條化和宣傳普及庸俗化兩種錯誤傾向的發(fā)生,拿出有針對性的管用辦法?又該如何有效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通俗化、普及化,健全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工作體系呢?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政治問題和思想認識問題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回答的首要問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就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持、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科學的、先進的思想理論體系,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進大眾,深入基層,入腦入心,為人民群眾所熟知、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進而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牢固的思想信仰和巨大的物質力量。一方面,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根群眾,打動群眾,深入民心,深入基層,落地生根,完成理論的武裝。另一方面,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實質,完成思想的導引。這兩個方面的客觀存在是共生共存、緊密聯系的,是缺一不可、不可偏廢的,是互促互進、相輔相成的。同時,這兩個方面的轉化過程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止的;是現實的,不是空洞的。事實證明,只有這兩個方面的統(tǒng)籌聯動、互動共進、協和共生、融合發(fā)展,才能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根植于大眾心田,并通過武裝、宣傳、培育、引導、組織最廣大人民群眾在認識、認知、認同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基礎上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堅定理論自信和行動自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tǒng)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觀察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社會實踐,匯聚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巨大物質力量,更好地堅持、發(fā)展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徹底的科學理論、先進理論,也是徹底的人民理論、人民立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滿足人民的需要、人民的期盼和人民的向往,其基本內核就是人民至上的價值主體取向和人民幸福的最高價值目標取向,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有機統(tǒng)一起來,堅持科學性、真理性和價值性的有機統(tǒng)一。它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等。正是緣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深深植根于億萬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的理論品格,而且完全以人民的利益需求、人民的滿意成效和謀取最大人民福祉作為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及實踐的重心,才使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貼近群眾的需求,對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從人民立場這個角度出發(f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實質上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中體現和生動表達,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符合百姓期待,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實踐的根本原因。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yè)推向前進?!盵2]
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3]鄧小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4]從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的大視野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前無古人,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偉大社會革命;從中國共產黨一百年歷史的大氣魄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震古爍今,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億萬中國人民遍嘗艱辛、上下求索最具實踐特色的偉大精神標識;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本質的大格局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強國富民,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為自己的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最具時代特色的偉大人民史詩。歷史和實踐早已證明,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崇高而又恢宏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主體力量和決定力量。這就要一以貫之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充分尊重基層、地方和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積極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人民群眾是否滿意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可以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因為,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生動實踐,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同樣,如果不相信群眾、不依靠群眾,不用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群眾、贏得群眾,那么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成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更加廣闊的前景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如習近平所說:“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可以發(fā)現,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歷經艱難困苦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干部的頭腦,使全黨始終保持統(tǒng)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強大的戰(zhàn)斗力?!盵5]
恩格斯指出:“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盵6]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盵7]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既是理論創(chuàng)新和認識真理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動事業(yè)前進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楓橋經驗”“兩參一改三結合”,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或是新時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由貿易試驗區(qū)”等,這些極大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和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經驗的根本成就,無一不是來自人民群眾的大膽嘗試與可貴探索。要想與時俱進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開辟社會主義新局面,就離不開理論在實踐中的不斷檢驗,離不開大眾在實踐中的不斷突破,離不開大眾對理論的現實需要。正如習近平所說:“要立足我國實際,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深入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更好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也要放寬視野,吸收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8]
回眸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思想理論發(fā)展史,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普及,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和理論普及就要跟進一步。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既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普及化首要而重大的歷史使命和政治任務,也是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的核心要義和發(fā)展要求,更是完成從政黨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向社會意識形態(tài)轉變的根本指針和必然要求。我們要從原則的、邏輯的、理性的高度深刻理解與主動把握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的必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努力做到“讓真理武裝我們的頭腦,讓真理指引我們的理想,讓真理堅定我們的信仰”[9]。
馬克思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盵10]可以說,問題既是理論誕生的新起點,也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動力源,更是理論成熟的試金石。適時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的主要依據,“是從我國發(fā)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11]。它絕對不是單純地為了“化”而化,更不是想當然地“走過場”“做虛功”,而是貫穿著突出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要聚焦新時代黨和國家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聚焦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而是貫穿著鮮明的目標追求和目標導向,要洞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和發(fā)展走向,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而是貫穿著強烈的自主動機和效果導向,要把握堅持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文化底蘊、廣泛現實基礎和國家道義力量。只有奠定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明確目標,對照目標、緊扣目標,設想效果、研判效果、達成效果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
國內有學者分析指出:“任何一個理論要被人所信服,既要能夠回答時代課題、指導推動實踐,又要有獨具特色的理論品質和富有感召的思想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樣一種閃耀著理性光輝和人格魅力的科學理論,集中反映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價值追求、精神風范?!盵1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不是局限于一般的理論學習,而是充滿著“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13],尤其是喚起對追求先進理論的執(zhí)著渴望、對追求奮斗人生的價值認可、對追求崇高人生精神境界的戰(zhàn)略定力。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14]只有奠定在國家理想、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的有機統(tǒng)一基礎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才能真正把抽象的理論轉變?yōu)樽顝V大人民群眾的具體生活,也才能充分體現廣大勞動人民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價值目標追求。
列寧指出:“誰都知道,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15]如果說20世紀的中國人民群眾主要是劃分為各個階級來觀察和分析的,那么,現階段的中國人民群眾則更多是細分為各個階層來考量和審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使得“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1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絕不是某一部分社會群體追求先進所玩弄的政治辭藻,也絕不是針對某一部分社會群體行為方式的特殊規(guī)約,它實質上是全社會、各界別高度認同、廣泛接受、普遍認可、共同追求的現實實踐,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整體判斷、基本理念和殷切期盼,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使命、責任和擔當。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必須明晰對象,分清層次,只有在中國社會各階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把握不同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回應不同受眾群體的切實關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這就要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出相結合,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既要考慮到黨員、干部、團員、青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的重中之重,也要考慮到不同民主黨派、不同社會團體、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人民群眾的承受度、理解度和接受度,做到有分析、有比較、有鑒別、有側重。正如習近平所說:“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qū)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盵17]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廣大人民群眾二者之間如何鋪路架橋,關鍵要把握科學方法,要在“化”上下足功夫,在知曉“為什么化、為誰而化”的基礎上明確“化什么,如何化”。也就是說,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精髓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諸多創(chuàng)新,內化為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外化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固化為執(zhí)行有力、高效運轉的體制、機制、制度,拿出過硬有效的辦法舉措,最終達到抽象理論具體化、深奧理論通俗化、先進理論普及化。
價值觀層面的正確判斷和理性認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取得實效的根本前提與基礎。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發(fā)自內心真誠擁護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才能在社會生活中自覺主動踐行思想理論的基本要求,才能化消極應付為積極作為,變馳于空想為科學對待,真正獲得“大眾化”與“化大眾”二者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社會效果。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激發(fā)內生動力,廣大人民群眾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的自覺性就會大幅提高,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信念就會更加執(zhí)著而堅定,他們的政治覺悟、理論水平和精神動力也就會大幅增長。這就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社會生活,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習近平所說:“關鍵是在普通百姓的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解答群眾思想困惑,反映群眾切身利益,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使抽象的理論邏輯轉變?yōu)樾蜗蟮纳钸壿嫛!盵18]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豐富,邏輯嚴密,“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zhàn)略布局和發(fā)展方向、發(fā)展方式、發(fā)展動力、戰(zhàn)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方面的基本問題,并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tài)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tǒng)一、統(tǒng)一戰(zhàn)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19]。正是緣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廣博高深的框架結構體系,這就內在地要求在其大眾化過程中務必要拒絕斷章取義、碎片化解讀。應將其當作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來看待,注重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化零散擇取為整體對待,變片面認識為全面理解,努力按照理論的本來面貌和真實特點從整體上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品格、精髓與實質。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盵20]習近平在講話、談話、演講和文章中非常善于使用群眾的語言,經常大量運用警句、典故、比喻、排比、對仗等多種手法,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妙語連珠俯拾皆是,語言風趣幽默,形式生動活潑,思想深邃久遠,既上連天線,又下接地氣,富有極強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們強調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首先就要剖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身所蘊含的這種大眾化的語言風格和話語特點。只有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考慮到不同受眾群體的認知水平、接受習慣、價值取向和思想癥結,生動具體地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范疇,讓群眾聽得清清楚楚、講得明明白白、懂得真真切切,才能真正架起理論與大眾之間的橋梁,真正變僵化灌輸為生動展現,變無用堆砌為實際有用。
從對立統(tǒng)一這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guī)律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是一個既統(tǒng)一又斗爭的矛盾體,是一個大眾不斷消化、轉化、融合和創(chuàng)新理論的認識升華過程。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之所以能夠展現蓬勃生機和旺盛生命力的固有屬性,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事實證明,當斗爭性大于同一性,難免會出現大眾對理論的消化不良、轉化不靈、融合不好和創(chuàng)新不夠的不平衡性現象發(fā)生,使得大眾和理論之間漸行漸遠,隔著紗窗看曉霧,呈現出朦朦朧朧的距離感。這種表面張力會極大地影響大眾化的效果和實效,這就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創(chuàng)造條件,存異求同,努力做到使大眾化的最終效果不是擴大分歧而是增進共識,不是大眾化的兩個方面勢不兩立而是相互統(tǒng)一。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的質量好不好、效果大不大,關鍵就是體現在如何分析和解決二者矛盾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之中。形象地說,就是要化荊棘為坦途,變對立為統(tǒng)一,使二者相得益彰。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既是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要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的內在本質、基本原則和實踐路徑,努力把成功的有益做法不斷上升為具有普遍推廣價值的理念和制度,進而為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貢獻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