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70年,“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成立新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步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概括和形象表達。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時代變化的科學把握。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三大原則”,依法治國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原則;依法治國
黨的十九大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边@一全新論斷引發(fā)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普遍熱議。對于置身于新時代的人們而言,洞悉新時代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客觀現(xiàn)實性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因為科學的理論總是建立在客觀現(xiàn)實基礎上的抽象概括。“時代”作為一個頻用且多義的詞,原本指時空概念,是歷史學中慣用的術語。而“新時代”則是具有特定內涵的政治概念,它是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一、新時代產生的理論淵源
新時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時代變化的科學把握。恩格斯曾指出,“任何科學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雖然它的根深深扎根于經濟的事實當中,但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币布词钦f,任何理論創(chuàng)新都需要吸收和借鑒前人的思想成果。新時代也不例外,它是以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是新時代產生的理論淵源。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時代”是被廣泛使用且高頻出現(xiàn)的熱詞,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場域對時代做了不同注解,但是他們將社會主要矛盾作為劃分時代依據(jù)的基本原則是一貫的、明確的。馬克思曾明確指出,“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xiàn)存沖突中去解釋。”在這里,馬克思清楚地表明,社會主要矛盾是劃分時代的根本標尺。也即是說,時代轉化是依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為參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歷史性變革,從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從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這個角度”來判定我國未來發(fā)展方向。是將馬克思主義時代觀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理論概括和簡潔話語表達,繼承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準確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時代特征。
二、社會主義建設歷程
從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成立新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步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概括和形象表達,鑄就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部曲。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是我們迎來“強起來”的底氣,也是我們走進新時代,開創(chuàng)未來的現(xiàn)實基礎。
我們從黨近百年的奮斗史、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史、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史,特別是十八大以來8年的偉大變革的實踐中來考察,新時代是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歷程,這是中國長期實踐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建設的結果。這標志著中國迎來了歷史最好發(fā)展時期——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使中華民族迎來了走向強盛的新征程。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三大原則”
1.歷時性原則
所謂歷時性原則,是指既要回眸歷史分析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與規(guī)律,又要把握當下站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思考和分析問題,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進行研究,包括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三個階段。
堅持回眸歷史與把握當下相結合的歷時性原則,就是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從歷史發(fā)展來看,要尊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探索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前后“兩個30年”都不能否定的論斷。換言之,既要看到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在制度建設、物質基礎保證、思想建設等方面對當今時代的積淀作用,又要看到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探索在生產力發(fā)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黨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基本前提的時代,對它的把握和研判,不僅不能脫離這個前提,更要立足于這一前提,展開分析。因此,堅持時代性原則就是要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成、發(fā)展歷史,但并不是說不重視當下。
2.戰(zhàn)略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歷來強調理論的戰(zhàn)略性原則,善于從全局的視角、發(fā)展的視角、整體的視角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一,用戰(zhàn)略思維審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該思想作為一種系統(tǒng)性、時代性思想,是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對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其二,用戰(zhàn)略眼光審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的這十四條基本方略絕非空穴來風,而是立足于實踐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詳盡規(guī)劃,任何一條都關乎未來發(fā)展的大局。為此,就需要將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的進程中,分析其當前的戰(zhàn)略意義和未來的戰(zhàn)略價值。其三,用戰(zhàn)略視野審視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兩步走”戰(zhàn)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边@一新戰(zhàn)略最能體現(xiàn)著眼大局和展望未來的發(fā)展性特征,其背后依托的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實踐現(xiàn)實。
3.兼顧性原則
所謂兼顧性原則,是指在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既要立足國內分析其政治改革、經濟建設、文化發(fā)展、生態(tài)保護、社會治理等多個方面的發(fā)展現(xiàn)狀,還要具有世界視野將中國置于世界空間內分析我國的當前位置。早在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就曾指出對各國工人階級發(fā)展現(xiàn)狀的把握不僅要基于國內現(xiàn)實,還要放置在世界工人運動的視野下。就中國共產黨而言,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也正是堅持了這一原則,才有了“中國處于第三世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存在”、“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主流”等經典論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要求,這正是基于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兼顧性原則。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黨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為出發(fā)點,把人民利益作為工作的立足點。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農村區(qū)域性整體貧困是最大的短板,我國將扶貧的中心放在了農村,體現(xiàn)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我國現(xiàn)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并將此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一環(huán),是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的體現(xiàn),在工作方法和實質中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也正是基于兼顧性原則,中央提出了眾多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造福世界的新舉措,比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享譽世界的中國方案。
四、依法治國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實行依法治國是必須之路。
新時代,依法治國已然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堅實保障,也是黨和領導人更好地針對國家的發(fā)展予以治理策略的基礎,因此更有效的堅持依法治國的策略,對于建設與完善我國當下的理論體系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作用。當前我國在發(fā)展中處于重要的階段,尤其是針對其中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建設來說,都需要相應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從黨的十七大以來就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國家快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方針,該策略的實施也更加符合新時期下我國社會建設的實際情況。
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在提出四個方略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保證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各項活動有序開展的基本保障。法律體系是非常莊嚴的存在,其能夠通過科學的制定來對社會在發(fā)展中的各項工作予以有效的約束,也能夠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一個基礎。只有在各項工作中予以制度性的保障,才能夠使得工作的開展更加有效。我們知道,在新時期下,我國在發(fā)展中也明確了根本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要會更好的針對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予以重視,不斷發(fā)展生產力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就需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尤其是要能夠使之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相結合,以及與其中的民主政治相銜接。
改革開放40多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效率最高的40多年。這得益于我國始終都將依法治國作為主要的工作,通過法律作為保障,來為體系內的各項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提供引導以及約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中,更是通過不斷探索來獲取相應的經驗,進而來尋求一條更加適合中國現(xiàn)狀的發(fā)展道路;更要通過有效地依法治國,更好地響應民意,加快社會主義建設。
作者簡介:
許生鳳(1983--)女,重慶市人,中共阿拉善盟委黨校馬列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哲學、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