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
孫中山的文化觀應該說是一個老問題,學界早就有不少人對孫中山的文化觀、中西文化觀等進行過廣泛的討論和較深入的研究,發(fā)表或出版了許多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影響力的論著。①但是,孫中山的東西文化觀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專題性的研究?!爸形鳌北容^與“東西”比較,雖然僅是一字之差,但視野和立場、觀點和方法、價值與意義卻不完全相同,甚至直接影響孫中山的對外方略和治國理念。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當兩種文化在各自生成的環(huán)境里存在的時候,其相互間的差異很難為人覺察,但是當兩種文化進行接觸和交流時,兩者間的差異便首先為人們所感知。近代以來的中西文化比較便是在這種情形中進行的。無論是林則徐、魏源、王韜、馮桂芬,還是曾國藩、李鴻章、郭嵩燾、張之洞,他們都在中外交涉和御侮圖強中自覺地進行中西文化比較和選擇,都看到了西方在堅船利炮、科學技術、商品貨物等器物上的先進性,也不約而同地發(fā)現(xiàn)了中國儒教的優(yōu)越和民主自由的缺失,并作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選擇。
在孫中山之前或同時代,有不少明智之士出于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富民強國的需要,也積極地參與到中西文化的比較和討論的熱潮之中。從馬建忠、薛福成、鄭觀應到康有為、梁啟超、嚴復,都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提出了各自關于保國、保種、保教的自上而下的變革方案??涤袨閺摹皠荨薄八住钡慕^異,到“仁”“功”的分野,又到地理上“散”與“斂”的差別和“農(nóng)”與“商”的不同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考察和比較了中西文化的區(qū)別,揭示出兩者之間“毫發(fā)不同,冰炭相反”的文化懸隔性質(zhì)。②嚴復在中西比較中不僅發(fā)現(xiàn)中西文化在本質(zhì)上的差異,指出“西洋觀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斷民種之高下……至于發(fā)政施令之間,要其所歸,皆以其民之力、智、德三者為準的”,③而且也明確提出了所謂“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著名變法改革綱領。梁啟超同樣具有中西文化比較的自覺意識,在他看來,“凡天下之事,有比較然后見其真,無比較則非惟不能知己之所短,亦不能知己之所長。前代無論矣,今世所稱好學深思之士有兩種:一則徒為本國學術思想所窘,而于他國中未嘗一涉其樊也;一則徒為外國學術思想所眩,而于本國者不屑一厝其意也”。④梁啟超指出的文化比較后的兩種取舍態(tài)度,其實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就普遍存在。不過,在戊戌變法以前,關注中西文化問題的人們更多地留心于中西兩類文化的差別,而戊戌維新時期的文化比較已突破了前人的局限,自覺地用西方文化的標尺來衡量中國文化,反思和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試圖在批判和反省中探尋中國積弱的根源,為中國文化復興和民族崛起指明方向。
孫中山也象其同時代的思想啟蒙者和文化先驅(qū)者一樣,一開始就把中西文化比較放在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的大背景之下,明確提出全面學習西方文化的主張。早在1890年,孫中山在《致鄭藻如書》中就坦言自己“留心經(jīng)濟之學有十余年矣,遠至歐洲時局之變遷,上至歷朝制度之沿革,大則兩間之天道人事,小則泰西之格致語言,多有旁及?!雹菰?894年《上李鴻章書》中,再次表示,“幼嘗游學外洋,于泰西之語言文字,政治禮俗,與夫天算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理,皆略有所窺;而尤留心于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guī)”,并明確指出:“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任,治國之大本也?!鄙踔烈辉購娬{(diào)“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是務,是舍本而圖末也?!雹?/p>
顯然,孫中山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治國強國之策,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舉措,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正如他自己所說:“早歲志窺遠大,性慕新奇,故所學多博雜不純。于中學則獨好三代兩漢之文,于西學則雅癖達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瀏覽。至于教則崇耶穌,于人則仰中華之湯武暨美國華盛頓焉?!雹?897年,在與《倫敦被難記》俄譯者等的談話中,孫中山就從中西比較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希望有一個負責任的、有代表性的政體。此外,還必須使我們的國家對歐洲文明采取開放態(tài)度。我不是說,我們要全盤照搬過來。我們有自己的文明,但是,因為無法進行比較選擇而得不到發(fā)展,它也就停滯不前了。時至今日,這種文明已經(jīng)和人民群眾完全格格不入了?!雹嘤纱宋覀儾浑y發(fā)現(xiàn),孫中山革命之初就十分重視西方文化,并試圖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尋找拯救民族危亡和富民強國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漫無目標而又毫無原則地進行中西文化比較。
正是出于救亡圖存和救世濟民的需要,孫中山從中西文化比較中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優(yōu)勢,明確提出要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思想主張。他說:“中國的文明已有數(shù)千年,西人不過數(shù)百年,……不過,我們中國現(xiàn)在的人物皆無用,將來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難轉(zhuǎn)弱為強,易舊為新。”⑨在孫中山看來,西方文化或西方文明在當時是優(yōu)于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因此,他說:“我們?yōu)橹臼康模偸菗竦厍蛏献钗拿鞯恼畏蓙砭任覀冎袊?,最?yōu)等的人格來待我們四萬萬同胞,”⑩并相信“若我們今日改革的思想不取法乎上,則不過徒救一時,是萬不能永久太平的”。
孫中山在中西文化比較時,既不一葉障目,也不以偏概全;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抱殘守缺。他不僅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西方文化的弊端,洞察到西方文明潛在的矛盾和危機,而且以非常明確的時代觀念作為觀察文化進化的尺度,指出中國文化與歐美文化差異的本質(zhì)是“過代文明”與“現(xiàn)世文明”的差異。這也是他所以理直氣壯地主張中國“取法西洋文明而用之”的內(nèi)在根據(jù)。在游歷和考察西方社會的過程中,孫中山清楚地意識到,片面地致力于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勢必招致新的兩極分化和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孫中山的心目中,西方諸國“都以優(yōu)勝劣敗、弱肉強食為立國主腦,至謂有強權無公理。此種學說…………殆是一種野蠻之學問?!闭J為這“是社會之蠹,非共和國之所宜用”。因此,他反對將生存競爭的原則用于人類社會,認為人類社會進化與物種進化的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他反對從所謂“好”與“壞”的角度來評判中西文化的優(yōu)劣,主張一切以對自己是否有用有利為準則:“大凡一種思想,不能說是好與不好,只看他是合我們用還是不合我們用。如果合我們用便是好,不合我們用便是不好;合乎全世界的用途便是好,不合全世界的用途便是不好?!蔽鞣轿幕m然順應了世界潮流,但有些東西對我們就并非有用,所以不必學全套;而對于中國傳統(tǒng),有些屬于好的東西,對于國人革命有用的東西,仍應當保留,即“以古人之思想,資今日學問?!彼卜磳ι嵊蔡椎哪脕碇髁x,主張對西方文化必須有所選擇有所舍棄。他說“中國幾千年來,社會上的民情風土習慣和歐美的大流不同?!彼浴肮芾砩鐣恼?,自然也是和歐美的不同。如果不管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便像學外國的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過來,那便是大錯?!彼诮嬜约旱娜裰髁x思想體系和文化觀念體系時,就是“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guī)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獨見而創(chuàng)獲者。”可見,除卻獨創(chuàng)的成份,應該還是中西兩種文化構成了孫中山學說的思想基礎。他一直嘗試著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對于中國固有的文化,原則上是采取反省和批判的態(tài)度;對于西方文化,則主張要使其適應中國的歷史民情,反對“奉歐美為至上”??傊鞔_反對滿足于“過代文明”,而專心致力于促使其變?yōu)椤艾F(xiàn)世文明”。
顯而易見的是,孫中山是在中西文化比較過程中,逐步深化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認識與理解的,其中西文化觀的產(chǎn)生和形成,既受當時中西文化碰撞時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又受其學習的經(jīng)歷和生活的閱歷,以及自身的感悟等的制約。在面對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時,他很自然地以所學的西學知識和西方見識去審視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其東西文化觀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鮮明的西方文化傾向。
首先,孫中山在中西文化比較時所說的“西方”,主要是指行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主張“自由、平等、博愛”民主主義精神的法國和奉行“民有、民治、民享”的美國為主體的西方,而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西方”所涵蓋的范圍。同時,孫中山所說的“中國”,也主要是指以漢族集中居住的地區(qū),而非后來所說的五族共和時的大中國的范圍。從地理空間上看,孫中山心目中的“中國”和“西方”,是不完全的,也非整體性的,但卻是最核心的文化區(qū)域。
其次,孫中山所說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歐美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和現(xiàn)代科學精神。他認為宜“取法乎上”,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不求“不完不備之立憲,”而求“直截了當之共和”,就肯定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學精神對于中國的價值與意義。1906年,在《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軍政府宣言)》中,孫中山把這種取法西方民主主義的思想,以明確的文字表述正式載入革命黨人的綱領性文件:“我等今日與前代殊,于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緯經(jīng)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故前代為英雄革命,今日為國民革命。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軍政府特為其樞機而已。”顯然,在孫中山的心目中,西方民主主義,尤其是法國大革命所展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主義精神,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政治思想中所沒有的,而且也是中國革命需要解決的問題。十分難得的是,孫中山對西方資本主義狀況的觀察和對西方文化的分析,又是相當冷靜和客觀的,既沒有為了在中國實行民主革命,而對資本主義存在的嚴重社會危機文過飾非,又沒有因為看到了資本主義文化的弊端,而放棄民主革命的信念,倒退到復古守舊的立場上去。對于西方科學技術,孫中山也是持認同和學習的態(tài)度,在他看來,“歐洲之所以駕乎我們中國之上的,不是政治哲學,完全是物質(zhì)文明?!覀儸F(xiàn)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所沒有的東西。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至于講到政治哲學之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于中國?!?/p>
其三,孫中山的中西文化觀有一個在比較中不斷修正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早期,孫中山對中西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明顯地存在實用主義的傾向。對西方文化,主要是英美資本主義文化,一般持肯定和認同的態(tài)度,認為其社會政治制度、物質(zhì)文明、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等都優(yōu)于中國,尤其是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物質(zhì)文明和社會進步,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主義精神所激發(fā)出來的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互助精神,是中國文化所缺乏的。他說:“中國幾千年以來都是獨立國家,從前政治的發(fā)達,向來沒有假借外國材料的。中國在世界之中,文化上是先進的國家,外國的材料向來無可完全仿效,歐美近來的文化才比中國進步,我們羨慕他們的新文明,才主張革命。此刻實行革命,當然要中國駕乎歐美之上,改造成世界上最新、最進步的國家。”
總之,孫中山早期的文化觀是在不斷地進行中西比較和持續(xù)的革命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其文化價值取向表現(xiàn)為西方文化取向,尤其是英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法國大革命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和美國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制度與思想,以及西方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物質(zhì)文化成果,直接成為孫中山反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構建中國新文化體系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而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位一體的結構,就是孫中山文化重建的基本模式。誠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順應潮流確乎是為孫中山根本的立足點,他從西方文化中汲取近代意識,并以之作為文化重建的參照系,從而規(guī)定了基本的價值取向:即民族主義——爭自由,民權主義——爭平等,民生主義——求博愛。自由平等博愛成為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基本價值系統(tǒng)。”不過,從整體上看,孫中山的文化觀又不純粹是西方文化的中國翻版,而恰恰是從中國既定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又以防西方之弊端為基礎而確立的。不是“自由為體,民主為用”,更不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是民權導致民生,而是人道為體,民主為用,是民生引發(fā)民權,追求民族獨立、人民平等和生活公平,成為孫中山“民族-民權-民生”文化觀的價值所在。嚴格說來,孫中山的中西文化觀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隨著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和現(xiàn)代思潮的變動,其價值取向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孫中山對待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就有較大的改變,其中對日本文化的看法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直接影響了孫中山的東西文化觀。
如果說中日甲午戰(zhàn)爭前,先進的中國人大都喜歡談論“泰西”“西方”和“歐美”與中國的區(qū)別,內(nèi)心羨慕西方國富兵強,認為西方物質(zhì)文明和科學技術優(yōu)勝于中國,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主以中學,輔以西學”,但到了20世紀初,隨著日本在亞洲的崛起,中國朝野上下似乎不約而同地將中西比較的目光轉(zhuǎn)移到中日比較之上。孫中山對中國與世界的認識,也開始從中西比較進而嘗試中日比較。所不同的是,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孫中山的理性多于情感,而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則感性多于理性,甚至對日本表現(xiàn)出一種既愛又怨,既疏又親的情感糾結。
其實,中日比較,并非從孫中山開始。1876年至1878年間,清朝大臣郭嵩燾在與日本駐英國外交使節(jié)的多次接觸中,對過去沒怎么在意的日本開始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他首先想弄明白的是,同樣是非西方國家的日本和中國,為什么一個被西方國家看作近代化的優(yōu)等生,一個被看成為近代化落后的衰老大國。在與日本人的交談過程中,郭嵩燾真切地感覺到日本人好學深思、開放務實的品格。而王韜也是最早關注日本明治維新的中國文人。1879年4月22日,王韜從上海啟程前往日本,在日本停留了128天。在這段時間里,王韜接觸到許多日本官僚、名士、詩人、書法家和平民,并就世界形勢和東西方文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對話和思想交流。在《扶桑游記》中,王韜高度評價了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化習俗等,認為這中間有很多東西值得中國學習。
雖然郭嵩燾和王韜是晚清較早關注日本的官員和文人,但他們對日本的認識難免帶有想象的成分,甚至存有片面和不正確的地方。晚清時期,真正對日本的認識,應該是從黃遵憲和他的《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開始的。也正是黃遵憲的介紹,中國人對日本的認識程度才迅速提高,而且更多的中國先進人士開始將中西文化比較的目光轉(zhuǎn)向中日比較。梁啟超就在為黃遵憲《日本國志》再刻本的序文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中國人寡知日本者也。黃子公度撰《日本國志》,梁啟超讀之,欣懌詠嘆黃子,乃今知日本,乃今知日本之所以強,賴黃子也。又懣憤責黃子曰:‘乃今知中國,知中國之所以弱,在黃子成書十年久,謙讓不流通,令中國寡知日本,不鑒、不備,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彼约阂苍谖瘴鞣降娜毡驹u價和黃遵憲等人的日本介紹之基礎上,形成了把明治維新作為晚清改革效仿對象的思路,從而揭開了中日文化全面比較的新序幕。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戊戌維新相繼失敗,促使大批年輕的愛國志士開始把目光轉(zhuǎn)向東洋的日本。梁啟超指出:“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也?!笨涤袨椴坏幾搿度毡緯恐尽?,還專門撰寫了為皇帝看的《日本變政考》,提出“我朝變法,但采鑒日本,一切已足”的改革變法宗旨。對當時中國朝野思想轉(zhuǎn)變和學習日本的情況,學者錢國紅有比較清晰的評述,他說:“面對鄰邦日本的變化和甲午戰(zhàn)爭的結果,清末中國知識界人士對自己國家的反省和批判之念與日俱增,對既落后于西方世界、又追不上東洋日本的現(xiàn)實越來越感覺到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焦躁。隨著有人提倡通過有著西學傳統(tǒng)和實際成績的日本去學習西方文化,在中國人的眼里,日本逐漸作為西洋化過程中的優(yōu)等生,脫穎而出,演變?yōu)橹档弥袊7聦W習的另一個西洋?!?/p>
孫中山最初對日本的了解是間接實現(xiàn)的,真正將日本與中國進行比較和審視則是在20世紀初。1905年8月20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中國同盟會后,決定以日本為中國革命的基地,聯(lián)合海外和國內(nèi)各路反清志士和各國友人,發(fā)動反清武裝起義。盡管日本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并未給予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以實質(zhì)性的支持,但日本友人還是給予了孫中山以極大的同情和支持,孫中山也認定日本明治維新后的自強建國精神,應該是中國革命學習的典范。他曾提出:“日本維新是中國革命的第一步,中國革命是日本維新的第二步”,“中國革命同日本維新實在是一個意義”,認為日本歷經(jīng)明治維新,廢除了與西方國家間的不平等條約,成為現(xiàn)代的國家,是資為中國效法。這一看法,一直到1924年他在廣州講述民族主義時仍然未變,他說:“我們東方有個島國,可以說是東方的英國,這個國家就是日本。日本國也是一個民族造成的,他們的民族叫做大和民族。自開國到現(xiàn)在,沒有受過外力的吞并,雖然以元朝蒙古的強盛,還沒有征服過它?!@種大和民族的精神,至今還沒有喪失?!麄?日本人)有民族主義的精神,所以便能奮發(fā)為雄,當經(jīng)過不及五十年,便由衰微的國家,變成強盛的國家,我們要中國強盛,日本便是一個好模范?!蓖瑫r,孫中山還堅信中日同文同種,自古就有血緣和文化上的關系,中國革命獲得日本人的支持,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孫中山的心目中,日本在文化和歷史上與中國相近相似,在地緣和種族上也與西方?jīng)]有直接的聯(lián)系,是與西方世界不一樣的國家。尤其是對被迫流亡海外,備受艱辛,四處碰壁的孫中山來說,東洋日本曾給他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在他早期革命活動最艱難的時候,日本的民間和上層社會,的確給予了道義上的支持和人力、物力方面的幫助,而這些恰恰是孫中山在歐美國家那里所不曾獲得的。盡管日本朝野上下對孫中山的態(tài)度時冷時熱,但在海外流亡的31年時間內(nèi),孫中山在日本旅居的時間就有近8年的時光。1895年在香港結識梅屋莊吉,1897年在倫敦與南方熊楠相識,1898年在日本又相繼結識了宮崎寅藏兄弟等一大批日本朝野人士,他們除在道義和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孫中山以支持外,還為孫中山對日本的觀察和了解提供了不少方便。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孫中山對日本的觀察和對日本文化的評價難免帶有主觀傾向和情緒色彩。
1897年孫中山在倫敦見到南方熊楠,兩人一見如故。在南方熊楠的介紹下,孫中山又結識了一些旅英的日本人,加深了他對日本的認識。這也促成了孫中山離英東返,前往日本之行。孫中山自己就坦率地表示:“時歐洲尚無留學生,又鮮華僑,雖欲為革命之鼓吹,其道無由。然吾生平所志,以革命為唯一之天職,故不欲久處歐洲,曠廢革命之時日,遂往日本,以其地與中國相近,消息易通,便于籌劃也?!睂O中山東歸日本,除了通過南方熊楠結識更多的日本朝野人士外,還有在文化心理上與日本似乎更為接近的因素。1897年。在日本與宮崎寅藏首次交談時,孫中山就坦露了他的心跡:“我確信,為中國蒼生,為了亞洲黃種,上天一定會佑助我黨。你們來和我黨締交就是一例。征兆已經(jīng)出現(xiàn),我黨一定發(fā)奮努力,不負諸位的厚望。也請諸位拿出力量援助我黨,實現(xiàn)吾人的志業(yè),拯救中國四億蒼生,雪除東亞黃種人的恥辱,恢復和維護世界的和平和人道,關鍵只在我國革命的成功。如果中國革命成功,其余問題都可迎刃而解?!痹谂c日本友人的密切交往和多次晤談后,孫中山對日本的看法開始改變,甚至萌生了中日合作以抵制西勢東侵的想法。宮崎寅藏說:“中東合同,以為亞洲之盟主。興滅國,繼絕世,用其方新之力阻遏西勢東漸之兇鋒者,天理人心之所會也?!睂O中山深以為然,并認為“惟不可先露其機,以招歐人之忌,則志無不成也。吾合彼亦合,勢必然也。惟先合者必勝也?!闭f明孫中山也是基于黃白人種斗爭的切身感受和對歐美各國勢力的壓迫和奴役的憤慨,才有從主張“步武泰西,取法乎上”,到中日合作反對西勢東漸的思想轉(zhuǎn)變。
但是,孫中山對明治維新以來脫亞入歐,學習西方并迅速步入世界強國的日本和日本文化,仍然保持著清醒的認識,而且對日本國力增強和日本文化的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斷地變化和調(diào)整。辛亥革命前后,孫中山在中日文化比較基礎上,認為日本是東方的英國,雖然過去也遭遇外來勢力的壓制,但一直保持著強勁的民族精神,善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新法,發(fā)奮為雄,變?nèi)鯂鵀閺妵?。并堅信中國要強盛,必須以日本為模范,發(fā)揚民族主義精神,跟上世界潮流,學西方各國之所長,必定會“后來者居上”。他說:“日本從前的文化是從中國學去的,比較中國低得多。但是日本近年專學歐美的文化,不過幾十年便成為世界中列強之一。我看中國人的聰明才力不亞于日本,我們此后去學歐美,比較日本還要容易。所以這十年中,便是我們的生死關頭。如果我們醒了,像日本人一樣,大家提心吊膽去恢復民族的地位,在十年之內(nèi),就可以把外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人口增加的種種壓迫和種種禍害都一齊消滅。日本學歐美不過幾十年,便成世界列強之一,但是中國的人口比日本多十倍,領土比日本大三十倍,富源更是比日本多,如果中國學到日本,就要變成十個列強,現(xiàn)在世界之中,英、美、法、日、意大利等不過五大強國,以后德、俄恢復起來,也不過六、七個強國,如果中國能夠?qū)W到日本,只要用一國便變成十個強國,到了那個時候,中國便可以恢復到頭一個地位。”對東鄰日本和日本文化,孫中山可謂感同身受,并始終對日本朝野上下寄以熱切希望,相信日本的成功將會給中國乃至亞洲帶來轉(zhuǎn)弱為強的機遇。
孫中山對日本和日本文化雖然不是全方位地審視和辨析,但仍然保持著獨特的立場和視角。在他看來,日本文化有模仿性,卻缺乏獨創(chuàng)性,他們曾從中國學習文化,卻沒有學中國文化的核心。近年來學歐美文化,還是只學習物質(zhì)文明方面的東西,沒有從歐美學到民主的思想和民權的哲學。這就表明孫中山在中日文化比較和審視中,并沒有被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社會表象所迷惑。他在充分肯定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推動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等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富國強兵的經(jīng)驗的同時,也從中日歷史文化的比較中看到了日本文化的缺陷和中國文化的優(yōu)勢。在寄希望于日本對中國乃至亞洲的民族獨立和文化復興有所作為有所擔當?shù)耐瑫r,也始終對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企圖對外擴張的野心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日本不斷地尋求對外擴張,對中國乃至亞洲等地區(qū)的安全構成了威脅,因此孫中山一方面希望日本與中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歐美,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注意:“最近可以亡中國的是日本,”認為日本的陸軍和海軍都可以與英國和美國爭雄,假如日本派到白鵝潭來的兩只驅(qū)逐艦,中國就沒有更大戰(zhàn)斗力的船可以抵抗,“日本如果用這種戰(zhàn)艦來和我們打仗,隨時便可以破我們的國防,制我們的死命”。很明顯,孫中山雖然在感情上和文化心理上對日本抱有一定的好感和真切的希望,但并不妨礙他對日本政府的侵略性和稱霸野心,以及文化上的強權霸道,缺乏仁愛精神等,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警惕。可以說,孫中山的中日文化比較,始終圍繞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社會變革以及獨立富強為中心來展開的。
總體上看,孫中山在對中日文化進行比較和審視時,既有對強國日本和日本文化的價值取向,又有對中國文化的省察和批評。文化選擇的強國取向和文化審視中的日本情結,雖然一度使孫中山對日本抱有某種幻想,但并未從根本上影響孫中山的價值判斷和文化選擇。
第二次革命失敗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促使一批曾經(jīng)熱心追求西學的愛國者,先后在不同程度上提倡復歸中國文化,認為只有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才能挽救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破產(chǎn)。梁啟超歐洲歸來,發(fā)表了《歐洲心影錄》,將西方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痛苦心態(tài),西方學者向東方文明探尋救助之方的情況向國人介紹,并且對一些西方學者鼓吹“科學破產(chǎn)”的論調(diào)予以同情之理解。當時才20余歲的青年學子的梁漱溟,出版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從所謂人類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分析入手,展開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三種文化類型的把握。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不同,是一種根本意義上的不同,是人類解決不同問題所采用方法和所持態(tài)度的不同,因此,這三種具有不同路向和價值系統(tǒng)的文化,是不能進行調(diào)和的。并認為“調(diào)和持中”“不向前不向后”“恬淡寡欲”的孔家精神,才可以拯救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精神文明的凋敝,為未來世界所必需。作為東方文化派代表之一的張君勱,也鼓吹“人生觀之問題的解決,絕非科學所能為,皆出于良心之自動,而決非有使之然者!”其目的在于說明中國的精神文明,非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所能比擬,所以“為孔圣所定”的“中華文化與其制度”萬萬不可破壞。東方文化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章士釗更主張應該回到“傳統(tǒng)社會主義”去。辜鴻銘也認為,就政治精神而論,中西政治表現(xiàn)為王道與霸道的區(qū)別。中國政治是一種王道政治,講究德化,崇尚和平,推崇溫良恭儉讓的君子風度。相反,西方實行的是一種霸道政治。他們崇尚物質(zhì)力,講求競爭,對內(nèi)行法治,對外搞侵略,一味恃強凌弱,蠻橫無理。相較中西政治,辜鴻銘更傾向于中國的王道政治,而反對西方的霸道政治。
由于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張君勱和章士釗都以西方科學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否定科學的積極作用,推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倫理,在當時的中國思想文化界掀起了文化保守主義和封建復古主義思潮。面對文化保守主義和封建復古主義思潮,以陳獨秀、胡適、丁文江、李大釗、魯迅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中的主將,在文化上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反對當時的這股文化保守主義和封建復古主義思潮。胡適反對用籠統(tǒng)的公式來概括中西文化的特點,強調(diào)對各民族的文化要做具體分析,并且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各民族的文化。
作為開辟中國歷史新紀元,引領時代主潮的孫中山,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這個時期的中西文化論爭,但中西文化、中日文化的比較審視和價值取舍,始終是孫中山關注和思考的問題。但是,孫中山畢竟首先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無論是他的改造國民性——心理建設的思想,還是他晚年的東西文化觀,都既是從現(xiàn)實政治斗爭的需要出發(fā)進行審視和選擇的結果,又是在中西、中日等文化比較分析后所做的價值判斷。尤其是近代中國人對西學和西方文化的認識和接受,首先來自嚴酷現(xiàn)實的逼迫,其文化比較和文化選擇一開始就帶有拯救國難的訴求,不是深層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的更新,而是救亡保種成為文化選擇的內(nèi)在要求;不是更新文化的內(nèi)在趨勢要求反省傳統(tǒng)文化,而是由救亡保種的現(xiàn)實課題迫使人們重新看待傳統(tǒng)。因此,中國近代文化的選擇,從一開始就飽含實用主義的意味。民國初期,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和地方割據(jù),以及東西方強國勢力的滲入,民族國家的存亡問題壓倒一切,反帝愛國成為當時的最強音,身處文化沖突和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孫中山,在文化比較和審視中,越來越依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甚至相信只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能避免出現(xiàn)西方文化所帶來的那種社會危害和制度弊端。
難能可貴的是,孫中山?jīng)]有像眾多的中西文化論爭者那樣,僅僅局限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與反省,而是出于中國的復興、亞洲的獨立和世界和平諸方面的考慮,站在人道主義和世界主義的高度來重新審視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而且他所說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內(nèi)涵上已與當時人們討論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他晚年的《三民主義演講》和“大亞洲主義”講話中,都有十分清晰的表現(xiàn)。
首先,他的東方文化不僅僅指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還包括整個亞洲的各國文化。在《民權主義》第四講中,他把亞洲分割為兩部分,日本是中國的“東洋”,而安南、印度等國在中國的西南面。他說:“我們亞洲就是最古文化的發(fā)祥地,在幾千年以前,我們亞洲人便已經(jīng)得了很高的文化?!覀儊喼迯那坝姓軐W的文化、宗教的文化、倫理的文化和工業(yè)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亙古以來,有世界上很有名的推到近代世界上最新的種種文化,都是由于我們這種老文化發(fā)生出來的。”只是“到近幾年以來,我們亞洲各民族才漸漸萎靡,亞洲各國才漸漸衰弱,歐洲強盛起來。到了歐洲的各民族發(fā)揚和各國家強盛之后,他們的勢力更漸漸侵入東洋,把我們亞洲的各民族和各國家,不是一個一個的消滅,便是一個一個的壓制起來?!彼J為“亞洲的衰弱,走到了這個極端,便另外發(fā)生一個轉(zhuǎn)機,那個轉(zhuǎn)機就是亞洲復興的起點”這個亞洲復興的轉(zhuǎn)機就是十九世紀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家的獨立和日漸強盛,并在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了歐洲列強中的俄國這一事實。在東西文化比較和審視后,孫中山認為“我們現(xiàn)在在亞洲出于此時的潮流,要把‘聯(lián)邦’二字用得恰當,便應該說中國和日本要聯(lián)合起來,或者中國和安南、緬甸、印度、波斯、阿富汗都聯(lián)合起來。因為這些國家向來都不是統(tǒng)一的。此刻要亞洲富強,可以抵抗歐洲,要聯(lián)成一個大邦,那才可以說得通”。這就表明,孫中山心目中的東方文化是以中國和日本兩國文化為核心的亞洲各國文化,其中“中國四萬萬人是亞洲世界主義的基礎”,即中國文化才是實現(xiàn)亞洲和平和發(fā)展最重要的力量和保證。
其二,孫中山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fā),運用文化比較方法,認為大亞洲主義的主要問題就是文化問題,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和沖突問題。他所說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沖突,首先是東西方之間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比較和沖突;其次是東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的比較和沖突。作為東方文化總匯的亞洲和作為西方文化總匯的歐美,在20世紀二十年代,各自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當西方文化伴隨著西方的武力東來時,或以和平的方式滲入傳播時,東方的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的外來文化便發(fā)生交流、碰撞和沖突。由于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文化以其強大的武力作后盾,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以物質(zhì)財富作基礎,推行其精神財富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使國力衰弱、物質(zhì)財富貧乏的東方國家和民族,處于受侵略、被壓迫的痛苦地位,這是東西方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關系不正常、地位不平等的癥結所在。要解決亞洲國家和民族被歐美強國侵略奴役的不平等問題,必須解決“文化問題”。在孫中山看來,文化上的矛盾和沖突,實質(zhì)是政治上的矛盾沖突以及經(jīng)濟上的矛盾沖突,而經(jīng)濟上的矛盾沖突的背后,就必然是文化上的矛盾和沖突。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東方和西方之間的矛盾沖突。
其三,孫中山從人道主義與世界主義出發(fā),對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作了深入分析和高度概括。在對歐美社會進化、尤其是經(jīng)濟進步的成就表示贊同的同時,孫中山也公開批評歐美政治的侵略性和逆天背道,他說:“歐美近年來經(jīng)濟進化可以分作四種:第一是社會與工業(yè)之改良;第二是運輸與交通事業(yè)收歸公有;第三是直接征稅;第四是分配之社會化。”并認為“他們的物質(zhì)文明,象制造機器那些東西的進步,是很快的。至于人為機器,象政府機關這些東西的進步,是很慢的?!币虼耍M一步指出:“歐美的文明,只在物質(zhì)的一面,不在其他的政治各方面。”并從根本上批評歐美政治,“我們以為歐美的國家近來很進步,但是說到他們的新文化,遠不如我們政治哲學的完全?!薄皬谋砻娴挠^瞻比較起來,歐洲自然好于亞洲,但從根本上解剖起來,歐洲近百年是什么文化呢?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應用到人類社會,只見物質(zhì)文明,只有飛機炸彈,只有洋槍大炮,只是一種武力的文化……這種專用武力壓迫人的文化,用我們中國的古話說就是‘行霸道’,所以歐洲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他認為,自從歐洲的物質(zhì)文化發(fā)達,霸道大行之后,世界各國的道德,便天天退步。與之相反,“亞洲的文化,是王道的文化,”這種文化本質(zhì)上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不是要人畏威”。在他看來,東方的物質(zhì)文化雖然不如西方,但是東方的道德比西方高得多。他還特別提醒日本有關人士:“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歐美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亞洲王道文化的本質(zhì),從今以后對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鷹犬,或是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就是你們?nèi)毡緡袢ピ攲徤鲹瘛!睂θ毡拒妵髁x的危害,孫中山也有所警覺,他說:“現(xiàn)今五洲大勢,澳非兩洲,均受白人之箝制。亞洲大局維持之責任,應在我輩黃人。日本與中國唇齒之邦,同種同文,對于亞東大局維持之計劃,必能輔助進行??v有些小齟齬,亦須顧全大局,不能成一問題。日本從前對于中國,行侵略政策,亦見中國國勢大不可為。假使受制歐洲,則日本以三島海國,決難鞏固,故不得已而出此。今我中華民國既已成立,亞東大局,我中國可以負維持之責任,毋庸日本擔心了?!庇捎谄惹行枰毡镜膸椭灿捎趯O中山在外交和文化上的大國強國取向,致使孫中山對日本產(chǎn)生一種良好的幻覺。但是到了晚年,孫中山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和文化強權等,還是具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中國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反省。他曾反復強調(diào),只有獨立富強的中國,才能堅持東方文化的王道主旨,認為反對戰(zhàn)爭,“愛和平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大道德,中國人才是世界中最愛和平的人”。并肯定地說:“中國人的本性就是一個勤勞的、和平的、守法的民族,而絕不是好侵略的種族?!彼?,他希望“中國永遠保守和平的美德”,“不但要保存,并且要發(fā)揚光大?!泵鞔_提出要建立的文化是“打不平的文化,是反叛霸道的文化,”相信在東方道德文化基礎上學習西方文化,就可以避免一個民族在走上獨立富強之路的同時,滑向強權霸道的邪路,因為“大凡一個國家所以能夠強盛的緣故,起初的時候都是由于武力發(fā)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的發(fā)揚,便能成功。但是,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痹趯O中山看來,中國一向重仁講義,以德感人,以文化人,中國文化才是東方文化的核心。
可以說,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孫中山越來越傾向于以中國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東方文化的核心或根本,其東西文化觀的中國取向是十分明確的。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經(jīng)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從文化到心理的不同認識和不斷學習的過程,但無論是器物、制度還是文化和心理等不同層面的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一個文化問題。在認識西方和學習西方的過程中,中西文化一直是近代中國人觀察和反省中國文化的參照,其中文化比較是他們進行文化選擇的方式和方法。從近代中國人睜眼看世界以來,幾代中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做著各種比較,其中文化比較更加普遍。孫中山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中國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文化的比較和文化的選擇。
與眾不同的是,孫中山的東西文化觀經(jīng)歷了中國與泰西、中國與日本和東方與西方的三個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對象的文化比較,初步形成了以西方歐美為主的強權霸道文化與以東方中國為主的德行王道文化相對立的東西文化觀。雖然有的學者認為孫中山的文化價值取向帶有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也有學者認為孫中山是在歷史與價值的權衡比較中選擇了“民族-民權-民生”的文化模式,希望以此來解決歷史與價值的沖突等問題,但是,考察孫中山的東西文化觀的歷史演變及其價值取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孫中山的東西文化觀雖然有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在文化比較上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但他始終以中國和中國文化為中心??梢哉f,孫中山既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也不是文化的保守主義者。孫中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既沒有完全離異,也不是全面回歸,而是始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和價值觀的認同。孫中山與西方文化的關系,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無條件的“拿來”,而是在比較審視中謹慎地作出適合中國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文化選擇。
總之,孫中山的東西文化觀,是西方以物質(zhì)文化至上的強權霸道文化與東方以倫理道德至上的德行王道文化相互對立的文化觀。在空間上,是指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和以中國、日本為中心的東方。在時間上,早期以學習西方科學和民主為要旨,中期以學習日本經(jīng)驗為要務,晚期以弘揚中國王道文化為重任。在文化選擇上,堅持以中國革命和中國發(fā)展為原則,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在價值取向上,認為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東方文化,才是民族走向獨立,國家走向富強,世界走向和平的原動力。
①代表性著作有:曽錫仁:《中西文化比較導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許蘇民:《比較文化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章開沅、羅福惠主編:《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龔書鐸:《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馬克鋒:《文化思潮與近代中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章開沅:《離異與回歸:傳統(tǒng)文化與近代化關系試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代表性論文有:劉福增:《略論孫中山的中西文化觀》,開封:《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吳廷棟:《孫中山的中西文化觀》,《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李華興:《論孫中山的文化取向》,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5期;桑兵:《孫中山與傳統(tǒng)文化三題》,北京:《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朱宗震:《孫中山與中西文化的磨合》,廣州:《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總第5期,1995年;寶成關:《近20年來大陸“文化熱”與孫中山文化思想研究》,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江中孝:《從孫中山的“國粹”觀看其晚年的文化取向》,廣州:《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熊月之:《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文化自為》,廣州:《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吳義雄:《“王道”的再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與孫中山的國際觀念》,廣州:《學術研究》,2012年第4期。
③盧云昆編選:《社會劇變與規(guī)范重建——嚴復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第21頁。
④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方志欽、劉斯奮編注:《梁啟超詩文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2頁。