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劉東霞
(太原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山西晉中 030600)
行為藝術起源于歐洲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時間檢驗與大眾質疑中發(fā)展到今,由于其藝術形式表現(xiàn)特殊和脫離常態(tài)的展示,因此往往被大眾貼上另類、變態(tài)、非正常等消極詞匯的標簽。但其魅力在于與普通藝術相比,能帶來更大的感官刺激,能將作品理念更生動地表達并最大化地引起觀者的共鳴,相比大多數(shù)藝術借由載體表達,行為藝術時常以身體作為藝術的媒介進行直接表達,在絕大多數(shù)行為作品中成為藝術家探討關系時的表達符號。
行為藝術帶給人們的思考從未停止過。由于大眾與藝術家之間存在誤解和審美偏見,所以行為藝術一直是存在最大爭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大眾認為當今一些行為藝術展示是無關痛癢的擺弄,或病態(tài)的暴露隱私,而在行為藝術界里的確存在魚目混雜的偽作品,這需要大眾有審美高度和正確的認知去辨識,但行為藝術的魅力和價值不能絕對否定,需要從觀者與創(chuàng)作者兩方面得到啟發(fā)并思考。
觀者的角度。需要有達達主義的精神,提出對藝術的獨到見解,而非人云亦云,應當破除對行為藝術的偏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審美知識去理解,去欣賞行為藝術作品的意味,去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第二,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在構想實施之前要圍繞表達觀點的內在需求著手,而非因形式而形式,甚至出現(xiàn)他人“裸”而裸的跟風現(xiàn)象,在實踐之前也需要時刻反思與檢討,明白一個真正負責的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該有的職業(yè)標準和操守。老子《道德經(jīng)》里有句話:“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這也是創(chuàng)作者對自身作品該有的清醒認識,為防止藝術變質和出現(xiàn)扭曲的可能,需要保持藝術本身該有的專業(yè)性和嚴肅性。
除兩個參與主體之外,行為藝術更高的境界是雕塑社會,這是著名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提出的理念。而雕塑的過程里不應該只有創(chuàng)作者,還需要觀者參與其中,以一個行為作品的深刻隱喻影響彼此,這就需要思考兩者如何和諧一致地去共同創(chuàng)造,彼此感染和分享藝術體驗與感受,從而讓思維敞開迎接更多的可能性。終點就如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愿景一般,打造一個能夠匯聚提升我們精神境界以及可以改變我們社會意識的平臺,讓觀者明白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曾說過:“每一個人完成自我覺悟的時候,才是作為一個藝術家或者藝術史家所要向往的人間境界?!边@是對藝術創(chuàng)作者至高的自我定位和認識。一個優(yōu)秀的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需要謙虛地不斷對自己專業(yè)體系進行更新,甚至需要有勇氣對不合適的表達進行推翻,以及突破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限制而探索正確適宜的行為。創(chuàng)作者在孕育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也是為大眾消除審美與天賦以及學識積淀上的不平等,而深奧的意識形態(tài)如何直接簡練易懂地表達出來,是日后創(chuàng)作者需要努力的地方,也是重審自己專業(yè)知識,進而重塑認知過程的重要部分。
大眾作為參與者如何更好的接收和消化藝術理念成為促進行為藝術發(fā)展的重要部分。作為直接參與的觀者,在一個作品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每一位觀眾都是促成行為藝術成功的要點,而成功的藝術作品也使得參與者的觀念一次次的被重塑,無論創(chuàng)造者還是參與的觀眾都在從這一場場實驗藝術中得到啟發(fā),完成心靈的治愈和認知觀的重組。
如果不是杜尚作品《泉》的出現(xiàn),不是對于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嘲諷,也許藝術品的多樣性也不會像如今這般有百花齊放的局面和思想的開闊性,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品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化,以賦予一件普通物品意義作為新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途徑,這種反叛精神里,行為藝術當屬藝術領域的新視角,而對于參與者來說,既是打破陳規(guī)和原有定義,也是打破思維與重組的過程,表象上是身體的參與,實質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探索和返尋,是靈與肉尋找合一的過程并促使參與者經(jīng)常性地反思以及轉變看事物的視角。因此,行為藝術可以引領人們探尋原有真實的世界,具有回歸于心的特點。
圖1 《情人—長城》
圖2 《潛能》
圖3 《節(jié)奏0》
間接互動和直接互動是由參觀者角度出發(fā)劃分的,通過直接身臨現(xiàn)場觀看和間接音頻觀看,而未真正參與到作品之中,與行為表演者肢體接觸的均為間接互動,也稱為“封閉式的互動”,通過限制藝術家自身的物理活動,在情感和思想上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比如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合作時期最經(jīng)典的作品——《情人—長城》(圖1)。早在1982年他們就有了計劃這個作品的想法,直到1988年他們彼此在藝術和生活上有了很大的分歧,因此兩人決定在這件作品完成后結束兩人長達12年的合作關系,兩人一個穿紅,一個穿藍,分別從萬里長城的末端開始步行。阿布拉莫維奇從長城最東部的山海關出發(fā),烏雷從長城最西部的嘉峪關開始行走,兩人在行走了四千余公里路程后,最后在山西省的二郎山會合。由于時間的跨度和條件限制,這件當代藝術作品拍成記錄片,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者,引人思考。就如阿布拉莫維奇說的那樣,“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持續(xù)的行為藝術”,所以特殊性也有了普遍性的一面,因為生命斷斷續(xù)續(xù)間的相同,讓我們在愛里有了深刻的認同感和共鳴,對于這種行為作品已經(jīng)不需要任何藝術的基本知識,也不需要任何的審美積淀,每一個觀看者,參與者,如身臨其境。優(yōu)秀的行為藝術擁有代入感,能將巨大的時空拉到眼前,能為參與者帶來心靈的洗禮和重生,這也是兩人合作的性別意義和時空觀念雙人表演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潛能》是二人在1980年的作品。如圖2兩個人面對面站立,彼此注視,阿布拉莫維奇手里拉著一個緊繃的弓,烏雷則緊拉著一支帶毒的箭且正對著阿布拉莫維奇的心臟。借由弓箭的彈性,兩人的身體向后傾斜,但驚心動魄的是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會射出,觀眾可以通過衣服上的擴音器聽到兩人心臟的跳動和起伏,整個作品的時間為四分十秒。這件作品考驗著創(chuàng)作者和參與者的心理承受力,雙方在參與過程中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而作品持續(xù)直到結束,創(chuàng)作者彼此間的信任和謹慎也感染到了參與者,使得參與者也進入探討人性底線的對話當中。因此對于參與者來說,行為藝術的間接互動雖然未真正參與到作品本身之中,但是思維的涉入,同樣是參與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一樣可以達到行為藝術的目的。
相比于間接互動,直接互動更有體驗感,刻意通過與他者或物的關系,使得過程可以被延續(xù)和推動,也更容易引發(fā)參與者的思考。同時創(chuàng)作者通過參與者的行為、表情以及對參與者的投入情況得到反饋,從而最大范圍地調動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互動,營造出氛圍讓觀眾更真實地體驗。比如《節(jié)奏0》(圖3)是阿布拉莫維奇首次與現(xiàn)場觀眾進行直接互動,當時展覽現(xiàn)場提供了包括蜂蜜、皮鞭、相機等七十幾種工具,將權力移交給觀眾,允許他們可以選擇任意一種工具,由參與者擺布,同時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反抗動作。最初的時候,參與者們都比較小心,有人和藹地笑,有人幫她擦洗,但事情逐漸惡化,開始有人大膽地拿著剪刀剪開了她的衣服,甚至有人用玫瑰刺她赤裸的上身,期間有人用小刀劃破她的皮膚,參與者逐漸沉浸到作品當中,采取更暴力的舉動,有個人拿著上了膛的手槍對準了她的頭部,幸虧及時被工作人員制止,《節(jié)奏0》才表演結束。在這場驚恐的人性探析背后,藝術家通過對危險情境的探尋和設置,小范圍制造危險場景,而參與者的存在和互動至關重要,所要影射的含義與他們的行為密不可分,直擊人們心靈深處,同時引發(fā)對原本存在于人性中的黑暗關系的探討。
行為作品并不是讓人去欣賞的藝術品,它更多的是最大化地讓參與者進入自身感悟的情境中,通過一系列反應和舉止傳遞出信息給人以思考,同時對于行為藝術來說,身體是媒介和直接載體,創(chuàng)作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是行為藝術作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各種手段再傳遞給他人,這才真正達到行為藝術家的目的,去釋放藝術思想,去感染和影響在場的所有參與者,進而影響那些非現(xiàn)場的觀眾們。因此,行為藝術者與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共享、傳遞的關系,才是行為藝術的價值承擔者。
在行為藝術中,首先相比傳統(tǒng)的藝術品來說,前者注重過程,后者注重結果和展示方式。其次行為藝術是具有表演特性的藝術形態(tài),具有動態(tài)和相對自由性,并且通過邀請參與者,拉近了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和認同感,同時,行為藝術將注重結果這單一視角拓展到了全面認識,注重整體性的層面,因此,行為藝術是新藝術的解讀方式,擁有屬于它自己的體系框架,不能妄自否認其存在的價值??v觀中國當代的行為藝術,存在良莠不齊的局面,而原因是發(fā)展時間短的情況下,一些行為藝術家追求表面化和新奇性,缺乏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甚至濫用藝術自由,并且在大多數(shù)作品中,中國的行為藝術品缺少與大眾的互動性,經(jīng)常給人以表演游戲的感覺。因此行為藝術要加強大眾的參與性和交互性,使公眾得到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進而推動行為藝術真正走向大眾生活。其實行為藝術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作者和參與者兩個人的藝術,藝術家和參與者都應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把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當成創(chuàng)作方向去審視它,誕生出更生動和具有啟示意義的作品,希望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出最優(yōu)的作品去解決各種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